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類之外,蝙蝠在自然界里還有沒有天敵呢?
疾病的傳播,并非是蝙蝠的錯。人類對蝙蝠,有過很多誤解。19世紀時,吸血鬼的形象興起后,整個世界都沉浸其中,蝙蝠被認為是不詳?shù)?、吸血的怪物,人們甚至把它們燒死在洞中?/p>
其實,蝙蝠食物譜系很廣,從昆蟲到水果,都有涉獵,就唯獨吸血的少。在世界上一千兩百多種蝙蝠中,只有三種是吸血的,而且,它們也幾乎不會去吸人的血。
吸血蝙蝠甚至有一種互助精神:假如一只蝙蝠沒有吸到血,其它蝙蝠會反芻一點血出來,讓它也不至于挨餓。
蝙蝠讓人們患病,也是一樣的道理。
蝙蝠的身上卻帶著很多病毒。在所有的病毒當中,最為著名的病毒就是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和mers病毒等近百種。
盡管說它們的身上攜帶著這么多的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對它們絲毫沒有給蝙蝠帶來任何不好的影響。
甚至說一定程度上這些病毒都是在保護著蝙蝠。
蝙蝠種類很多,據(jù)統(tǒng)計全世界大約有1400多種蝙蝠,雖然有食肉食素之分、長相樣貌差異、形體大小區(qū)別,但它們的生活習(xí)性大致相同,晝伏夜出。傳聞中的吸血蝙蝠真實存在,但可能只有3種。
另外,雖然我們常說蝙蝠很“臟”,但這也是相對的,有研究表明,蝙蝠會像貓一樣進行自我清潔。
蝙蝠是一種晝伏夜出的動物,它長的樣子看上去怪怪的,甚至可以說是奇丑無比的。相信從外觀上來看,沒有人喜歡蝙蝠的。
但是毫無疑問,蝙蝠最大的天敵就是人類,因為在一些人眼中,蝙蝠是一種“野味”。
可能蝙蝠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從1億多年前到今天,躲過了多次滅絕事件,躲過了大多數(shù)動物的捕殺,卻淪為了人的“盤中餐”。
那么,除了人類之外,蝙蝠在自然界里還有沒有天敵呢?
你別看蝙蝠長的蠻嚇人的,其實為了適應(yīng)飛翔的活動方式,它們放棄了很多,包括重量和力量。所以今天存世的960多種蝙蝠全是弱雞,戰(zhàn)五渣。凡事能吃到他的食肉動物,都會吃他們,比如蛇類,猛禽類,靈貓類,貓類,甚至有些本來是它們食物的蛙,蜘蛛都可以反殺那些小型的蝙蝠。
蛇類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以食鼠為主(也食蛙類、鳥類等),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喜居蔭蔽、潮濕、人跡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zāi)緲涠椿騺y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墻且餌料豐富的環(huán)境,這些都是其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也有的蛇棲居水中。
猛禽是鳥類六大生態(tài)類群之一,涵蓋了鳥類傳統(tǒng)分類系統(tǒng)中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種,包括鷹、雕、鵟、鳶、鷲、鷂、鶚、隼、鸮、鵂鹠等次級生態(tài)類群,均為掠食性鳥類。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猛禽個體數(shù)量較其他類群少,但是卻處于食物鏈的頂層,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捕食其他鳥類和鼠、兔、蛇等或食動物腐尸。
貓科動物分為獵豹亞科、貓亞科、豹亞科3亞科,共有15屬38種,所有貓科動物都有向前的眼睛、銳利的牙齒和精瘦健壯的身軀,都來自于同一祖先“小古貓”。
多數(shù)善攀緣及跳躍,大多喜獨居,肉食,常以伏擊方式捕殺其他溫血動物。分布于歐亞大陸、非洲、美洲的寒帶到熱帶地區(qū)。
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科學(xué)家發(fā)現(xiàn)某些生活在赤道附近的蜘蛛也會捕食蝙蝠,與貓頭鷹和鷹的策略不同,蜘蛛大多是在白天蝙蝠休息時進行襲擊。蜘蛛爬進洞穴后,既可以食用掉落在洞穴地面上死去的蝙蝠,也可以爬到洞穴上方用蜘蛛網(wǎng)困住蝙蝠,再進行飽食。
浣熊、黃鼠狼和水貂也會在白天捕食蝙蝠,它們會直接進入蝙蝠棲息的洞穴,或者守在洞穴的出入口,等待蝙蝠出洞時進行突襲。
蛇所捕食的蝙蝠主要是食素的蝙蝠,蛇通過潛伏在樹木上,伺機而動。貓雖然不吃蝙蝠,但也有記錄表明,野貓會撲殺蝙蝠當作玩具。
所以即便你真的擔(dān)心病毒的傳播,你所要做的,也不是去捕殺蝙蝠,因為在那個過程中,你或許也會染病。
更何況,在交通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人類才是最大的病毒攜帶者和傳播者,少出門,講衛(wèi)生,才是控制疫情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