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禍機之發(fā),莫烈于猜忌?。òl(fā)人深?。?/h1>

“禍機之發(fā),莫烈于猜忌,此古今之通病。敗國、亡家、喪身,皆猜忌之所致。”
曾國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猜忌,是引發(fā)禍患的最大原因之一。古往今來,多少國破家亡,人間悲劇,都是由猜忌招惹而來的。
比如明朝的滅亡,就有這方面的因素,如果不是崇禎猜忌心太重,搞得一眾官員人人自危,明朝也沒有那么快被清朝取而代之。
猜忌的意思是猜疑妒忌,它是信任的反面,表示對別人很不放心,很不滿意。
皇帝和大臣之間若是有了猜忌,那很容易導致眾叛親離的下場;合伙人之間有了猜忌,那早晚都是分道揚鑣;夫妻之間有了猜忌,婚姻就離破裂不遠了。
其實,人和人之間很難建立信任關系,所以彼此存在猜忌實屬人之常情。
我們看歷史,多少功臣名將都是死于皇帝的猜忌。在帝王家,就是父子之間,兄弟之間,也很難有絕對的信任。
大家都知道唐朝“玄武門之變”的故事,說的就是李世民兄弟之間相互殘殺,這種悲劇的造成,未嘗就沒有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之間、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之間有猜忌的緣故。
就拿曾國藩來說,他建湘軍,平天下,可謂功勛卓著,但他也一直處于朝廷和同僚的猜疑、忌憚和嫉恨之中。
曾國藩的核心幕僚趙烈文就曾表示,曾國藩歷年辛苦,“與賊戰(zhàn)者不過十之三四,與世俗文法戰(zhàn)者不啻十之五六”。

過去的事已經(jīng)過去,但人性一直沒有變過。因此,猜忌心一直存在于人類社會。
比如在企業(yè)界,就有不少父子兄弟之間因為權力、利益而反目成仇的例子,在權力、利益面前,人性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親情也會顯得淺薄。
因為人性都是自私的,既然大家都是自私的,那必然會彼此猜忌,互相防范,不相信別人會經(jīng)得起利益的考驗。
為了利益不顧一切,無所不用其極,這才是人們所容易接受的邏輯。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看看香港那邊的豪門恩怨,簡直比影視劇還精彩(如郭家),但其本質(zhì)都是利益和猜忌而已。
引發(fā)猜忌容易,打消猜忌卻很難。
很多老板都有一個不想宣之于口的心理,那就是讓下屬和員工對自己保持忠誠。如果有人沒有對自己效忠,那這個人越能干,老板就越不放心。
這點在中日韓國家特別明顯,因為它們都受封建帝王思想的影響。
實際上,多少企業(yè)之所以發(fā)展不起來,內(nèi)部的猜忌、防范太多是一個原因。畢竟良禽擇木而棲,沒有人愿意待在一個不信任的環(huán)境中。
除了上下級之間,還有在夫妻、情侶、朋友等關系中,猜忌都像是毒草,一旦生根發(fā)芽,就會蔓延成災。

不過猜忌雖然難以打消,但也不是絕對沒有辦法。
曾國藩就推崇一個“誠”字,“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 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功高震主卻能壽終正寢,贏得生前身后名,曾國藩靠的就是推誠布公,示人以誠,不存欺心。
“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曾國藩說:“豪杰之所以為豪杰,圣賢之所以為圣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丑態(tài)?!?/p>
別人疑心生暗鬼,我就坦誠以待,光明磊落,無一不可示人,自然可以從源頭打消猜忌,讓人無可猜疑之處。君子坦蕩蕩,一心光明,這正是我們需要自我修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