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窮女孩和她的膽小情人,用無盡的欲望抵抗絕望和悲哀

十五歲半,是少女的年齡,是青春的象征。可是,有人說她的十五歲半,她在那時就已經(jīng)老了。說這話的人,在那時是個貧窮的白人女孩。那時她貧窮,她還不懂愛,可她早已經(jīng)懂得了恨和絕望的滋味。
與她那時年齡相比荒誕的還有一點,她有個情人。是的,一個情人,在十五歲半——她甚至還是一個孩子,就已經(jīng)有了情人。而她的情人,大她十二歲,是個中國人。
在那個戰(zhàn)爭的年代。他們的年齡差距,他們的身份差距,他們的關(guān)系會有多么受阻礙、受鄙視,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關(guān)于這些,比這更多,杜拉斯寫成了書——《情人》。是在古稀之年,接到了一通電話,她那烏發(fā)情人的電話,她于是寫的。這位自稱可以一次擁有五十個情人的作家,她的一生都在愛,感受愛,用愛書寫。
那位北方情人開啟了她欲念的那扇門。之后,她飽受摧殘、歷經(jīng)滄桑,等到她拿起筆,再度回憶,《情人》成了她這一生欲念、愛與恨、毀滅與死亡的見證和濃縮。
宿命般地相遇,宿命般的病態(tài)家庭
一個小女孩,身穿磨得快要透明的絲綢連衣裙,戴著一頂黑色寬飾帶的平檐男帽,腳穿一雙鑲金條帶的高跟鞋,臉上還擦了粉,倚在湄公河上的船舷上。坐在黑色小汽車里的有錢男子,風(fēng)度翩翩,他看向她,走過來,顫抖著向她搭話,隨后小女孩上了他的小汽車。
宿命般地,他們相遇了。宿命般地,還有他們同樣病態(tài)式的家庭。

我想殺人,我那個大哥,我真想殺死他,我想要制服他,哪怕僅僅一次,一次也行,我想親眼看著他死。目的是要當(dāng)著我母親的面把她所愛的對象搞掉,把她的兒子搞掉,為了懲罰她對他的愛;這種愛是那么強烈,又那么邪惡,尤其是為了拯救我的小哥哥…
少女的家庭,是刻在骨子里的貧窮拮據(jù)。貧窮,讓她到了可以出賣身體的地步。她的家人,羞辱她,鄙視她的情人,又因為貧窮默許這種行為。
少女的血親間,有的只是融在血液里的憎恨。他們仇視彼此,憎惡地那么盲目,死亡是他們對彼此的唯一祝愿。她的大哥欺壓了她的小哥哥一輩子,直到死。她想殺死大哥,也想了一生。
她的母親喜怒哀樂陰晴不定,簡直像個病人一樣,絕望瘋狂時不時發(fā)作。還有她對大兒子那偏執(zhí)的愛,可以容忍兒子偷東西、犯罪和賭博。她把一生都透支給了兒子。所以才會那么窮,那么絕望,那么痛苦。但她依然愛著兒子,罪惡般地愛著。
她的周圍就只有這些。沒有一天,有一絲光明可言。仇恨和絕望的黑布蓋著她和她的家人。死亡和毀滅一直圍繞著她和她的家人。孤獨、壓抑和悲哀,死死地攫住了她。

我發(fā)現(xiàn),要他違抗父命而愛我娶我、把我?guī)ё?,他沒有這個力量。他找不到戰(zhàn)勝恐懼去取得愛的力量,因此他總是哭。他的英雄氣概,那就是我,他的奴性,那就是他的父親的金錢。
而他呢,她的中國情人是個膽怯的人,只會哭泣,永遠活在父權(quán)專制下。盡管那是個躺在鴉片燈下十年不曾起來的父親,他不敢反抗,只因他父親攥著決定他命脈的金錢。生不出叛逆的勇氣和力量。
但他又厭惡金錢。厭惡他的生活。厭惡他父親的鴉片生意。還有,他作為黑發(fā)的亞洲人在白人殖民地的尷尬地位。于是盡管他富有,是風(fēng)度翩翩的貴公子,可沒有一樣是真正屬于他自己的。唯有孤獨痛苦,想要逃避現(xiàn)實的一顆的心。
窮少女和她膽小的情人都有著無盡的悲哀和苦痛。他們就像被裹挾在湄公河滾滾激流中、兩個快要窒息的生命,拯救他們的,他們可以隨手抓住的,只有夠得著的欲望,這欲望是他們自己可以支配的,可以依靠的。
這欲望也是無盡的,如果他們想要的話。

無盡的絕望和悲哀,用無盡的欲望抵抗
他怎么說,就讓他照他所說的去做,就讓肉體按照他的意愿那樣去做,去尋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沒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經(jīng)過重新包裝,一切都隨著急水湍流裹挾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沖決。
我要求他再來一次,再來再來。和我再來。他那樣做了。
年輕的肉體,年輕的生命。他們有的是無盡的欲望。也只擁有這無盡欲望。他們靠著這無盡的欲望,接近死亡的欲望,抵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漫漫無邊的絕望和悲哀。
近似死亡帶有歡樂的欲望,總好過無休無止的憂傷。
他們并非是自暴自棄地放縱欲望,而是用無盡的欲望,抵抗他們的絕望,他們的悲哀,他們的恐懼。他們承認他們的悲哀、絕望和恐懼。于是,在公寓里的兩人,一個哭泣顫抖著觸摸肉體的溫度,一個余溫未涼,溫存后控訴家庭的貧窮和母親的瘋狂,哭泣抽噎著直到睡著。
少女的情人,是用這種方式抵抗他的恐懼,一向如此。少女自己,遇到了她這第一個的情人后打開了欲念的那扇門,學(xué)會用這種方式抵抗恐懼。

抱憾的人生,抱憾的戀情
少女和她的情人在一起時,是不談愛和未來的。十五歲半的少女,那時還不懂愛。情人口里說得他愛她,她不懂也不相信。她從他那里搞到錢,也失了童貞。她的家人都窮怕了,她也窮怕了。她的家人鄙視她的情人,她也跟著鄙視。她只來得及從他那里搞到錢,從他那里得到慰藉,釋放抑郁,沒來得及想一想她對他的感情是怎么回事。
她的情人從一開始說他愛她。一直說著她愛他。他從她身上找到了英雄的力量,找到了他的勇氣。他可憐她,就像可憐自己一樣。但他深知無法和她長久,因為他的父親,因為他們身份。他的愛里面含著膽怯,甚至擔(dān)心有以未成年的罪名逮捕他的風(fēng)險。

橫在他們之間一條無法逾越河流,夾雜著窮與富,殖民地的白人和黃種人,以及各自說不完的悲哀絕望,有大有小,有的是淤泥,有的是巖石房屋。總之都阻擋著他們再進一步。
少女乘船離開,她的情人遠遠地看著,她落淚,承認了她愛他。
他們兩人的愛與欲,也就止步于此了。他們朝著各自的方向,如淤泥如巖石如房屋,被湄公河裹挾而走,一起沉入大西洋的海底。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抱憾的戀情,抱憾的人生。十五歲半的這段經(jīng)歷,她的家庭毀滅和死亡,她的愛與恨,她的欲念,她的恥辱,連同那時湄公河的炎熱天氣,她終要抱憾一生了。
因為那段回憶,已是她一生的縮影。她在十八歲,或許更早,在十五歲半那年,就已經(jīng)老了,千瘡百孔了。

閱讀,尋找一處人生的避難所。更多小說、哲學(xué)、隨筆解讀,歡迎關(guān)注我的賬號@阿雯的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