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南】2022年9月25日21點場 ?【網(wǎng)課回】漫談各國王號選擇

網(wǎng)課筆記+總結(jié)
━━━━━━━━ 總結(jié)(僅代表個人觀點)
1.東西方君主的稱號有很大不同,共同之處在于多用于宗教祭祀、外交及禮儀場合等
2.擇號慣例是沿用先代君主的名號之類,但最終還是在于現(xiàn)任君主的個人選擇
3.神話以及地域文化傳播、時代發(fā)展等因素會影響王號的使用規(guī)則
━━━━━━━━ 下翻即為詳細筆記
目錄
(一)關于王號的定義
(二)英國
(三)泰國
(四)伊斯蘭國家
(五)荷蘭
(六)天主教會
(七)古羅馬
(一)關于王號的定義
regnal name / regnant name
實質(zhì)上對應東亞古代系統(tǒng)(中國、朝鮮半島、日本、越南)使用的“尊號”,但其實兩者有很大不同
兩者的共同之處在于多用于宗教祭祀、外交及禮儀場合等
中國人更為熟悉的可能是帝王后妃在世時為避名諱而加上的尊號 / 徽號,而這層意義在西方便淡化很多
如唐太宗李世民“天可汗”、唐高宗李治“天皇”、武則天“金輪圣神皇帝”、唐玄宗李隆基“開元神武皇帝”“開元圣文神武皇帝”“開元天寶圣文神武皇帝”“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應道皇帝”“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應天廣運仁圣文武皇帝”
(二)英國
新任英王的名號是“查爾斯三世”,之所以用這個譯法更多在于做王儲時已經(jīng)把名字的翻譯通用化了
英國大多數(shù)君主選擇名號的慣例是用自己的受洗名,以下是幾任君主的特例:
①維多利亞女王的受洗名是“亞歷山德拉”
②愛德華七世的受洗名是“阿爾伯特”,由于和其父重名所以放棄了
③喬治六世的受洗名也是“阿爾伯特”
將“Charles”作為王號的兩位國王在歷史上都有名聲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先代君主的負面影響對后世選擇遠遠小于正面影響
①查理一世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判處叛國罪并處決的國王,是英國君主制一度被廢止的象征
②查理二世因其宮廷的享樂主義而留有一定的惡名
話題點來源:2005年查爾斯本人曾談及即位后的王號可能會取為“喬治七世”,以紀念外祖父

2022年9月倫敦入盟會議期間,新任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在卡米拉王后及威廉王子的陪同下,于圣詹姆斯宮王座室發(fā)表講話(圖片源自法新社)
(三)泰國
泰國現(xiàn)王朝的君主們在英文語境中的稱呼是“拉瑪X世”
?“拉瑪(泰語:????????? ,英語:Rama )”意即《羅摩衍那》中的主角羅摩(梵語:Rāmā),是印度教神話系統(tǒng)對泰國文化影響的產(chǎn)物
拉瑪六世在歐洲留學期間,效仿歐洲君主的王號使用習慣,開始更多地自稱并使用“拉瑪六世”的稱呼
這個稱號的沿革是東方尊號西方化的代表實例,但并不是正式的稱謂

拉瑪六世留影
(四)伊斯蘭國家
伊斯蘭國家揀擇名號時的范圍主要包括:
- 諸先知,尤指封印先知穆罕默德及其尊號變種
- 創(chuàng)教早期的重要人物
- 具有強烈宗教內(nèi)涵的固定格式名稱
蘇萊曼:即《圣經(jīng)》中的賢王“所羅門”的音譯
艾布?伯克爾:第一任正統(tǒng)哈里發(fā)
歐麥爾:第二任正統(tǒng)哈里發(fā)
奧斯曼:第三任正統(tǒng)哈里發(fā);奧斯曼帝國開國之君(奧斯曼一世)
阿里:第四任正統(tǒng)哈里發(fā),什葉派第一任伊瑪目
哈桑:什葉派第二任伊瑪目
侯賽因:什葉派第三任伊瑪目
哈立德:阿拉伯帝國初期的重要將領
宰德:穆罕默德之子
祖拜爾:圣門弟子
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
馬哈茂德:“受贊頌者”,穆罕默德的尊號之一
穆斯塔法:“被選擇者”,穆罕默德的尊號之一
阿卜杜:奴仆
阿卜杜拉赫曼:至仁之主的奴仆
丁:宗教,特指伊斯蘭教
白德爾丁:宗教的新月

奧斯曼一世畫像
(五)荷蘭
奧蘭治-拿騷王朝所有男性繼承人都選擇威廉作為王號,核心原則自然是依據(jù)傳統(tǒng)
特例是現(xiàn)任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
“我使用威廉-亞歷山大的名字度過了四十六年的人生,特別是亞歷山大,如果因為繼位丟掉這個名字很奇怪”
“我不認為自己僅僅是一個數(shù)字”
“王號的數(shù)字讓我想到了荷蘭牛的命名慣例”

現(xiàn)任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留影
(六)天主教會
大原則:近十個世紀以來的傳統(tǒng)是延續(xù)使用先代教宗的尊號,而非使用新尊號
913年蘭鐸使用本名作為尊號后,一直到1978年若望?保祿一世將兩個前任教宗的名號合并后用作新尊號
典型特例:現(xiàn)任教宗方濟各,自913年之后第一次直接使用之前未曾出現(xiàn)過的名號作為自己的尊號,以此紀念方濟各會創(chuàng)辦人亞西西的方濟各

現(xiàn)任教宗方濟各留影
小原則:
- 尊號的選擇具有顯著的目的預設意義,往往象征新教宗對于施政目標的預期
- 尊號與選拔關系有強相關性
(七)古羅馬
- 以“奧古斯都”“愷撒”為例
奧古斯都(拉丁語:Augustus),原意為“神圣的”“高貴的”,公元前27年屋大維從由其主導的羅馬元老院受封此號,是其被神格化的主要特征,這一尊號代表著古羅馬統(tǒng)治者被神化的過程,富有濃厚的宗教與神學地位
愷撒(拉丁語:Caesar)最初原意為“毛茸茸的”,其實際內(nèi)涵的建立在于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自屋大維起羅馬統(tǒng)治者使用大將軍愷撒(拉丁語:Imperator Caesar)的稱號來維系和穩(wěn)固對愷撒權(quán)力的繼承,這一尊號代表了濃烈的古羅馬氏族、軍事權(quán)力傳遞和政治傳統(tǒng)

屋大維雕像,現(xiàn)藏于梵蒂岡博物館
兩個尊號的制度化:293年3月1日,戴克里先建立四帝共治制,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各有一位正皇帝和一位副皇帝,正皇帝 “奧古斯都”,副皇帝 “愷撒”
后世影響:德語中稱呼君主的“Kaiser(皇帝)”、俄語中稱呼君主的“царь(沙皇)”等等都來源于羅馬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