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深受漢武帝賞識,為何沒受到重用,還稱病辭官?
漢武帝劉徹即位后,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來自廣川縣的董仲舒應召而來,他的“天人三策”引起了漢武帝的重視。與此同時,董仲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漢武帝對此表示贊同,從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然而,董仲舒的仕途卻很不順利,還被迫稱病辭官。那么,董仲舒為何會有這樣的境遇呢?

一、一鳴驚人
公元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廣川縣,他自幼喜歡讀書,“少治《春秋》”。漢景帝在位時期,董仲舒就已經(jīng)頗有名氣了,他在擔任博士的同時,“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甚至許多學生都沒有見過他的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另外,董仲舒的行為舉止非常得體,因此受到了廣大學子們的推崇。
漢武帝即位后,向董仲舒提出了三個問題,董仲舒一一作出了解答,這就是著名的“天人三策”。在這些對策中,董仲舒明確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tǒng)”,還進一步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另外他還提議建立太學。漢武帝非常高興,全部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并且任命董仲舒為江都相。

二、遭人陷害
江都王劉易是漢武帝的異母兄,“素驕,好勇”,是個十分驕橫的王爺。董仲舒到任后,“以禮誼匡正”,因此江都王對董仲舒非常敬重,經(jīng)常采納他的建議,表現(xiàn)地十分規(guī)矩。在擔任江都相期間,董仲舒經(jīng)常利用“《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進行了不少祈雨止?jié)车幕顒?,“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
當時,高廟、長陵高園殿發(fā)生了火災,董仲舒利用居家的機會,“著災異之記”。當時,董仲舒剛剛寫完草稿,還沒有呈給皇帝,恰好被前來拜訪的主父偃發(fā)現(xiàn)。主父偃對董仲舒非常嫉妒,于是偷走了這篇草稿,呈給了漢武帝。但是,董仲舒的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大愚”。所以漢武帝很生氣,“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

三、稱病辭官
自此之后,董仲舒“不敢復言災異”。過了十年的時間,漢武帝又想起了董仲舒。然而,此時在朝中擔任丞相的是公孫弘,此人的學問不及董仲舒,人品也很差,他為了迫害董仲舒,極力推薦董仲舒擔任膠西相。膠西王劉端也是漢武帝的兄長,為人更加驕橫,且害死了許多二千石的官員,公孫弘明顯是想要借刀殺人。
漢武帝同意了公孫弘的提議,于是任命董仲舒為膠西相。膠西王雖然殘暴,但久聞董仲舒的大名,所以不敢放肆,“亦善待之”。此時的董仲舒也明白了官場的險惡,他擔心時間長了會獲罪,于是以生病為由辭去了官職。董仲舒回到家鄉(xiāng)后,沒有置辦產(chǎn)業(yè),一直以教書為生。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死于家中,終年七十五歲。
參考資料:1.《史記》;2.《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