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時代的詩——讀《艾青詩選》有感
文 | 秋君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的現(xiàn)代詩拋棄了一切無用的矯飾,從古體詩繁瑣的束縛中解放了出來,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飽經(jīng)歲月洗禮,直擊人心,讓人熱血沸騰。
讀著那首在潼關(guān)寫下的《北方》,我仿佛已置身于茫茫北地,站在荒漠的原野上遠望,無情的寒風夾著灰黃的沙土肆虐地蹂躪著北方的生命,給一切披上了土色的憂郁。枯死的林木、掙扎的行人、惶亂的雁群、看不見的太陽,刻畫著那個時代的悲哀。
透過作者的筆尖,我看到了北方人民眼中的痛苦與無奈,那從心底流露出的對光明的熱切渴望;我看見北方人民的不幸與災難,見到了在敵軍鐵騎的踐踏下奄奄一息的民眾,也讓我見到了作者的那顆火熱的赤子之心。
我愛這悲哀的國土,
古老的國土——這國土
養(yǎng)育了為我所愛的
世界上最艱苦
與最古老的種族。
盡管這片土地上到處為悲哀痛苦環(huán)繞,但這片土地仍為我所愛,因為它承載的是中國億萬民眾的信念,承載的是遠方的未知的曙光。
一首作于1937年12月28日雪夜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再一次讓我見到了在艱辛的歲月里掙扎的農(nóng)人——那張被風霜的利劍折磨得溝壑縱橫的臉;那根早已被生活的重擔壓彎了的脊梁;那雙因為對生活失去希望而黯淡的眼眸。
中國的苦痛與災難
像這雪夜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
他的詩句讓我感到深重的悲痛,為這個在風雨中飄搖的民族,為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感到悲痛。雪中的中國在顫抖,在哭泣,正被黑夜籠罩住的中國又該如何找到前方的光芒?
一篇又一篇無聲的詩作,一行又一行充滿血淚的詞句,緊緊揪住我的心,讓我時刻期待著遲來的黎明。
黎明
到來

終于,我和作者以及廣大的勞動人民等到了那束曙光。一篇《黎明的通知》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被黑暗吞噬的日子即將走向終結(jié),而新生活的詩篇就要開啟。作者歡快的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涅槃重生般的喜悅感染著我的內(nèi)心。
打開所有的窗子來歡迎
打開所有的門來歡迎
請鳴響汽笛來歡迎
請吹起號角來歡迎
讀到這里,方才覺得一直繃緊的心弦松了下來。
艾青的詩總讓我想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他以悲憫的心,愛著天下每一個遭受不平等的人民。他的悲傷和痛苦,從來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有時覺得他很像現(xiàn)代的杜甫,一生坎坷不平,卷入文化大革命的洶涌浪潮,卻用心靈去愛世間萬物。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山河破碎,生靈涂炭,面對時事的艱辛,逃避現(xiàn)實顯然是懦弱的。在那個特定的時代里,在人民的苦難面前,需要有“大我”的情懷,艾青勇敢地擔負起責任。
他用筆尖真實地反映天下蒼生的黑暗恐怖的生活,流露對黎明、光明和希望的向往和追求,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對祖國的愛。樸實無華的文字里,流淌著悲天憫人的情懷。
在艾青的詩里,沒有“黃河在咆哮”的尖銳的戰(zhàn)斗意志,而傳達出“北方是悲哀的”那樣深刻的無力感,讀來仿佛有什么堵在胸口,讓一切融入我——一個中國人的心間。
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
也應該“蠟燭成灰淚始干”
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
也要在關(guān)鍵時刻有一次閃耀
即使我們死后尸骨都腐爛了
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
這是艾青的精神,更是艾青的胸懷,也是那個時代的歷史精神,值得我們銘記,值得我們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