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新發(fā)現(xiàn):鳥類沿著古老的路線遷徙 | 綠會觀鳥工作組
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fā)展基金會(簡稱中國綠發(fā)會,綠會)觀鳥工作組從國際知名期刊獲悉:鳥類沿著古老的路線遷徙——以下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它們驚人旅程的最新高科技工具。綠會觀鳥工作組現(xiàn)將該文整理編譯如下,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和了解。
(圖源:The Conversation) 盡管北美大部分地區(qū)的天氣像海灘,但數(shù)十億只鳥類已經(jīng)開始為大自然的一大奇觀——秋季遷徙,而展翅飛翔。鳥類從美國北部和加拿大向南飛行,到達美國南部、加勒比和拉丁美洲的越冬地,有時覆蓋數(shù)千英里。其他鳥類離開溫帶歐亞大陸前往非洲、熱帶亞洲或澳大利亞。 20世紀的鳥類學家利用觀察記錄和通過鳥類環(huán)帶收集數(shù)據(jù),粗略地繪制了大多數(shù)遷徙物種的一般遷徙路線和時間。后來,他們在機場和氣象站使用雷達,發(fā)現(xiàn)天氣和其他因素如何影響鳥類遷徙和飛行高度。 今天,技術進步為鳥類遷徙提供了新的見解,并表明其比科學家想象的更為復雜和精彩。這些不斷改進的新技術是保護面臨棲息地喪失和其他威脅的候鳥的關鍵輔助手段。 跨界觀鳥 互聯(lián)網(wǎng)的力量極大地幫助了候鳥研究。使用流行的eBird網(wǎng)絡,世界各地的觀鳥者可以將觀測結果上傳到中央數(shù)據(jù)庫,實時記錄遷徙的漲落。鳥類學家還學會了使用國家多普勒天氣雷達網(wǎng)絡NEXRAD來可視化鳥類沿北美大陸遷徙。 現(xiàn)在,科學家正在建立一個名為Motus網(wǎng)絡的全球接收站網(wǎng)絡,目前在31個國家擁有1500個接收站。每個接收器不斷記錄科學家安裝了小型、輕便無線電發(fā)射器的半徑為9英里(15公里)范圍內的任何鳥類或其他動物,并在線共享數(shù)據(jù)。隨著越來越多的接收站沿著遷徙軌跡變得活躍,該網(wǎng)絡將越來越有助于了解鳥類遷徙。 衛(wèi)星遙測研究顯示,個別鳥類,甚至來自同一繁殖地點的鳥類,在遷徙行為上有多大差異。遷移行為的個體差異可能是由于身體狀況、學習、經(jīng)驗和個體偏好的差異。 另一種濱鳥(whimbrel),也在海洋上進行了驚人的長途旅行。衛(wèi)星遙測顯示,一些濱鳥從加拿大西北部出發(fā),穿過北美大陸到達加拿大東海岸,然后在3400英里(5400公里)的大西洋上空出發(fā),經(jīng)過六天的不間斷飛行到達巴西海岸??偟膩碚f,他們可能旅行6800英里(11000公里)。 可悲的是,當這些鳥降落在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島嶼上休息時,獵人殺死了它們。兩顆衛(wèi)星追蹤的水鳥的不幸命運促使了一場運動,旨在加強加勒比海海岸鳥捕獵的監(jiān)管。 對小型鳥類進行地理標記 許多鳥太小,無法攜帶衛(wèi)星發(fā)射器。考慮到遷徙所需的能量,設備的重量必須小于鳥類體重的5%,許多遷徙鳴鳥的重量不到0.7盎司(20克)。 對于小型鳥類來說,一個巧妙的解決方案是地理定位標簽,或地理記錄器——一種簡單記錄時間、位置和有無陽光的微型設備??茖W家知道某一天日出和日落的時間,因此他們可以計算出該天鳥類的位置在125英里(200公里)以內。 攜帶地理記錄器的鳥類必須被重新捕獲才能下載數(shù)據(jù)。這意味著這只鳥必須在一次往返遷徙中幸存下來,并回到最初捕獲和標記的地方。令人驚訝的是,許多地理記錄員都標記了小鳥。
圖片描述:配有0.024盎司(0.7克)太陽能地理定位數(shù)據(jù)記錄器的彩旗。圖源:Jeffrey F. Kelly, CC BY-ND 地理記錄器顯示,黑頂白頰林鶯(blackpoll warbler)——在北美洲北部森林繁殖的小型鳴禽——在秋天飛越大西洋,飛往亞馬遜盆地。在北美東部繁殖的鳥類越過加拿大海事局或美國東北部的大西洋,進行60小時、不間斷、1500英里(2500公里)的飛行,到達大安的列斯群島。它們在那里休息和休養(yǎng),然后繼續(xù)穿越加勒比海前往南美洲。 在阿拉斯加繁殖的黑頂白頰林鶯在離開大西洋海岸飛往南美洲之前飛越北美大陸。總的來說,它們在60天內旅行了6600英里(10700公里)。 更令人驚奇的是,地理學家顯示,另一種小型鳴禽,穗即鳥(northern wheatear),從北美遷徙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在阿拉斯加繁殖的穗即鳥飛9100英里(14600公里)穿越亞洲到達東非,需要三個月的時間。這些在加拿大東部繁殖的動物跨越大西洋,穿越4600英里(7400公里)到達歐洲,然后到達西非——其中包括2100英里(3400公里),為期四天的不間斷水上飛行。 記錄鳥類夜間遷徙的叫聲 秋天日落后兩個小時,我喜歡坐在外面聽鳥兒在頭頂上遷徙。大多數(shù)鳥類在夜間遷徙,許多鳥類在飛行時會發(fā)出特定物種的“chit”、“zeep”或其他叫聲。這些叫聲可能有助于使遷徙的群體保持在一起,包括前往同一目的地的不同物種。 鳥類學家正在使用自動被動聲學記錄來研究這些夜間叫聲,并識別發(fā)出每種叫聲的物種或相關物種群。這項技術是一個指向天空的麥克風,連接到一臺計算機,連續(xù)記錄聲音流,并由聲音識別軟件輔助。有時,它揭示了地面上很少看到的頭頂上的遷徙候鳥。 我實驗室的優(yōu)等生尼克·卡查拉(Nick Kachala,)于2021年秋季在三所大學的房產(chǎn)上建立了記錄單元。記錄到的最常見的移民之一是灰頰畫眉(gray-cheeked thrush),這是一種害羞的鳥類,生活在美國北部的北方森林中,秋季遷徙時在美國東北部很少見。他還發(fā)現(xiàn)了美洲雀(dickcissel),一種我在我們地區(qū)從未見過的草原鳥。 許多觀鳥者現(xiàn)在正在建造自己動手的后院記錄裝置,以識別遷徙期間飛過家園的鳥類。 保護候鳥 雷達監(jiān)測顯示,2007年至2017年間,北美候鳥數(shù)量下降了14%。原因可能多種多樣,但棲息地喪失可能是罪魁禍首。 衛(wèi)星遙測和地理記錄儀顯示,候鳥在遷徙路線沿線有一些特殊的中途停留點,如德克薩斯海灣海岸、佛羅里達狹長地帶和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保護專家普遍認為,為了保護候鳥,保護這些地點至關重要。 有效的保護措施需要了解鳥類遷徙的地點和方式,以及它們在遷徙過程中面臨的危險。鳥類學家利用這些新技術,正在學習有助于阻止和扭轉全球候鳥數(shù)量下降的東西。 原文參看: https://theconversation.com/birds-migrate-along-ancient-routes-here-are-the-latest-high-tech-tools-scientists-are-using-to-study-their-amazing-journeys-187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