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次大陸》書摘記錄-11
民族國家


印度民族主義的興起
首先從一個人說起吧,這個人名叫拉姆·莫漢·羅伊(Ram Mohan Roy,1772—1833年),生活在莫臥兒帝國末年和英屬印度初年。婆羅門家庭出身,父輩們大多是莫臥爾帝國的官員,為了承續(xù)政府公職,學習了波斯語,阿拉伯語,梵語,游歷廣泛,對于世界事務也不陌生。后來加入了東印度公司,精通英語,一位作家,一位演說家。
其實說白了,就是個典型的殖民地精英。
為什么說他呢,這個人是莫臥爾帝國末期和英屬印度初年,一些知識精英的代表。他們接觸了歐洲文明,也對印度有了深入的了解,擔任殖民政府職員,參與印度社會的治理。他接觸了伊斯蘭教,16歲就寫下文章反對印度教的偶像崇拜,后來對基督教也有興趣,并進行深入研究,也有著作問世。因此,他對印度的改革,就必然具有政治性和宗教性。他游說政府進行政治改革,也開創(chuàng)了印度教宗教改革運動,即“梵天齋會”(Brahma Sabha)。

這種運動,是精英群體內的小圈子運動,他死后,梵天齋會就萎縮了。但是影響還在,有人繼之而起。

梵社在全國的影響力是比較大的,雖然發(fā)生在孟加拉,但是傳遍了英屬大城市,歐化人群中流傳很多。于是類似的團體產生了,這些團體實際上也僅僅是印度教的內部改革,也致力于社會改革工作。法官馬哈德夫·戈文達·拉納德(Mahadev Govinda Ranade)終身倡議改革運動,并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展現了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發(fā)展成民族獨立運動的歷程。
總之,在政治觀點仍然受到限制的殖民地,宗教事物因為當局不過多干涉,反倒讓宗教逐漸成為公共辯論與行動的重要領域。各種改革派,各種改革人物知名度和影響力逐漸擴大。這些絕非是群眾運動,但它們在塑造民族意識方面有一定影響。
同時期還有傳統(tǒng)宗教復興運動,那范圍,影響力高度了。

印度的伊斯蘭教也有不同的反應,有開明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也有回歸傳統(tǒng)教法的。

印度國大黨

英國雖然打擊推翻政府行為,但是如同舊日的政權一樣,他們允許向政府請愿。
從拉姆·莫漢·羅伊的時代開始,各省首府的新印度精英就擅長運用 “請愿” 這種政治行動。最終就是,各種議題經過報紙或其他方式廣為傳播,受到大范圍甚至全國性的關注。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運動在現代情勢中構建了新印度的意涵,最終在1885年發(fā)展出印度國大黨。這個團體一開始僅是新領導者的政論社團,分散在三省首府及其他小城市中,然而現在,它首次成為年度盛事,各地成員群聚,代表印度人民,向政府建言。這是新政治思潮中,印度民族的概念首度以實體呈現。


甘地與真納
甘地和真納是印度民族獨立運動中兩個最具影響力的領袖,以下對他們進行簡單介紹,一窺印度的民族獨立歷程。

甘地,核平大師……
這個人名聲太響了,“非暴力不合作”誰沒有聽過。簡單說一下他,他是律師出身,在英國學習法律后,長期在南非工作。在南非期間,就領導了數次非暴力群眾運動,以要求當局修改法律,爭取平等待遇以及反歧視。聲望很高,在返回印度之前就是全國知名人物。1915年,抵達印度后,獲得了英雄般的待遇,開始領導印度民族獨立運動。

1920年運動,鼓動全體印度人斷絕與殖民政府及相關機構的關系。此運動要求政府官員離職,大學生退學,消費者抵制外國產品。大規(guī)模退出及拒絕與政府合作的內容,也包括和平抵抗法律和大規(guī)模主動入獄。本次運動應該是反對印度卷入一戰(zhàn),和1919年旁遮普發(fā)生札連瓦拉園(Jallianwala Bagh)屠殺事件。
1930年運動,英國對食鹽課以重稅,又禁止私鹽。為了反對這些措施,甘地帶頭制作海鹽,雖然只制作了一點點,但是參與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眾目睽睽之下迫使殖民政府鎮(zhèn)壓如此明顯的違法行徑。鎮(zhèn)壓進一步令英國政府在印度人與全世界目光下顏面盡失。
1942年運動,主要是針對二戰(zhàn)的回應。一戰(zhàn),二戰(zhàn),英國加入戰(zhàn)爭,自然印度也被迫卷入戰(zhàn)爭?!巴顺鲇《取笨谔柋磉_了要英國在戰(zhàn)爭期間即刻退出印度的要求,并且要求在日本軍隊入侵前,讓印度人自己做主。戰(zhàn)爭時局中,殖民政府認為自己除了將運動參與者關進監(jiān)獄外,別無他法。因此從甘地開始,連同幾乎所有國大黨領袖都被捕入獄。

真納
印度有龐大的穆斯林人口,真納代表的就是印度穆斯林眼中的印度未來。他是律師,很有名,很有才能。時尚,儒雅,品味卓然,有明確的自由和世俗傾向。
他當然認識甘地,他領導的穆斯林聯盟(Muslim League)也與國大黨有過合作,但他們不是朋友。

二戰(zhàn)后,英國工黨上臺,艾德禮政府支持印度獨立。英國經濟已經被戰(zhàn)爭拖垮,印度內部紛爭不斷,內戰(zhàn)邊緣。


印巴分治與獨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