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十九世紀的海參崴 還有好多華人

十九世紀的海參崴,城市市場的一角,定睛一看,還可以看到不少的華人。

中國街一角。
拍攝這些照片的是俄國人埃莉諾·普里。1894年,她和丈夫弗雷德里克·普里一起搬到了遠東的海參崴。埃莉諾給她在世界各地認識的人寫信,這些信件后來被收集起來,印刷成一本書《來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信件》。她在海參崴期間,還拍攝了不少的老照片。

海參崴的金角灣,這里是天然的良港。因為出生海參,而被中國人稱為“海參灣”。

市場上還不少中國人和朝鮮人,中國人的腦袋后面還拖著一個長長的辮子,那時候還是清朝。中國還是光緒年間,處于內(nèi)憂外患的環(huán)境下。

海參崴北部阿穆爾灣的船只。

俯瞰金角灣。

海參崴在清朝時本為中國領土,隸屬于吉林將軍府。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nèi)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域割讓給俄羅斯,俄羅斯將其命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語的意思為“統(tǒng)治東方” 。

奧斯本大教堂。俄國人信奉東正教,東正教也隨著老毛子的擴張來到了海參崴。

鐵路上的電話亭,旁邊站了幾個毛子兵。

海參崴的火車。為了實現(xiàn)沙皇東擴的野心,俄國修筑了西伯利亞鐵路。

兩個光著腳的孩子站在一條骯臟的街道上,典型的中國孩子。

兩個中國的流浪藝人。

當年海參崴,還有不少的華人。后來的海參崴,根本看不到華人的面孔了,知道這是為什么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