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國的喪鐘:太原之戰(zhàn)

宣和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童貫北伐遼國失敗后,逃回汴京。結(jié)果當(dāng)朝宰執(zhí)、御史官員、其余文武竟然沒有一人彈劾他臨陣脫逃,徽宗皇帝也沒有處罰他的意思,此事就不了了之。童貫帶回了金兵分兩路南侵的消息,卻將伐宋檄文以“恐傷天子意”為由隱瞞不報宋徽宗,只是私下與朝臣議論。?

直到有一天,早朝的宋徽宗接到宰相李邦彥進呈的一封書札。徽宗看后被嚇得面無人色,原來這正是金朝發(fā)的《牒南宋宣撫司問罪》書。宋徽宗認為,這個時候再去追究童貫的責(zé)任,難免會被人譏為找替罪羊。思來想去,宋徽宗命臣子替自己擬了兩篇官樣文章《罪己詔》和《罷花石綱指揮》,就認為是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了。?
金兵步步南進,徽宗也無良策御敵。無奈之下,他只得頒旨號召各地起兵勤王。宋徽宗一方面令各地官員在地方招募兵馬,發(fā)兵馳援,一方面許諾對立功之人破格獎賞。得知太原被圍,第一個率軍赴援的是朔寧府守將孫翊。孫翊是河?xùn)|名將,金朝人素聞其名,粘罕對他十分忌憚。不過,粘罕在圍城之初就制定了“遏彼外援,絕其餉道”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這也是后世所說的“圍點打援”。宋金太原之戰(zhàn)其實就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最為經(jīng)典的圍點打援戰(zhàn)役。?
金兵圍太原,為防宋軍增援,便同時分兵將太原外圍的險隘一一扼守。由于粘罕分兵守住了雁門關(guān),孫翊無法,只得繞行寧化、憲州,出天門關(guān),趕至太原城下。??

孫翊率軍2000遠來,與金兵戰(zhàn)于城下。張孝純非但沒有率軍沖出城接應(yīng),反而閉門不納。張孝純甚至還對孫翊說:“賊已在近,不敢開門,觀察可盡忠報國?!睂O翊哀懇道:“但恨兵少力乏?!彼姀埿⒓儾粸樗鶆樱缓梅瞪韽?fù)戰(zhàn)。?
正當(dāng)孫翊率軍在太原城下與金兵殊死搏殺之際,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fā)生了。在金兵刀槍的逼迫下,朔州城的婦孺老少被驅(qū)趕至陣前,一邊哭天抹淚,一面呼兒喚夫。孫翊麾下軍兵多數(shù)是朔人,看到父母妻兒凄慘哭號、生命懸于一線,立即喪失了斗志,就于陣前嘩變。孫翊難以阻止,于是單騎躍馬挺槍殺向敵陣,哪知被叛軍在身后偷襲,壯烈殉國。?
原來,孫翊率軍繞遠入援太原期間,朔州已被金兵圍困。守軍堅持了十來天,就放棄抵抗,舉城降敵。金兵得知孫翊率軍赴援,情知雙方必有一場惡仗,便“驅(qū)朔之父老,以示翊軍”。此一招釜底抽薪出其不意,一舉瓦解了孫翊所部軍心。?

第二個率軍入援太原的是府州知州折可求。府州隸屬河?xùn)|路管轄,下轄府谷一縣,治所位于今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楊城村。唐末五代,出身黨項、熟悉西北形勢的當(dāng)?shù)睾缽娬凼?,在契丹、西夏強鄰的威脅下,選擇了依附中原王朝,成為中原王朝守衛(wèi)西北以及北方的重要屏障。府州東過黃河便是宋火山軍、保德軍,經(jīng)保德軍、岢嵐軍、嵐州可至太原府。府州是軍事州,知州就是軍將,子弟部伍即為士卒。加之府州地方民風(fēng)剽悍、尚武而善戰(zhàn),在折氏家族統(tǒng)領(lǐng)下?lián)碛袕姾返淖鲬?zhàn)力。所以,府州折家軍將,參加了北宋對契丹、女真的每一次戰(zhàn)爭。兩百多年間,折氏家族名將輩出,先后涌現(xiàn)了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等一批優(yōu)秀將領(lǐng)。所以從宋太祖趙匡胤代周開始,到北宋末年,折氏世襲府州,共傳六代,出了十二位知州。在削弱藩鎮(zhèn)節(jié)度勢力、打擊地方割據(jù)不遺余力的宋王朝內(nèi)部,府州折家無疑是個異數(shù)。折可求率2萬軍兵從府州渡過黃河,準(zhǔn)備出天門關(guān)西部入援太原。哪知道孫翊軍敗后,金兵占據(jù)了這一險關(guān)。折可求無奈,只好率軍翻山越嶺,出松子嶺間道而行,準(zhǔn)備由交城入援太原。?
結(jié)果折可求率軍跋山涉水,進至交城,喘息未定之際,就與金兵狹路相逢。金兵向宋軍發(fā)起猛攻,府州軍雖然遠途勞頓,但戰(zhàn)斗力極強,與金兵交鋒絲毫不落下風(fēng),“自早至日中,勝負相償”??上诬婋m有心殺敵,無奈連續(xù)行軍,早已疲憊不堪,金兵則以逸擊勞,越戰(zhàn)越勇。最終,宋軍力不能支,大敗而歸。?

就這樣,粘罕分別采用瓦解、離間軍心和以逸擊勞的戰(zhàn)術(shù),圍點打援,各個擊破了孫翊與折可求的軍隊。其實在孫翊率軍支援太原前,有手下人建議:朔州離云中近便,粘罕既起大軍南下,老巢空虛,守軍多是老弱病殘。如果與折可求合兵一處,間道倍行,直趨云中,金兵勢必不能阻擋。粘罕如果回軍,與太原宋軍前后夾擊,令金兵首尾不能相顧,或者可以成功。
這一招“圍魏救趙”如果實施,就算未必能擊敗金兵,也至少會打亂他們南侵的步伐。屆時,粘罕勢必分兵救援云中,如此一來,太原之圍自解。宋軍再于途中設(shè)伏,以逸擊勞,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抵消戰(zhàn)斗力不及金兵的缺憾,大敗金兵也極有可能。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孫子兵法》中調(diào)動敵人、爭取戰(zhàn)場主動性的兵家精髓。如果孫翊這樣去做,歷史未必就不會改寫。然而孫翊躊躇再三道:“此策固善,奈違君命!”可以說,在宋朝長期壓制武人的政治慣性壓力下,孫翊最終沒有采納這個計策,使宋軍失去了一個扭轉(zhuǎn)戰(zhàn)局的良機。??

不過,孫翊與折可求相繼入援太原,相互間卻沒有事先取得聯(lián)系,約定好共同進退,以致不但太原之圍沒有解,還給粘罕制造了各個擊破的機會,也是其失算之處。?
所幸的是,粘罕分兵抵御宋軍的援兵,城防壓力減輕。在太原城中,張孝純?nèi)嬷鞒周娬?,具體軍事指揮則是王稟。王稟立即不顧個人安危,“輒領(lǐng)輕騎出城,馬上運大刀徑造敵營中左右,轉(zhuǎn)戰(zhàn)得敵首級百十,方徐引歸,率以為常”。這種漂亮的防守反擊,有兩個關(guān)鍵因素:勝捷軍的精銳敢戰(zhàn)、太原城防的固若金湯。

勝捷軍為童貫所創(chuàng),軍士的挑選十分嚴(yán)格?!懊拷娨恢笓],所選止一二人,或三四人?!彼螘r禁軍每500人為一指揮,設(shè)指揮使。所以,童貫在數(shù)十萬禁軍中才挑選出5000余人。勝捷軍士兵個個身高力大,“武騎超絕”,是宋禁軍中的精銳之師,戰(zhàn)斗力最為強悍。童貫離開太原,雖然帶走了手下幕僚,但是因為留下王稟配合張孝純守太原,所以留下了3000勝捷軍。于是,這3000人馬成了守衛(wèi)太原城的中堅力量。?
北宋年間的太原城僅有四座城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開遠門至朝曦門二里,朝曦門至懷德門三里,懷德門至金肅門三里,金肅門至開遠門二里。由此推算,太原城略呈東西窄、南北長的形制。宋哲宗、宋徽宗在位年間,山西地震頻繁,而最近一次地震就發(fā)生在宋徽宗靖中建國元年十月辛亥日(靖中建國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即西歷1101年11月16日)。當(dāng)時太原府、潞、晉、代、石、嵐等州,岢嵐、威勝、?;姷鹊亍暗卣饛浹瑫円共恢?,壞城壁屋宇,人畜多死”。地震導(dǎo)致太原城墻損毀嚴(yán)重,于是宋朝在河?xùn)|路設(shè)置了“專充修城”的壯城兵,相當(dāng)于今天的工程兵。他們不但負責(zé)修筑,還負責(zé)城垣的日常維護。在壯城兵的努力下,太原城的城防日趨完善。

當(dāng)時的太原城由于其在軍事防御上的重要性,修有護城河與吊橋。吊橋出現(xiàn)于唐時,也稱“釣橋”,將橋制為翻板,有需要時撤去橫銷,橋即翻轉(zhuǎn)。橋的一端制成樞軸,另一端搭向護城河的對岸。戰(zhàn)時,將橋拽成垂直豎立狀,可阻敵過橋。修建吊橋是為了方便平時出入城門戰(zhàn)時攻守。但是守城方一旦失利,難免會出現(xiàn)守軍來不及扯起吊橋或者扯起時速度太慢,被敵方砍斷繩索的狀況。如此,吊橋不但失去了應(yīng)有作用,反而會被攻方利用。為了保護吊橋,在激烈的攻防大戰(zhàn)中贏得時間,宋人以吊橋前方為中心修建小城,城墻沿護城河或壕溝外側(cè)呈弧形延伸,因小城形如新月,因此稱為“月城”。?
宋真宗天禧年間(1017—1021年),太原知府陳堯佐為防止汾河泛濫,在汾河?xùn)|岸筑長堤,引汾河水在汾堤與府城之間筑成周五里的湖泊。北宋仁宗慶歷四年至五年間(1044—1045年),張亢在河?xùn)|“城外筑月城以包水源于內(nèi)”。宋人在太原城外修的月城,起到了橋頭堡的作用。站在月城上可瞭敵虛實,如果來敵少則主動出擊,殲敵于城下;如果敵人來勢迅猛,抵御片刻則立即主動撤退,利用月城這一緩沖地帶,迅速撤離戰(zhàn)場,抓緊時間建起第二道防線。?

憑借以上軍力和城防,王稟率輕騎突出朝曦門沖鋒陷陣,進退裕如,絕非逞匹夫之勇。而就在粘罕率軍圍攻太原之際,斡離不率領(lǐng)的東路金兵進軍神速,長驅(qū)直入,兵鋒直指汴京。東路軍“自燕南攻”,由平州發(fā)兵,宋軍望風(fēng)披靡。斡離不率軍迅速占領(lǐng)了清州(今河北省滄州市青縣)、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區(qū))、薊州(今天津市薊縣)等地,很快進至三河(今河北省三河市)。在宋燕山府東面的白河(今北京市通縣東潮白河),金軍與郭藥師的常勝軍發(fā)生了一場惡戰(zhàn)。常勝軍先勝后敗,久蓄異志的郭藥師敗回燕山府,將知府蔡靖等人囚禁,投降了金兵。降金后的郭藥師與常勝軍,搖身一變成了金軍侵宋的急先鋒。?
當(dāng)金兵西路大軍進圍太原、東路大軍占領(lǐng)燕山府的消息傳至汴京,宋徽宗驚得目瞪口呆,當(dāng)時昏厥于地,“氣塞不省、墜御床下”。等到蘇醒之后,他已經(jīng)是半身不遂的病人。當(dāng)晚,宋徽宗忽然做出驚人之舉。他將坐了25年的龍椅讓給了前來探視的太子趙桓,自己則“以教主道君退處龍德宮”。趙桓極力推辭,宋徽宗命人將一件黃袍強行披在兒子身上。毫無思想準(zhǔn)備的趙桓驚出了一身冷汗,差點也昏倒在地。??

從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宋徽宗迫不及待地將黃袍披在兒子身上,雖都是在做戲,但其用心和形勢已是天差地別。北宋之覆亡,征兆已現(xiàn)。趙桓“黃袍加身”,不得不接過父親手中的爛攤子,于十二月二十三日即皇帝位,史稱“孝慈淵圣皇帝”,廟號“欽宗”。新君登基才兩天,便決定新年后改元“靖康”,1126年也就成了靖康元年。?
靖康之恥、北宋覆亡,南宋、明清學(xué)者往往都歸咎于蔡京亂政,追根于王安石變法。宋人還有一種荒誕的說法,認為是宋真宗陵寢風(fēng)水不好導(dǎo)致的。另有一種更為離奇的說法,認為是宋徽宗改元“宣和”這一年號造成的,因為“宣”字拆開來看,就是“一家有二日”。甚至,“靖康”這個年號,更是被一些人附會為“康王十二月立”。其實,趙桓的“靖康”年號本是祈求國泰民安的,哪知道一朝敗亡,就被后人曲解為一語成讖。?
而就在宋徽宗內(nèi)禪之時,斡離不正在率軍攻打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中山(今河北省定州)、真定(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斡離不見一時無法攻拔堅城,索性繞城而過,隨即攻占了慶源府(今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信德府(今河北省邢臺市)。因為軍事進展順利,斡離不自信心爆棚,不再滿足于“收復(fù)元賜京鎮(zhèn)州縣”。他與粘罕不謀而合,提出“以河為界”的要求。宋朝遣使哀告,燕山本漢地,重歸宋朝人心猶不服,金朝“若以金國法度治河北,人必不安”,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息兵休戰(zhàn),“依舊以白溝為界,增添歲幣,其利無窮”。?
斡離不根本不為所動,繼續(xù)率軍南下。十二月二十九日,斡離不在行軍途中,收到徽宗皇帝內(nèi)禪的消息。史載,金兵“軍中大驚,猶豫未敢行”,斡離不“恐南朝有備,意欲還師”。結(jié)果,郭藥師見狀,進言“南朝未必有備”,并解釋道:“汴京富庶,非燕山府可比。今太子郎君(斡離不)進兵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勢,急趨大河(黃河),宋軍將士必破膽,可不戰(zhàn)而還。如果宋朝有備,金軍‘耀兵河北,虎視南朝,以示國威’。那時還師,猶未晚也?!蔽与x不早有得隴望蜀之心,聽了郭藥師的剖析,深以為然,揮師繼續(xù)南下。?
當(dāng)時,新君趙桓已經(jīng)派威武軍節(jié)度使梁方平率領(lǐng)7000騎兵駐守浚州(今河南省鶴壁市??h),步兵都指揮使何灌率兵2萬把守黃河,試圖利用黃河天險阻止金兵南下。就在新君忙著新年改元之際,金軍逼近浚州,貪生怕死的梁方平“不敢拒戰(zhàn)”,燒毀河橋“單騎遁歸”。主帥跑路,7000宋軍頓時作鳥獸散。何灌聽說梁方平的軍隊已經(jīng)潰散,自知難以守住黃河,也望風(fēng)而逃。2萬宋軍不戰(zhàn)而走,天險黃河無人把守。??

金兵找到幾條小船,用了四五天時間,才渡過黃河。僥幸過了黃河的金兵額手相慶道:“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得知金軍進至黃河,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三,欽宗皇帝下詔親征。正月初五,欽宗先是任命尚書右丞李綱為親征行營使,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曹矇為副使。哪知道他沒來得及御駕親征,金兵就徑自打上門來了。正月初七,東路金軍兵臨汴京城下。在此之前,得知金兵已經(jīng)渡河,太上皇趙佶下詔“下亳州燒香”,在童貫、蔡攸等人的護擁下,連夜逃往南方避難去了。尚書張勸以及衛(wèi)仲達、何大圭等50余名朝臣,也棄官而逃。?
金兵南侵之初,宋朝曾派出給事中(職事官,正四品)李鄴出使金兵軍前,爭取外交解決爭端。結(jié)果李鄴此行非但沒有達成目的,反而在回到汴京后,“盛談賊強我弱”,稱金兵“人如虎,馬如龍,上山如猿,入水如獺。其勢如泰山,中國如累卵。”這個李鄴還認為宋朝沒有辦法抵御金兵的進攻,建議徽宗皇帝(彼時還未內(nèi)禪)盡快與金朝議和。李鄴長金朝志氣,滅自家威風(fēng)的行為令人不齒,時人稱其為“六如給事”。本來,宋朝上下就已經(jīng)彌漫著“恐金”情緒,經(jīng)李鄴添油加醋一番渲染,一些人更是怕得要死。趙佶前腳離了汴京,剛剛接班的趙桓也決定南走襄陽,暫避金兵鋒芒。關(guān)鍵時刻,李綱力諫,趙桓這才勉強留下來。欽宗隨即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東京(汴京)留守、親征行營使等,讓他負責(zé)汴京的防務(wù)。
李綱臨危受命,積極組織軍民備戰(zhàn),置樓櫓、設(shè)弩床、搬磚石,修繕城防設(shè)施。斡離不率軍猛攻汴京東門,李綱親自登城督戰(zhàn),激勵守城將士殺敵。守城軍兵見李綱親臨指揮,士氣高漲,對攻城的金兵予以迎頭痛擊,“近者以手炮、檑木擊之,遠者以神臂弓射之,又遠者以床子弩、座炮及之”。?
在宋軍英勇奮戰(zhàn)下,攻城金軍有溺斃于護城河的,有從云梯上掉落摔死的,有中箭而亡的,有被石頭砸死的,死于汴京城下的金軍尸橫累累。金軍數(shù)次組織進攻,都被李綱率領(lǐng)宋軍擊退。但即便這樣,欽宗仍然不相信李綱可以守住汴京。在李綱率領(lǐng)宋軍與金兵浴血奮戰(zhàn)的同時,欽宗派出使臣至斡離不軍前,請求議和。??

與此同時,粘罕的西路軍仍被阻于太原堅城之下。?
與契丹、黨項不同,金朝的軍事技術(shù)更為全面。金軍不但擅長野戰(zhàn),而且在攻城方面也不斷取得突破,在南侵宋朝時已經(jīng)學(xué)會了拋石機、鐵火炮等攻城利器的制作技術(shù)。時人記述,“金人野戰(zhàn),長于用騎”,“金人攻城,長于用炮”。金兵攻城使用的炮,其實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的投石機。這種武器是把一根長長的炮梢,也就是巨大的杠桿,炮梢中部裝在可以旋轉(zhuǎn)的橫軸上,再把橫軸架在用粗大木材構(gòu)成的炮架上。在炮梢的一端用繩索連著一個用來裝石彈的皮窩,另一端則系上幾十根長長的拽索。發(fā)射的時候,一個戰(zhàn)士負責(zé)將石頭放在皮窩上,另外幾十名戰(zhàn)士猛然拉拽繩索。梢桿一下反轉(zhuǎn)上來,就能把安置在另一端皮窩中的石塊遠遠地拋射出去。巨大的石塊不僅可以摧毀城墻上的防御設(shè)施,還可以殺傷守城將士。?
12世紀(jì)初,宋、金、西夏各政權(quán)軍隊所使用的炮類型繁多,分為單梢炮、雙梢炮、五梢炮、七梢炮、旋風(fēng)炮、虎蹲炮、手炮……手炮炮石重半斤,只適合近距離使用。單梢炮炮石重2斤,旋風(fēng)炮炮石重3斤,雙梢炮炮石重25斤,五梢炮炮石重七八十斤,七梢炮炮石可重達100斤。其中單梢炮雖然最大射程可達270步(約420米),但它的炮石分量太輕,無法對守御方的城防工事造成足夠大的威脅。金兵攻城使用的炮,應(yīng)該是雙梢炮、五梢炮、七梢炮這一類的重型炮。?
另外,金軍的攻城戰(zhàn)術(shù)也非常嫻熟,甚至萌發(fā)了集火射擊和炮步協(xié)同作戰(zhàn)的軍事思想。金兵每次攻城前,都要先做火力準(zhǔn)備,破壞守御一方的城防工事。攻太原城時,粘罕“先列炮三十座”,一聲號令,金兵一起發(fā)炮。根據(jù)這個記載推斷,30門炮不可能環(huán)繞在太原城周同時發(fā)炮,應(yīng)該是集中攻擊一個點或者面。金兵遠至,自然無法帶來許多重炮,集中所有力量攻擊一點,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炮的威力,震懾對手,達到戰(zhàn)略目的。這些對太原城的城池防御來說都是嚴(yán)峻考驗。??

時人記載,“炮石入城者,其大如斗”,太原城墻上設(shè)置的樓櫓中炮后,“無不壞者”。于是王稟在城墻上針鋒相對,預(yù)備了“虛柵”,并在樓櫓上覆蓋“糠布袋”?!疤撆铩迸c“糠布袋”是一種類似于防護網(wǎng)的東西,金軍的炮石打在上面,它們會起到緩沖作用,再落在戰(zhàn)棚或者樓櫓之上,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太原城中也有炮,之所以沒有還以顏色,是因為金兵在炮擊之時,總是強迫附近百姓做前驅(qū)。如果太原守軍以牙還牙,勢必會誤傷大宋子民,所以守城宋軍只有躲避一途。?
一般在炮擊過后,金兵在粘罕的敦促下,就開始跨越護城河。城上宋軍此時就會箭如雨下,阻止金兵渡河。不過粘罕對此早有提防,他準(zhǔn)備了50余輛攻城用的洞子車。洞子車,最早叫作“轒辒車”,“下虛,上蓋加斧刃,載以四車輪。其蓋以獨繩為脊,以生牛皮蒙之,中可蔽十人”。洞子車分為平頂與尖頂兩種,平頂?shù)慕小澳九\嚒?,尖頂?shù)慕小凹忸^木驢”?!凹忸^木驢”的頂蓋像屋頂,有兩間屋子那么大,所以人們將它叫作“洞屋”或者“洞子”。宋軍的箭無法洞穿牛皮和鐵皮,奈何不得躲在里面推車的金兵。洞子車上載了“土木柴薪”,到了護城河邊,金兵就先將大木板柴薪扔進河中,然后用草墊、草席覆蓋在上面,“置土其上,增覆如初”。當(dāng)時金兵的數(shù)十輛洞子車來來往往,準(zhǔn)備填平護城河渡河攻城。王稟在城墻上看到,立即派人“穿壁為竅”,在里面準(zhǔn)備好了火鞲(一種皮管式風(fēng)箱)。等金兵在護城河中的柴草積多了,王稟便派人悄悄放河燈在水面,燈順著流水緩緩流到了柴草附近,慢慢引燃了濕柴。王稟令人“鼓鞲”,火借風(fēng)勢“其焰亙天”,將柴草燒得一干二凈,一舉粉碎了金兵填埋護城河的企圖。?
不過,攻城的金兵人多勢眾,仍舊突破了護城河,并推鵝車前來攻城。鵝車,顧名思義就是外形像鵝的戰(zhàn)車,據(jù)宋人陳規(guī)《守城錄》記載,這是一種破壞城墻的攻城器械,又名“餓鶻車”,與現(xiàn)代挖掘機仿佛。這種戰(zhàn)車把頂端安有耙鉤或鐵鏟的長木柄裝在車上。操作時,進攻方會利用杠桿的原理把城墻挖開缺口,給攻城的人開辟通道。為了保證攻城人員的安全,鵝車與洞子車一樣也在頂部鋪設(shè)生牛皮,外面用鐵皮包裹。鵝車并非定制,而是在攻城之前參考城墻的高度制作,修造得比城墻略高,可以做到“向前瞰城頭,向下附城腳”。不過鵝車是個龐然大物,雖然下面安裝有輪子,但在攻城時,仍需要數(shù)百上千人推行。于是,當(dāng)金軍在城外趕制攻城器械時,王稟也未雨綢繆地做了相應(yīng)準(zhǔn)備。他“于城中亦設(shè)跳樓,亦如鵝形,使人在內(nèi)迎敵”。守軍將系了石塊的繩索扔出去,繞在鵝車上部,眾人再拽著繩索一齊發(fā)力拉扯,鵝車便被拉倒前傾,無法前行。躲在里面的金軍死的死、傷的傷,狼狽而逃。此后,金兵又推來云梯攻城。云梯“以大木為床,下施六輪,上立二梯,各長二丈余,中施轉(zhuǎn)軸。車四面以生牛皮為屏蔽,內(nèi)以人推進”。等到了城近前,金兵就打開云梯,讓士兵攀登攻城。就這樣,金兵推著云梯行進到太原城墻之下,試圖蟻附攻城。?

不過,宋代太原城的規(guī)模雖然較從前小了許多,但因其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性絲毫沒有降低,也沒有其他城池可以替代它的地位,所以太原城建有羊馬墻、護城河、甕城、吊橋、馬面等相當(dāng)完備的城防設(shè)施。馬面即馬面墻,每60步立一座。墻體凸出于城墻外大約兩丈,寬窄隨地形變化沒有一定標(biāo)準(zhǔn),從馬面墻兩邊可以看到城墻腳下。馬面墻上都建有敵樓,突出城墻,正是為了與正城組成交叉火力,對來犯之?dāng)秤枰酝磽?。羊馬墻本來是堅壁清野時,城池附近人民暫時關(guān)攔羊馬的圍墻,其名稱也是由此而來。羊馬墻一般建在城墻外面,護城河里面,距城墻三丈遠的河岸上。如果修得太遠,城墻上拋下的檑石等物就扔不過羊馬墻。太近了,伏在羊馬墻中的軍兵就施展不開長槍。一般說,羊馬墻高八尺,墻腳厚五尺,墻頂厚三尺。墻上每隔一段距離留一個孔眼,作為瞭望孔。當(dāng)金軍兵臨城下時,宋軍往往就派出小股部隊進駐羊馬墻內(nèi)作為伏兵。金兵攻打羊馬墻,必須先要填平護城河,而就算是攻破羊馬墻,也難以進入到羊馬墻內(nèi)。沖入羊馬墻,就等于老鼠進了風(fēng)箱,兩頭受氣。宋軍從城上與羊馬墻上兩頭進行夾擊,檑石亂砸、箭如飛蝗,金軍根本難以立足。

?
按照傳統(tǒng),在修建城門的時候,會在城門外修建甕城。筑甕城是為了保護城門。城池在建筑時常在城門外側(cè)增筑一道城墻,形成半圓形如甕狀或方形的防御性附郭,這就是甕城。
甕城與主城城墻一樣高。出于防守的需要,甕城的城門與主城的城門不能相對,不能直通。兩個門一般呈90度直角,須從左或者從右拐彎轉(zhuǎn)角出入。北宋時稱城門外半月形小城為“甕城”,方形小城為“方城”,到了南宋則模糊了區(qū)別,統(tǒng)稱為“甕城”。有了甕城,守城一方可以在敵人攻入甕城之后,利用甕城與主城之間形成的包圍圈痛擊來犯之?dāng)场4伺e的用意是為保護最易受敵進攻的城門。?
按照宋制,在太原城墻外沿約六尺距離建有女墻,高不過五尺,作“山”字樣,兩個女墻中間留一個垛口。由于太原城墻低矮,守城士兵難免被攻城方弓箭射中,因此宋人又在城墻之上修筑有“鵲臺”。鵲臺高二丈、寬五尺。鵲臺之上另建有高六尺、厚二尺的墻。自鵲臺向上一尺二寸的墻上,留方孔眼一個,孔眼寬一尺、高八寸;相距三尺的地方,再留一個相同的孔眼;在兩個孔眼之間向上一尺的地方,再留一個孔眼。三個孔眼呈“品”字形,上面砌成平頂墻。方孔眼外本來就有一重墻垛,上面懸掛著篦籬笆。宋人在鵲臺上緊靠平頭墻,每隔四寸就栽立一根被稱為“排杈木”的木樁。每根排杈木的頂端都裝有槍頭或者刀尖,高出墻垛五六尺,高出平頭墻五尺,用細木橫著綁夾三道或四道。?
一般來說,僥幸穿過落石與箭雨的金兵好不容易爬上了“品”字形孔眼,卻被這些設(shè)施擋住了去路。就在金兵提心吊膽、手忙腳亂清理障礙的時候,守在城墻上的宋軍從木樁的空隙間用刀槍殺傷攻城的金軍。金兵身子臨空,無法躲避,不是被從云梯上刺落下去,就是失足從云梯上跌下去。數(shù)丈高的城墻,人就算摔不死,也是骨斷筋折成了殘廢,喪失了戰(zhàn)斗力。?

王稟在城上隨機應(yīng)變、見招拆招,一次次挫敗了金兵的攻勢。饒是粘罕智計百出,絞盡腦汁地攻城,都以失敗告終。不過,要提到的是,從遺存至今的史料之中,只知北宋年間的太原城方圓,卻不知城墻究竟有多高。據(jù)明代洪武年間重修太原城的資料顯示,明代重修的太原城城墻高三丈五尺,在原土夯城墻的基礎(chǔ)上包了磚。土夯的城墻一般不會很高,太高的話風(fēng)吹雨淋,會導(dǎo)致坍塌,反復(fù)修筑不僅費力,而且勞民傷財。城墻不高,城面則不會太闊。據(jù)此可知,北宋末年的太原城,城墻高度不會超過三丈五,而且城墻是夯土。金兵攻城使用的炮、洞子車、鵝車、云梯等物有數(shù)千,雖然沒有攻陷城池,卻也對城墻損害極大。所以王稟即使防御有效,但“慮外壁之壞,又嘗內(nèi)起重城”。?
重城也就是里城,是在內(nèi)護城河河岸上增筑二丈以上的堤埂,堤埂上再設(shè)一道護險墻。一般講來,內(nèi)護城河寬五丈、深二丈以上,攻城的敵軍如果突破大城墻,城內(nèi)還有內(nèi)護城河阻隔,即便順利渡過了內(nèi)護城河,短時間也爬不上內(nèi)城墻。王稟在太原城中起重城,是為了避免城破在即時再去臨時抱佛腳。?
宋人筆記《金虜節(jié)要》稱:“太原守御,稟功最多?!本瓦B張孝純在給其子的家書中也感慨再三道:“……非王公之功,則太原不旬月即失矣?!蓖醴A忙于軍務(wù),張孝純大力配合,曉諭城中百姓:金兵雖然來勢洶洶,卻無法撼動太原城分毫。太原“自古雄藩,城堅糧足”,不是我軍不主動出擊,而是在消磨敵軍銳氣。等他師老兵疲,城外我方援軍趕到之際,里應(yīng)外合,沖出城去,將金軍殺得片甲不留。?
粘罕自從追隨完顏阿骨打起兵以來,戰(zhàn)必勝、攻必克,從來沒有遇到像王稟這樣的對手。他眼見攻城不利,金兵死傷慘重,只好停止攻城,不得不改變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一番苦思冥想后,粘罕準(zhǔn)備長期圍困太原城。他命人在太原城外矢石無法射到、大約距城墻數(shù)里的范圍內(nèi)遍植鹿角木,中間僅留了小路供人行走,并“縱犬警之”。粘罕坐鎮(zhèn)指揮,其余金軍則“分食于太原十邑”。如此一來,太原城中軍民與外界斷了交通。金軍攻不破城,宋軍也無力突破金軍的封鎖。?

遠在汴京的宋欽宗,聞訊太原被困,命姚古為河?xùn)|制置使,帶兵六萬,援救太原,種師中為制置副使,帶兵九萬援救真定河間。戰(zhàn)役初期宋軍進展順利,姚古收復(fù)隆德,但由于金軍兵力強盛,而且金人命令嚴(yán)防死守,封鎖太原,太原始終還是無法被解救。宋欽宗便讓種師中領(lǐng)兵援救太原。種師中不愧為名將,不久就收復(fù)榆次,之后種師中便持重行軍,主力便駐扎真定,以此對峙。而就在此時,宋軍的知樞密院事許翰開始干預(yù),認為種師中畏敵不前。于是許翰便三番五次催促種師中救援太原。史載“知樞密院許翰信之,數(shù)遣使督師中出戰(zhàn),且責(zé)以逗撓?!?逗撓之罪是大罪,西陲名將種師中無奈感嘆“逗撓,兵家大戮也。吾結(jié)發(fā)從軍,今老矣,忍受此為罪乎!”。于是種師中輕裝火速進兵太原,之后的結(jié)果顯而易見,孤軍深入的宋軍被金兵輕易殲滅,種師中也戰(zhàn)死沙場。?
救援計劃失敗后,宋欽宗又派宰相李綱前往救援,李綱深知自己的軍事能力不足,而宋欽宗當(dāng)然不會聽這合理的解釋,他只需要讓李綱遠離朝廷去背鍋。不由分說,便認命李綱為河?xùn)|河北宣撫使,主持救援太原事宜。李綱建議合兵出擊這樣勝算很大,宋欽宗卻不聽,執(zhí)意分兵。結(jié)果可想而知,宋軍被善騎射的金人殺的片甲不留。李綱灰頭土臉的回到了汴京,隨即被貶。宋朝最后一次解救太原的機會就此完全破滅。?
而太原城里的王稟苦等援軍無望,而軍民糧絕,痛苦不已。到了9月,太原陷落,身為主將的他,猶率疲兵巷戰(zhàn),身中數(shù)十槍,后投河死。自此太原保衛(wèi)戰(zhàn)凡二百五十余日,至此宣告結(jié)束。?
仔細分析這場戰(zhàn)役,從最高決策層到普通將領(lǐng),宋軍千瘡百孔,不堪一戰(zhàn)。即使有種師中、李綱這樣的忠臣良將,也只會被排擠陷害,要么戰(zhàn)死,要么背鍋。多次救援太原之戰(zhàn),規(guī)模一次比一次大,敗得也一次比一次慘。整個太原之戰(zhàn),宋軍前后損失至少二十余萬兵力,精銳西軍幾乎全軍覆沒。太原失陷后,金軍一馬平川,再無阻礙。南宋陳規(guī)評價“京城之難,?其源在于援太原之失利也?!倍度泵藭帯芬苍u價“及至太原之陷也。逾月之間,賊已南來,國家之力已困於河?xùn)|矣。將士之氣巳沮於河?xùn)|矣。”太原之戰(zhàn)后,北宋的滅亡,已經(jīng)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