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如何區(qū)分內、外分水嶺?看圖就會了!
分水嶺腦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又稱邊緣帶梗死,是指發(fā)生在腦的兩條主要動脈分布區(qū)交界處的腦梗死,多發(fā)生于腦的較大動脈供血交界區(qū)。無論從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還是臨床特征上來講,它都不同于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主要位于大的皮質動脈供血區(qū)之間、基底核區(qū)小動脈供血區(qū)之間的邊緣帶腦組織,故而也稱之為邊緣帶腦梗死。一般認為分水嶺腦梗死多由于血流動力學障礙(如體循環(huán)低血壓和低血容量)所致,目前認為微栓子進入腦皮質血管分布區(qū),腦組織缺血,也可引起本病。
詳細視頻看這里:


圖 1.?分水嶺腦梗死血管供血區(qū)分布
01
病因與發(fā)病機制(尚有爭議)
分水嶺腦梗死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以下因素可能與分水嶺腦梗死有關:如發(fā)作性低血壓、頸動脈狹窄或閉塞、血管微栓塞、低氧血癥、紅細胞增多癥、血小板功能異常等,尤其是發(fā)作性低血壓、頸動脈狹窄或閉塞和血管微栓塞更為重要,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其他病因如血脂增高(高膽固醇血癥、高三酰甘油血癥),容易導致腦動脈粥樣硬化,血黏度增加,導致腦梗死形成、糖尿病,不僅引起微血管病變,也可以引起大血管病變,這些改變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微循環(huán)障礙,脂蛋白代謝異常,免疫異常和平滑肌受損,從而促發(fā)缺血性腦血管病。
1)體循環(huán)低血壓:腦分水嶺區(qū)距心臟最遠,最易受體循環(huán)血壓或有效循環(huán)血量的影響。通常表現(xiàn)為雙側分水嶺腦梗死。
2)頸部/顱內大動脈狹窄或閉塞:國內研究表明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是最常見原因,國外支持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有關。
3)微栓子栓塞:皮質型分水嶺梗死發(fā)生多與微栓子有關。
4)血液流變學異常。
5)栓子清除率下降:最近研究表明,腦血流動力學障礙(低灌注)和微栓子,兩者協(xié)同導致了分水嶺梗死的發(fā)生。
02
分水嶺腦梗死的影像表現(xiàn)
1)分水嶺腦梗死的 MRI 表現(xiàn):
梗死病灶在 T1WI 呈低信號,T2WI、FLAIR、DWI 上均呈高信號。
2)分水嶺腦梗死的 CT 表現(xiàn):
梗死病灶在 CT 平掃上表現(xiàn)為低密度影,CT 平掃在缺血性腦梗死具有局限性;CTP 上表現(xiàn)為低灌注。
03
大腦半球分水嶺梗死的分型
根據(jù)腦內血液循環(huán)分布特點,經(jīng)典分類為:皮質型、皮質下型及混合型腦分水嶺梗死(圖 2)。

圖 2. 從左到右依此為:皮質型、皮質下型、混合型
皮質型腦分水嶺梗死:可進一步分為皮質前型、皮質后型、皮質前 + 后型腦分水嶺梗死(圖 3)。

圖 3. 從左到右依此為:皮質前型、皮質后型、皮質前 + 后型
皮質下型腦分水嶺梗死:可進一步分為皮質下前型、皮質下后型、皮質下側型、皮質下上型以及皮質下下型腦分水嶺梗死(圖 4)。

圖 4. 從左到右依此為:皮質下前型、皮質下后型、皮質下側型、皮質下上型、皮質下下型
臨床上經(jīng)常運用簡化后的分型:內分水嶺梗死(皮質下型,IWSI)和外分水嶺梗死(皮質型,CWSI)。內分水嶺梗死約占分水嶺梗死約 60%。
IWSI 的責任血管主要為豆紋-大腦中動脈、豆紋-大腦前動脈、大腦前-脈絡膜動脈、大腦中-脈絡膜前動脈等;CWSI 的責任病灶主要分布在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皮質支、大腦后動脈與大腦中動脈皮質支等處。
通過影像學(如磁共振)表現(xiàn),并根據(jù)病灶的分布情況,IWSI 又分成三種類型,包括局灶型內分水嶺梗死(PIWI)、融合型內分水嶺梗死(CIWI)和串珠樣內分水嶺梗死(BIWI)。

圖 5. 左圖串珠樣,右圖融合型
04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 1:

圖 6. FLAIR 像顯示雙側白質區(qū)多發(fā)性高信號影(紅色箭頭);左枕亦見稍高信號影(藍色箭頭)

圖 7. DWI 顯示左側邊緣區(qū)病變?yōu)榧毙怨K涝睿ǔ壬^)。左枕病變亦為急性腦梗死(紅色箭頭)。
病例 2:

圖 8. CT 像顯示右側額葉密度減低(紅色箭頭);T2WI 像顯示:右額葉高信號影(紅色箭頭),局部腦溝增寬,提示萎縮,應為陳舊性梗死。雙側白質和側腦室周圍見多發(fā)高信號影。

圖 9. DWI 像顯示:左側額葉見多發(fā)高信號影(橙色箭頭)符合急性梗死灶;ADC 圖顯示:左額葉見低信號影(橙色箭頭),急性梗死灶;右額葉見高信號影(紅色箭頭),陳舊性梗死灶。

圖 10. MRA 顯示:雙側顱底內頸內動脈末段顯示不清(紅線),提示雙側近端嚴重狹窄。右側頸內動脈近端重度狹窄(黃色箭頭)。
診斷:急性左 MCA/ACA 分水嶺梗死。
病例 3:

圖 11. CT 平掃:雙側邊緣區(qū)見多發(fā)斑片狀低密度影(紅色箭頭),右側額部顱板下見新月體稍高密度影(紅虛線),考慮硬膜下血腫;T2WI:邊緣區(qū)多個高信號影,右側額部顱板下見低信號影(紅虛線)。

圖 12. FLAIR:雙側邊緣區(qū)的多個高信號區(qū)紅色箭頭;右側額部顱板下見低信號影(紅虛線);DWI:廣泛的雙側邊緣區(qū)梗死內的高信號區(qū),表明它們是急性的。
病例 4:

圖 13. CT 平掃:腦內未見明顯異常表現(xiàn);FLAIR 像:左側側腦室旁多發(fā)高信號灶(紅色箭頭),右側島葉和基底節(jié)區(qū)(橙色箭頭)。

圖 14. DWI 顯示右側島葉高信號區(qū)(串珠狀),ADC 為低信號。
病例 5:

圖 16. a. DWI 及 ADC 像顯示:右側大腦前動脈區(qū)域存在急性梗死區(qū);bc. 灌注 CT 圖顯示;d. CT 血管造影顯示右大腦前動脈 A2 段閉塞,右大腦前動脈區(qū)域的腦血流量減少,平均通過時間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