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四十一章翻譯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l?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王弼:有志也。
譯文:有志向。
?
l?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王弼:建,猶立也。
譯文:建,是設(shè)立。
?
l?明道若昧,
王弼:光而不耀。
譯文:明亮而不刺眼。引申義統(tǒng)治者對百姓的影響如同光照一樣,百姓受到其影響卻不被傷害,如同在光明之中而不感到刺眼。
?
l?進道若退,
王弼: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譯文:置身于人后反而能領(lǐng)先,不關(guān)注自身反而能保全自身。
?
l?夷道若纇。
王弼:纇,?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zhí)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颣?也。
譯文:纇,是不平坦。非常平坦的道路,是順應(yīng)了萬物的本性,不執(zhí)著于割制讓萬物一樣均平,道的平坦是看不到的,于是覺得它更像是不平的。
?
l?上德若谷;
王弼: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譯文:不強調(diào)自身德行的德行,心中是不會懷藏什么的。
?
l?大白若辱;
王弼: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譯文:了解什么是潔白,而去持守污黑,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潔白。
?
l?廣德若不足;
王弼: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譯文:再廣大的德行也是不完善的,空曠寂靜沒有形象,無法填滿。
?
l?建德若偷;
王弼: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譯文:樹立德行的人,應(yīng)該順應(yīng)萬物的自然本性,不主動設(shè)立和施惠,所以好似怠惰。
?
l?質(zhì)真若渝。
王弼:質(zhì)真者,不矜其真,故若渝
譯文:質(zhì)樸本真的人,不會自夸自己的真實,所以好像混濁未開。
?
l?大方無隅;
王弼: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譯文:平行等同而無法割制,所以沒有角。
?
l?大器晚成;
王弼:大器無形,不持合成,故免成也。
譯文:大器本就無形,不是依靠混合而成的,所以無需去形成。
?
l?大音希聲;
王弼: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tǒng)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譯文:聽不到所以命名為希,是無法聽見的聲音。音一旦有聲就會有高低、清濁的區(qū)分,不是宮音,就是商音。有分別就無法統(tǒng)帥五音,所以有聲的音不是大音。
?
l?大象無形。
王弼: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涼,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譯文:有固定的外形就會有分別,不是溫就是涼,不是炎熱就是寒冷,所以有外形的象,不是大象。
?
l?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王弼:凡此諸大,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之不加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譯文:以上這幾種事物,都是道所產(chǎn)生的。體現(xiàn)在外形上就是大象,因而能兼容百態(tài)。體現(xiàn)在音上就是大音,因而是無聲之音。萬物因道而誕生,然而看不到道的固定形象,所以隱而不見沒有名字。道對萬物施惠,并不是只為了填補一時的缺乏,而是一旦施惠就足以讓萬物永久地擁有自己的德,所以叫好的施惠。只要不妄加工匠自己的裁割,就沒有事物不能成功塑形,所以叫好的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