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提問:中國憑什么敢說有5000年歷史?

補充一下視頻中涉及的知識點:一、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歷史背景
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翌年德川家康進入伏見城本丸,成為事實上的執(zhí)權者。1600年德川家康取得霸權之后,立即開展鏟除異己、分封親黨的活動。1603年,德川家康強迫朝廷封他為右大臣和征夷大將軍,并將江戶作為自己的據點,成立了幕府。
幕藩體制:幕藩體制是由幕府和藩構成的封建制度、封建領主的土地所有制,被稱為“幕藩體制”。幕藩體制是德川家康以來建立的統(tǒng)治模式,“幕”即位于江戶以將軍為中心的幕府,“藩”即由幕府任命的分布于全國各地的“大名”。幕府把持中央的大權,地方上的藩政則交由“大名”來管理?!胺钡慕y(tǒng)治機構也與幕府機構基本相似,但大名具有一定的自治權利。這并不代表大名對地方藩政的完全掌握,大名的權利首先要以對幕府的絕對支持為前提,幕府通過制定嚴格的法度規(guī)范和限制大名及下屬武士的權利與義務,并且利用各種手段削弱大名對幕府的對抗力量,確保大名既能管理好地方事務,又不會威脅到幕府的統(tǒng)治。
尊王攘夷運動:尊王攘夷運動是日本先進人士尤其是資產階級化的下層武士在日本面臨民族危機的條件下,為改變腐朽落后的封建幕藩體制而掀起的反對幕府專制統(tǒng)治和列強侵略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緒方洪庵、佐久間象山、吉田松陰等人,他們以飽滿的愛國熱情和豪邁的大無畏精神積極地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并為這些主張積極活動。
倒幕運動:倒幕運動是資產階級化的下層武士領導的,具有廣泛的社會階級基礎的革命運動。它比尊王攘夷運動具有更大的社會進步:它用武裝倒幕代替了和平的幕政改革;倒幕派雖然有濃厚的尊王思想,但是贊成按照西方資產階級議會制度改造日本政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杉晉作、木戶孝允、西鄉(xiāng)隆盛、大久保利通等。
天保改革:天保改革是活躍于幕末維新時期的西南強藩(長州、薩摩、士佐、肥前等),在天保、安政年間進行的兩次重大藩政改革。主要內容有:破除身份限制,大膽起用人才;鼓勵商品經濟,加強專賣制,統(tǒng)一藩內市場,自力更生,逐步轉變?yōu)楠毩⒆灾鞯姆I經濟;大力改建近代軍制。通過改革,西南強藩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由此奠定了其雄厚的政治資本。
2.1867-1868年的革命
戊辰戰(zhàn)爭:1867年1月,孝明天皇突然逝世,睦仁天皇繼位,11月,倒幕派大久保利通、西鄉(xiāng)隆盛、木戶孝允等獲得天皇給薩摩、長州兩藩的“討幕密敕”,舉兵討幕。11月9日德川慶喜上書天皇愿“奉還大政”。1868年1月,長州、薩摩倒幕派在京都發(fā)動政變,發(fā)布“王政復古”詔書,廢除幕府制度,并強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1868年1月,德川慶喜以“除君側之奸”為名,率兵從大阪向京都禁軍,戊辰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1868年1月在伏見、鳥羽戰(zhàn)役中,幕府軍被擊敗。1868年3月,倒幕派兵臨江戶。4月德川慶喜投降。1869年5月最后一支幕府的殘余軍隊投降,德川幕府徹底垮臺,戊辰戰(zhàn)爭正式結束。
(1)廢除封建制度的措施:1868年10月23日,朝廷改元,將年號改為“明治”,因此1868年革命及革命后的一系列改革稱明治維新。
①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大名交出領地和對領地人民的封建領有權,同時任命大名為藩知事,以原領地收入的1/10為俸祿,藩政大權仍在大名手中。1871年8月頒布“廢藩置縣”令,廢除藩政制度,取消大名經濟權;打破藩界,重新劃分全國為3府,72縣,由中央政府任命縣知事;舊藩主移往東京,領取國家俸祿。通過這一重大措施,改變了以往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最終完成了對舊藩主政治權力的收回。
②取消武士特權,廢除封建等級制度。1876年頒布“金祿公債條例”,實行“秩祿處分”,大名和部分武士的終年年俸被取消,改由國家一次性發(fā)給一半現(xiàn)款、一半公債,從而收買了大名、武士的俸祿領取權,取消了封建俸祿制度。1872年改革封建等級制度。廢除大名、公卿的名號,改稱“華族”,武士、中下層官員改稱“士族”,廢除武士佩刀制度,農工商者和其他階層稱為“平民”。
③土地改革和地稅改革。1872年解除了禁止買賣土地的法令,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宣布廢除封建領主對土地的所有權,發(fā)給土地的實際所有者以土地執(zhí)照,確認其土地所有權,確立了土地私有權。1873年頒發(fā)地稅改革條例,規(guī)定凡土地所有者均要繳納地稅,一律用現(xiàn)金支付。地稅的稅率是土地價格的3%,不因年景的豐歉而有所增減,不因產品價格的變動而轉移。地稅改革始于1873年至1881年基本完成。通過地稅改革,實現(xiàn)了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的轉變,確立了日本近代土地所有制,保證了國家固定的財政收入。地稅改革也給地主加大剝削量和兼并土地提供了有利條件,因而從中受益的不是廣大農民,而是新興寄生地主階級。農民們的租稅負擔有增無減,終于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減稅起義。農民失去土地,造成了國內市場狹小的局面,使資產階級外侵的要求強烈。
(2)明治政府建國的三大政策:
①殖產興業(yè)及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措施:殖產興業(yè)改革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提出的“殖產興業(yè)建議書”而制定的推動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的政策。其主要內容有:由國家力量扶植資本主義企業(yè)的發(fā)展,利用國家力量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主要辦法有:以地稅改革為中心的農業(yè)改革和賦稅改革來獲取原始資本;以整理俸祿為中心的國債制度來抑制通貨膨脹;用國家力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備,聘請外國專家和派遣留學生。
②文明開化和大力發(fā)展教育的措施。
③富國強兵與建立新式軍隊和警察制度:將各藩軍艦合編為國家艦隊,建立天皇近衛(wèi)軍。1872年頒布征兵令,建立常備軍。陸軍仿效德國,海軍仿效英國。1878年后,改革軍事機構,形成陸軍省、參謀本部、監(jiān)軍本部三大軍事機構,直屬天皇,軍隊獨立于內閣之外,天皇為統(tǒng)率軍隊的大元帥,軍隊稱“皇軍”。1872年設警保寮,統(tǒng)一指揮全國警察。1874年設警察系統(tǒng),中央設警視廳,全國各府縣設警察網。
3.評價日本明治維新
(1)性質:是一次以農民為主力,資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結成聯(lián)盟,以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為領導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2)積極作用:①這次革命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tǒng)治,建立了以資產階級化的下級武士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聯(lián)合專政,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政策措施,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掃清了道路,使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起來,建立了以紡織為中心的輕工業(yè)和以軍火為中心的重工業(yè)體系。②明治維新所實行的推動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政策和措施把落后的封建的日本推進到了資產階級先進國家的地位,使日本避免了淪為殖民地的命運。③在這次革命中中下級武士所發(fā)揮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奮發(fā)圖強、努力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進取精神、為救國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自我犧牲精神構成了日本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3)不徹底性的表現(xiàn):①這次革命不僅沒有給人民帶來民主,而且沒有給資產階級以充分的民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的聯(lián)合專政,缺乏資產階級的議會民主。②在消滅封建等級時,不是實現(xiàn)真正的資產階級平等,而是保留了華、士、平民的差別。③在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時,保留了新地主對佃農的剝削,沉重的地稅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使日本資產階級充滿了侵略性。④憑借國家權力發(fā)展帶有封建性、壟斷性的特權財閥資本,這種經濟體制壓抑了中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⑤積極利用神道、儒學、國學等封建意識神化天皇,從而把日本國民培養(yǎng)成了忠實的臣民,不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4.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1861年改革的異同
(1)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fā)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④都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農奴制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而且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黑船來航)。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裝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tǒng)治,為維新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fā)生內戰(zhàn)。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5.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
(1)相同點:二者的宗旨、路線相同,即以西方為榜樣,以改革為手段,在保持封建特權的前提下,發(fā)展資本主義。二者的歷史背景相同,表現(xiàn)在兩國都是封建國家,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都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都面臨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民族救亡和民族改革兩大任務。雙方的領導人都出身封建家庭,富于犧牲精神。
(2)不同點:①兩國改革的側重點不同,明治維新側重政權改革和建設,而戊戌維新的改革內容相對廣泛。②兩國改革的社會基礎雖均是從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分化出來的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改革派力量和正在資產階級化的知識分子,但明治維新的骨干力量是日本的中下級武士,他們以足以和中央分庭抗禮的強藩為依托,且與豪農富商和工商業(yè)者有密切聯(lián)系;而戊戌維新的領導人是缺乏政治實踐的知識分子和官僚。③兩國的領導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精神狀態(tài)方面有所不同。明治維新的領導人久經政治風浪考驗,長于韜略、精明強干,而戊戌維新的領導人對政治斗爭的殘酷性缺乏清醒的認識和足夠準備,缺乏運籌帷幄的雄才大略。
6.比較近代中日兩國的社會變革
內部條件: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發(fā)展程度不同——中國落后于日本。封建生產方式的堅固程度和內部結構不同,導致社會變革時期形成的阻力不同——中國阻力大于日本。國家的政治體制不同——中國是封建專制主義、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皇帝是絕對權威。兩國的封建制度在調節(jié)社會矛盾的機制方面不同——中國的封建制度有特殊的穩(wěn)定性,調節(jié)矛盾的能力強。在文化傳統(tǒng)及對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方面不同——中國對新文化的抵觸大于日本。
外部條件:兩國的戰(zhàn)略地位和戰(zhàn)略價值不同——中國給日本以警示。中國的反侵略運動支援了日本。中國的反侵略迫使西方殖民者吸取教訓。社會變革的進程不同——日本形成了“合力”與“共振”。
7.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發(fā)展,使幕府成為一切矛盾的焦點,不斷爆發(fā)的農民起義和城市暴動又沉重地打擊了幕府的統(tǒng)治,為倒幕派武士推翻幕府的軍事和政治統(tǒng)治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②當時,日本已經形成了一股以下級武士為核心的推翻封建制度的新興社會力量,這些武士具有豐富的軍事、政治經驗和較大的社會影響,不僅得到新興地主、資產階級和市民的支持,還組成了以薩摩、長州等藩的反幕同盟,在當時日本社會社會條件下充分發(fā)揮其歷史的進步作用。
③倒幕維新派采取了正確的斗爭手段和策略。他們充分利用中央政權相對軟弱的條件,打著“尊王”的旗幟,采取了用武力推翻幕府、奪取政權的斗爭策略。
④在文化上,日本具有向外國學習的強烈意識和傳統(tǒng),這使日本人能夠從實際出發(fā),吸收國外先進思想和文化,并加以改造和創(chuàng)新。
⑤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也是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這一時期東方國家對歐美殖民侵略的堅決抵抗,迫使殖民列強改弦更張,調整政策;而日本的地理位置又處在資本主義市場建立過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正是這種有利的條件使日本的明治維新避免了列強的干涉而獲得成功。
二、白鳥庫吉:日本東洋史學界泰斗,日本東洋史學東京文獻學派創(chuàng)始人,北方民族、西域史、朝鮮史、中國神話研究的開拓者。一生在人種、言語、宗教、歷史,民俗,神話,傳說,考古等領域貢獻頗多,世有日本近代東洋史學界的"太陽"尊稱。
通過對《禹貢》九州的研究——堯舜禹抹殺論
堯舜禹的事跡問題,日本學者這個觀點屬于對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
三、大禹治水: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xiàn)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zhàn),置個人利益于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
四、《史記》: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撰寫的紀傳體通史。
五、疑古學派:疑古派,亦稱"古史辨派"。是"五四運動"以后史學研究中出現(xiàn)的以疑古辨?zhèn)螢橹髦嫉膶W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因其論文均收集在1926-1940年出版的《古史辨》中,故名。
他們提出要"打破治古史'考信于六藝'"的傳統(tǒng)見解,主張"離經畔道非圣無法的 《六經》論",認為對于東周以前的史料"寧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這種疑古精神具有反傳統(tǒng)的意義。但他們只注重研究關于古代歷史傳說的變化,而對歷史文獻持一味懷疑的態(tài)度,造成了一定的混亂。
觀點:東周以上無信史
六、王懿榮:甲骨文的重大發(fā)現(xiàn)者和保存者,最終為國捐軀。
七、甲骨四堂:王國維、董作賓、羅振玉、郭沫若
八、二里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 。遺址位于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區(qū)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于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
九、仰韶文化:我國華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距今約五千至七千年,分布于中原和甘肅一帶。
個人感想:我覺得,不論是作為一個歷史系的學生,還是作為任何一個中國公民,必須得具有一定的文化自信才對。洋人評判我們的歷史,但是洋人可能也惶惑、狐疑很多——比如我們的二里頭、仰韶、紅山、河姆渡,這些都是我們燦爛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