【講座筆記】傅佩榮:溫故知新談儒家
傅佩榮:溫故知新談儒家
零、聽課筆記
1.馮友蘭比較蘇格拉底和孔子,蘇格拉底不收學費。但馮友蘭為孔子辯解:總是要生活的。
2.東漢鄭玄認為,束脩指男子十五歲以上。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皶r”長期以來被解釋為“時常、經(jīng)?!?。論語的“時”出現(xiàn)十一次,一共兩個用法,“時節(jié)”和“適當?shù)臅r候(最多的用法)”。
4.古代必讀兩本書目:《詩經(jīng)》與《尚書》
5.孟子沒有學生傳承。
6.哲學家看問題看里面(inside)
7.康德提出“先驗”的觀念,而一般人只能看到“經(jīng)驗”
8.孔子知道“性”很難論,而孟子認為“性善”,而“性本善”是朱熹的觀點。南宋時期佛教大為盛行,“緣起性空”。
9.錢穆認為,“人性本善”是一種信仰
10.哲學需要從經(jīng)驗出發(fā),進行理性的反省。
11.孟子比孔子晚149年,荀子比孟子晚四五十年。將孔孟荀與蘇柏亞相比較,只有一點相同——都有三個人。
12.禮壞樂崩意味著道德瓦解:①分不清善惡;②善惡得不到回報75考:容易講,不容易體會
14.日本人認為:中國古代真正講人性本善的只有老子,因為老子反對教育。
15.儒家思想希望解決價值觀上的虛無主義。
16.儒家就講兩個字:真誠。
17.人是所有動物中最不真誠的(老師舉例:你什么時候聽過貓學狗叫)。
18.孔子的“天”是認真的。
19.天下最可怕的力量就是“常識”(Common?sense)
20.天地之性(天理)和氣質(zhì)之性(人欲)
2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献?br>22.殺盜非殺
23.千百年來,最大的問題是“仁義”有誰來規(guī)定——由有權(quán)力的人來規(guī)定
24.儒家認為佛教的輪回破壞人倫,認為道家的“有生于無”被宋朝學子拿來批判。
25.完全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出“存在”的思想只有一種——猶太教(上帝從虛無中創(chuàng)造出世界)?;浇探拥氖仟q太教的傳統(tǒng)。
26.柏拉圖的“制造”而非“創(chuàng)造”
27.莊子的思想:無所不窺,無所不包。
28.將“人性本善”回歸到“人性向善”。
29.人性向善的向是定向還是不定向。雖然定向,倒是各種外在力量可以改變方向(孟子舉的水的例子)
30.人性向善的向有四個層面:由內(nèi)而外,由知而行,由我而人【換位思考】,由心而天(天命之謂性)
31.仁:一定有“二人”才能行仁。
32.魯濱孫只有“活”與“死”的區(qū)別,不存在“仁”與“不仁”的區(qū)別。直到“星期五”的出現(xiàn)才能定義他的“仁”與“不仁”
33.人與人相處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意味著“不真誠”。
34.用動態(tài)的方式了解“人性”,而人類以外的動物、自然界的一切只需要靜態(tài)的方式去了解,只需要靜態(tài)的“概念”。
35.儒家的人性向善的向是動態(tài)的力量。
36.自然主義的謬誤:自然主義認為所有一切都是自然的,將人類的一切選擇都視作自然的存在便是自然主義的謬誤。
37.道家的思想是“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強調(diào)“求真”和“審美”。
38.“向善”相較于“本善”,是“動態(tài)的”,人性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態(tài)的。
39.馬王堆的《道德經(jīng)》的第一章只談“萬物”不提“天地”。
40.王弼與鄭玄
41.動態(tài)論(人性向善)與本質(zhì)論(人性本善)
42.認知作戰(zhàn)(眾口鑠金,以非為是)
43.此心光明,亦復何言(1472-1539,57歲)
44.宰我,禮壞樂崩。(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一、儒家何所指?
1.面對及化解亂世中的「價值虛無主義」:承禮啟仁
2.代表人物及著作:孔子(551-479B.C.)《論語》孟子(372-289B.C.)《孟子》
3.基本立場:
(一)外觀:
(1)尊重傳統(tǒng)(針對過去)
(2)關(guān)懷社會(針對現(xiàn)在)
(3)重視教育(針對未來)
(二)思想:
(1)人皆「可以」成為君子
(2)人皆「應該」成為君子
(3)一個人成為君子,將引領(lǐng)別人也成為君子
二、儒家的變調(diào)
①孔子、孟子在其當時皆受人誤解
②荀子(約313-238B.C.)的歧出:對天與人性的看法
③三網(wǎng)五常與陽儒陰法
④朱熹(1130-1200)的《四書章句集注》是孔、孟思想嗎?
1.「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患問》)
孟子:「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下》)
2.茍子:「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梗ā盾髯印ば詯骸罚?br>3.三網(wǎng)(君為臣網(wǎng)、父為子網(wǎng)、夫為妻網(wǎng))五常(仁、義、禮、智、信):西漢董仲舒·東漢班固
4.朱注四書:自元(1313年)明(1369年)二代起,定為科舉考試之教材
5.對朱熹之質(zhì)疑:①王陽明(1472-1529):如何格物窮理?②顏習齋(1635-1704):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③戴東原(1724-1777):宋儒以理殺人
三、今日對儒家的挑戰(zhàn)
①擺脫帝王專制對儒家的扭曲及利用
②化解宋明學者對道家與佛教的偏見
③回應西方對理性詮釋的要求
1.譚嗣同(1865-1898):「二千年之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學,荀學也。」(《仁學》)
2.北宋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對老莊的評論
3.人性本善之說是一種信仰?孔子曰:「君子有三戒」(《論語·季氏》)孟子曰:「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默?!?br>(《孟子.滕文公上》)
四、溫故知新談儒家
①回編孔孟思想
②人性向善論的要旨
③從理論到實踐
1.人性本善之說與自然主義的謬誤。
2.人性向善論:
(一)向:由真誠而生之力量·使我自覺而主動去行善
(二)善: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guān)系之實現(xiàn)
(三)對:“適當”之判斷:①內(nèi)心感受要真誠;②對方期許要溝通;③社會規(guī)范要遵守
3.向:由內(nèi)而外,由知而行,由我而人,由心而天(天命之謂性)
4.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