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批><筆記1—導言>
# I. 純粹知識和經(jīng)驗性知識的區(qū)別
盡管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以經(jīng)驗開始的`,它們卻并不因此就都是`從經(jīng)驗中發(fā)源的`
因為很有可能,經(jīng)驗知識也是`我們通過印象所接受的東西`和`我們固有的知識能力從自己本身中拿來的東西`的一個復合物
**是否真有這樣一種獨立于經(jīng)驗、甚至獨立于一切感官印象的知識?**
人們把這樣一種知識稱之為`先天的`,并將它們與那些具有后天的來源、即在經(jīng)驗中有其來源到`經(jīng)驗性的`知識區(qū)別開來
然而`先天的`這個術語還不足以確定地表示與上述問題相適合的全部意義
因為很有些`經(jīng)驗來源的知識`, ?我們不是從經(jīng)驗中、而是從某個`普遍規(guī)則`中引出這些知識來的,但是這個`規(guī)則`本身又仍然還是借自`經(jīng)驗`的
`純粹的`:`先天知識`中那些`完全沒有摻雜任何經(jīng)驗性的東西的知識`
# Ⅱ. 我們具有某些先天知識,甚至普通知性也從來不缺少它們
要有一種我們可以用來可靠地`將一個純粹知識和經(jīng)驗性的知識區(qū)別開來的標志`
首先,如果一個命題與它的`必然性`一起同時被想到,那么它就是一個`先天判斷`;如果它此外不再由任何命題引出,或引出它的命題也是一個先天命題,那么它就是一個`完全先天的命題`
其次,`經(jīng)驗`永遠也不給`判斷`以`真正的或嚴格的普遍性`,而只是(通過歸納)給它們以`假定的、相比較的普遍性`
所以,如果在`嚴格的普遍性`上、亦即`不能容許有任何例外`地來設想一個`判斷`,那么它就不是由經(jīng)驗中引出來的,而是`完全先天有效的`
相反,在`嚴格的普遍性`本質(zhì)上屬于一個`判斷`的場合,這時這種普遍性就表明了該判斷的一個特別的知識來源,也就是一種`先天的認識能力`
于是,`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就是一種`先天知識`的可靠標志,而兩者也是不可分割地相互從屬的
# Ⅲ. 哲學需要一門科學來規(guī)定一切先天知識的可能性、原則和范圍
有某些知識甚至離開了一切可能經(jīng)驗的領域,并通過`任何地方都不能提供經(jīng)驗中相應對象的那些概念`而裝作要使我們的判斷范圍擴大到超出一切經(jīng)驗界限之外
正是在這樣一些超出感官世界之外的知識里,在經(jīng)驗完全不能提供任何線索、更不能給予校正的地方,就有我們的理性所從事的研究
`純粹理性`本身的這些不可回避的課題就是?** 上帝、自由和不朽 **
但其目的連同其一切裝備本來就只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那門科學,就叫作`形而上學`
# IV. 分析判斷與綜合判斷的區(qū)別
在一切`判斷`中,從其中`主詞對謂詞的關系`來考慮,這種關系可能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要么是謂詞B屬于主詞A,是包含在A這個概念中的東西
要么是B完全外在于概念A,雖然它與概念A有連結
在前一種情況下稱為`分析的`,在第二種情況下則稱為`綜合的`
`分析的判斷`中`謂詞和主詞的連結`是通過`同一性`來思考的,而`這一連結不借同一性而被思考`的那些判斷,則應叫作`綜合的判斷`
前者可以稱為`說明性的判斷`,后者可以稱為`擴展性的判斷`
前者通過謂詞`并未給主詞概念增加任何東西`,而只是通過分析把主詞概念`分解為它的分概念`
后者則在主詞概念上增加了一個謂詞,這謂詞是`在主詞概念中完全不曾想到過的`,是不能`由對主詞概念的任何分析而抽繹`出來的
經(jīng)驗判斷就其本身而言全都是綜合的
若把一個`分析判斷`建立于經(jīng)驗基礎上則是荒謬的,因為我`可以完全不超出我的概念之外`去構想`分析判斷`,因而為此不需要有經(jīng)驗的任何證據(jù)
`一個物體是有廣延的`,這是一個`先天確定的命題`,而不是什么`經(jīng)驗判斷`
因為在我去經(jīng)驗之前,我已經(jīng)在這個概念中`有了作出這個判斷的一切條件`,我只是從該概念中按照`矛盾律`抽出這一謂詞,并借此同時就能意識到這個判斷的必然性,它是經(jīng)驗永遠也不會告訴我的
經(jīng)驗是重量這一謂詞與物體這一概念`有可能綜合的基礎`
由于這兩個概念雖然并非一個包含在另一個之中,但卻是一個整體的各部分、即`經(jīng)驗的各部分`,經(jīng)驗本身則是`諸直觀的一個綜合的結合`,所以二者也是相互隸屬的,盡管是偶然地隸屬著的
但在先天綜合判斷那里,這種輔助手段就完全沒有了
當我要`超出概念A之外`去把另一個B作為與之結合著的概念來認識時,我憑借什么來支撐自己,`這種綜合又是通過什么成為可能的`呢?因為我在這里并沒有在經(jīng)驗領域中環(huán)顧一下經(jīng)驗的便利
我們可以看看這個命題:`一切發(fā)生的事物都有其原因。`
我雖然`在發(fā)生的某物這一概念中想到了一種存有`,在它之前經(jīng)過了一段時間等等,并且從中可以引出分析判斷來。但`一個原因的概念是完全外在于前面那個概念的`,它表示出某種與發(fā)生的某物不同的東西,因而是完全沒有被包含在后一個表象中的
那么我們是如何做到`用某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來說明發(fā)生的某物`,并且能認識到`這個原因概念`盡管不包含在發(fā)生的某物里,但卻是`屬于并且甚至是必然屬于`它的?
當`知性`相信自己在A 的概念之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之陌生、而仍被它視為與之相連結的謂詞B時,支持`知性`的那個`未知之物 = X`是什么?
`這不可能是經(jīng)驗`,因為上述`因果原理`不僅僅是以更大的普遍性、而且也`以表達出來的必然性`,因而`完全是先天地并從單純的概念出發(fā)`,把后面這些表象加在前面那個表象上
這樣,我們`先天的思辨知識`的`全部目的`都是建立在這樣一些`綜合性的、亦即擴展性的原理`之上的
# V. 在理性的一切理論科學中都包含有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原則
## 1. 數(shù)學的判斷全部都是綜合的
`真正的數(shù)學命題`總是`先天判斷`而不是`經(jīng)驗性的判斷`,因為它們具有`無法從經(jīng)驗中取得的`必然性
但如果人們不愿接受這一點,那么好,我將把自己的命題局限于`純粹數(shù)學`,這一概念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它不包含經(jīng)驗性的知識,而只包含純粹的先天知識
雖然人們最初大約會想:7+5=12這個命題是一個單純分析命題,它是從7加5之和的概念中根據(jù)矛盾律推出來的。然而,如果人們更切近地考察一下,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
7加5之和的概念并未包含任何更進一步的東西,而`只包含這兩個數(shù)結合為一個數(shù)的意思`,這種結合根本沒有使人想到這個把兩者總合起來的唯一的數(shù)是哪個數(shù)
12這個概念決不是由于我單是思考那個7與5的結合就被想到了,并且,不論我把我關于這樣一個可能的總和的概念分析多么久,我終究不會在里面找到12
我們必須`超出這些概念之外`,借助于與這兩個概念之一相應的`直觀`,例如我們的五個手指,或者五個點,這樣一個一個地把直觀中給予的五的這些單位加到七的概念上去
因為我首先取的是7這個數(shù),并且,由于我為了5這個概念而求助于我的手指的`直觀`,于是我就將我原先合起來構成5這個數(shù)的那些單位憑借我手指的`形象`一個一個地加到了這個數(shù)上去,這樣就看到12這個數(shù)產(chǎn)生了。要把5加在7之上,這一點我雖然在`某個等于7+5的和的概念`中已經(jīng)想到了,但并沒有想到這個和等于12這個數(shù)
**所以算術命題永遠都是綜合的**
對此我們越是取更大的數(shù)目,就越是看得更清楚,因為這樣一來就明白地顯示出,不論我們怎樣把我們的概念顛來倒去,我們?nèi)舨唤柚?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pink-03 font-size-16">`直觀`而只借助于對我們的`概念作分析 `,是永遠不可能發(fā)現(xiàn)這個總和的
**同樣,純粹幾何學的任何一個原理也不是分析性的**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是一個綜合命題
因為我的`直的概念`決不包含大小的概念,而`只包含某種性質(zhì)`,所以`最短這個概念`完全是加上去的,而決不能通過分析從直線這個概念中引出來
因此在這里必須借助于`直觀`,只有憑借`直觀`這一綜合才是可能的
在這里,通常使我們以為這種無可置疑的判斷的謂詞已經(jīng)寓于我們的概念之中、因而`該判斷似乎就是分析性的那種信念`,只不過是用語含混所致。因為我們應該在一個給予的概念上再想出某個謂詞來,而這種必要性已經(jīng)附著于那些概念身上了。
但問題不在于我們`應該想出什么`來加在這個給予的概念上,而在于我們在這個概念中`實際上想到了什么`,即使只是模糊地想到了什么,而這就表明,這謂詞雖然必然地與那概念相聯(lián)系,但并非作為`在概念本身中所想到的`,而是借助于某個`必須加在這概念上的直觀`
**幾何學作為前提的少數(shù)幾系原理雖然確實是分析的,并且是建立在矛盾律之上的**
但它們正如那些`同一性命題`一樣,也只是用于方法上的連接,而不是作為原則,例如 a = a ,即全體與自身相等,或(a+b) > a,亦即全體大于其部分
并且即算是這些原理本身,盡管僅僅按照概念來說就是有效的,但它們在數(shù)學中之所以行得通,也只是因為它們`能在直觀中體現(xiàn)出來`
## 2. 自然科學(物理學)包含先天綜合判斷作為自身中的原則
我只想舉出兩個定理作例子:
一個定理是:在物質(zhì)世界的一切變化中,物質(zhì)的量保持不變
另一個定理是:在運動的一切傳遞中,作用和反作用必然永遠相等
顯然,在這兩個命題上,不僅僅存在著必然性,因而其起源是先天的,而且它們也是`綜合命題`
因為在物質(zhì)概念中我并沒有想到持久不變,而`只想到物質(zhì)通過對空間的充滿而在空間中在場`
所以為了先天地對物質(zhì)概念再想出某種我在它里面不曾想到的東西,我實際上超出了物質(zhì)概念。
因此這條定理不是一個`分析命題`,而是`綜合的`,但卻是先天被想到的,而且`自然科學純粹部分`的其他一些定理也都是如此。
##?3. 形而上學
在形而上學中,即使我們把它僅僅看作一門至今還只是在嘗試、但卻由于人類理性的本性而不可缺少的科學,也應該包含先天綜合的知識
并旦它所關心的根本不是僅僅對我們關于`事物的先天造成的概念`加以分解、由此作出分析的說明
相反,我們要擴展我們的`先天知識`,為此我們必須運用這樣一些原理,它們在被給出的概念上增加了其中不曾包含的某種東西,并通過先天綜合判斷完全遠遠地超出了該概念
所以形而上學至少`就其目的而言`是由`純粹先天綜合命題`所構成的
# Ⅵ. 純粹理性的總課題
純粹理性的真正課題就包含在這個問題之中:**先天綜合判斷是如何可能的?**
形而上學至今還停留在如此不確定和矛盾的動搖狀態(tài)中,這只有歸咎于一個原因,即人們沒有讓自己較早地思考上述課題,或許甚至連`分析的和綜合的`判斷的區(qū)別都沒有考慮到
于是形而上學的成敗便基于這個課題的解決
或者基于充分地證明它公開宣稱想要知道的那種可能性實際上根本不存在
在解決上述課題的同時,也就理解了純粹理性在奠立和發(fā)展一切含有關于對象的先天理論知識的科學中的可能性,也就是回答了下述問題:
**純粹數(shù)學是如何可能的?**
**純粹自然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由于`這些科學現(xiàn)實地存在了`,這就可以對它們適當?shù)靥岢鰡栴}:它們是如何可能的;因為它們必定是可能的這一點`通過它們的現(xiàn)實性而得到了證明`
至于形而上學,那么由于它至今進展不順利,也由于在至今提出的形而上學中沒有一個可以就其根本目的而言說它是現(xiàn)實在手的,所以必然會使每一個人有理由對它的可能性表示懷疑
但現(xiàn)在,這種知識類型在某種意義上畢竟也`被看作是給予了的`,形而上學即使不是現(xiàn)實地作為科學,但卻是現(xiàn)實地作為`自然傾向`而存在。
因為人類理性并非單純由博學的虛榮心所推動,而是由自已的需要所驅(qū)動而不停頓地前進到這樣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是通過`理性的經(jīng)驗運用`、也不是通過`由此借來的原則`所能回答的,因此在一切人類中,只要他們的理性擴展到了思辨的地步,則任何時代都現(xiàn)實地存在過、并還將永遠存在某種形而上學。于是也就有關于這種形而上學的問題:
**形而上學作為自然的傾向是如何可能的?**
就是說,`純粹理性`向自己提出、并由自己的`內(nèi)在需要所驅(qū)動`而要盡可能好地回答的那些問題,是如何從`普遍人類理性的本性`中產(chǎn)生出來的?
我們不能以形而上學的自然傾向為滿足,也就是不能滿足于`純粹理性`能力本身,哪怕它總是能產(chǎn)生出某種形而上學來,而必須使理性能夠確定地判斷它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它的對象,也就是要么對它所問的對象加以裁決,要么對于理性在形而上學方面的能力和無能有所判斷,因而要么對我們的純粹理性滿懷信賴地加以擴展,要么對它作出確定的和可靠的限制
這個從前述總課題引申出來的最后的問題正當?shù)卣f就將是:**形而上學作為科學是如何可能的?**
所以,`理性的批判`最終必然導致科學
相反,`理性的無批判的獨斷運用`則會引向那些無根據(jù)的、可以用同樣似是而非的主張與之對立的主張,因而導致`懷疑論`
這門科學也不會龐大浩瀚得嚇人,因為它并不與雜亂無邊的理性對象打交道,而只與理性本身、只與`從理性自身產(chǎn)生出來的課題`打交道,這些課題并不是由與理性不同的那些事物的本性提交給它的,而是由理性`自己提交給自己的`,因為當理性預先完全了解到它自己在處理那些可能從經(jīng)驗中呈現(xiàn)給它的對象的能力時,必然就會很容易完全可靠地確定它在`試圖超出一切經(jīng)驗界限`來運用時的范圍和界限了
因此我們可以而且必須把迄今為止要`獨斷地`建立形而上學的一切嘗試都看作是不曾發(fā)生過的
# Ⅶ. 在純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門特殊科學的理念和劃分
于是,從所有這些中就得出了一門可以叫作`純粹理性批判`的特殊科學的理念
因為`理性`是提供出先天知識的諸原則的能力
所以`純粹理性`就是包含有完全先天地認識某物的諸原則的理性
`純粹理性`的一個`工具論`就將是一切`先天純粹知識`能夠`據(jù)以獲得并被現(xiàn)實地`實現(xiàn)出來的那些原則的總和
我們就可以把一門單純評判純粹理性、它的來源和界限的科學視為純粹理性體系的入門
這樣一個入門將不必稱作一種學理,而只應當叫作`純粹理性的批判`,而它的用處就思辨方面來說實際上將`只是否定性的`,不是用來擴展我們的理性,而只是用來澄清我們的理性,并使它避免犯錯誤,而這已經(jīng)是極大的收獲了
我把一切與其說是關注于對象,不如說是`一般地`關注于我們`有關對象的、就其應當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認識方式的知識`,稱之為`先驗的`
這樣一些概念的一個體系就將叫作`先驗—哲學`
我們現(xiàn)在所從事的乃是這樣的研究,這種研究我們真正說來不能稱之為學理,而只能稱之為`先驗的批判`
因為它的意圖不是擴展知識本身,而只是校正知識,并且應該充當一切先天知識的有價值或無價值的試金石
`先驗一哲學`是一門科學的理念,對于這門科學,`純粹理性批判`應當依照建筑術、即`從原則出發(fā)`,以構成這一建筑物的全部構件的完備性和可靠性的完全保證,來擬定出完整的計劃。
它(`先驗一哲學`)是純粹理性的所有原則的體系。
這個批判之所以本身并不已經(jīng)就是`先驗一哲學`,其理由只在于它為了成為一個完備的體系,`還必須包含有`對人類全部先天知識的一個詳盡的分析
現(xiàn)在,我們的批判誠然也必須著眼于對構成上述純粹知識的所有那些`主干概念`作一個完備的列舉,但它卻正當?shù)?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green-03 font-size-16">`放棄了`對這些概念本身作詳盡的分析,同樣也放棄了對從這些概念中`派生出來的`概念的完備的評論
所以,屬于`純粹理性批判`的是所有那些構成`先驗一哲學`的東西,`純粹理性批判`是完備的`先驗一哲學`的理念,但還不是這門科學本身:因為它在分析中只進行到對`先天綜合知識的完備評判所要求的`那個地步
在劃分這樣一門科學時尤其要注意的是:
必須完全不讓任何在自身包含有某種`經(jīng)驗性的`東西的概念夾雜進來
或者說,先天知識應當是`完全純粹`的
既然我們要從某種一般體系這個普遍觀點來劃分這門科學,那么我們現(xiàn)在所展示的這門科學首先就必須包含純粹理性的一個`要素論`,其次包含純粹理性的一個`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