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一步是在門外
諺語說:“最大的一步是在門外。”主動放下的后面并非一片空白,而是新的人生收獲的機遇。真正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與容忍的結合體,有斗士的力量,有沉靜的平和,他們能承受喜悅與悲哀的突然發(fā)難。 他們行動時干練、迅捷,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他們沒有失敗,只有沉默,是面對挫折與逆境的積蓄力量的沉默。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經是科舉之路上的一個幸運兒,一帆風順地進京當了進士,作了翰林。按常理來說,舊式讀書人平生之愿不過如此。 但是蔡元培先生卻認識到,在清廷里已經無法見到陽光,不如自己摘掉頂戴花翎,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戶。 1896年,蔡元培先生掛冠出都,回到南方興辦教育,開始教育拓荒與革命啟蒙生涯,創(chuàng)造了人生的又一次輝煌。1916年,蔡元培先生從歐洲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由此開始直到五四運動發(fā)生,文化運動中從來沒有缺少過他的身影,因而沒有人能夠估計出蔡元培先生對于現(xiàn)代史進程的影響。 當失去了一些以為可以長久依靠的東西,自然會有難過及割舍的痛苦,但其中卻隱藏著無限的祝福和機會,讓我們充分發(fā)揮生命的潛能,開辟一片新的天地。 如果我們是一朵生長在大松樹下的小花,可能會慶幸有大松樹遮風擋雨。當松樹整個倒下來時,我們可能覺得所有的保護都失去了,從此就要任由狂風吹倒、大雨打倒。 ·可是事實上恰好相反,我們失去了大樹的阻擋,陽光會有機會照耀我們,甘霖會有機會滋潤我們,我們的身軀會因此更加茁壯,盛開的花瓣也將為世界所看到。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棄城市的舒適; 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放棄嬌嫩白凈的膚色;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棄咖啡和可樂;要想有永遠的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 梅、菊放棄安逸和舒適,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艷麗; 大地放棄絢麗斑斕的黃昏,才會迎來旭日東升的曙光;春天放棄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進累累碩果的金秋;船舶放棄安全的港灣,才能在深海中收獲滿船魚蝦。當生命被逼到了絕壁、死谷,一切才變得深刻。 有戰(zhàn)爭,就會有輸贏,而我們很難保證自己能夠打贏每一場戰(zhàn)斗,《反敗為勝》是美國汽車業(yè)巨子艾科卡所寫的一本書,艾氏以54歲的壯齡,人生事業(yè)發(fā)展到巔峰時遭受到福特汽車公司老板撤職,痛失總裁寶座。往后六年里,他閱盡世間人情的冷暖,在商場競爭的現(xiàn)實和殘酷之中,不斷忍辱精進,使盡渾身解數(shù),在成本嚴控、爭取融資和研究新產品
的開發(fā)上,數(shù)管齊下,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