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與成本平衡之道——K點收斂性測試
參數選取的問題是阻攔初學者入門理論模擬計算的最大難題,MatCloud+已經極大地簡化了計算的操作,所以只要掌握了參數如何設置就可以方便地進行計算?;诖艘?,本公眾號開設了《精度與成本平衡之道》這一專題文章,通過實例將不同參數對計算的影響直觀而清晰地展現出來,本文旨在讓初學者更輕易地了解計算的參數選取規(guī)則,做到心中有“數”。
? ? ??
后續(xù)我們將推出更多的測試內容,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提問或指正,屆時我們也會根據提問內容做專題講解。
《平衡之道——K點收斂性測試》
指定第一布里淵區(qū)K點采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動撒點,根據VASP官網給定的經驗公式?(注:VASP 是商業(yè)軟件,用戶要自帶版權,下同),可以快速得到三個方向的K點,公式如下:

其中,Ni (i = 1,2,3)代表三個方向的K點比值,ai (i = 1,2,3)代表三個方向的晶格常數。
對上述公式作一個簡單的變換,可以得到:

此時,Ni (i = 1,2,3)均為正整數時即可看做三個方向K點的取值。
晶格常數ai (i = 1,2,3)可以通過MatCloud+平臺給出,因此選定N1值后便可以得到N2/N3的值,也就是三個方向的K點。
對于非金屬體系,建議aiNi至少從10開始取值;由于金屬體系K點通常較大,建議aiNi從20開始測試,較少的K點將得到不穩(wěn)定的能量,本文從較小的aiNi開始測試是為了讓用戶更直觀地感受上述結論。
話不多說,直接上測試結果:

我們分別計算了H2O、石墨烯和Li三種物質在不同aiNi取值下的能量和時間消耗。表中的能量(eV)為靜態(tài)計算得到的體系總能量;平均原子能量(eV/atom)=總能量/總原子數;相對能量(eV/atom)為當前K點與上一步K點的平均原子能量差值;時間(s)為計算結果文件OUTCAR中的cpu time。

結合圖表內容可以發(fā)現,對于H2O/石墨烯/Li,當aiNi分別為14/20/30,即K點分別為3×3×2/8×8×3/10×10×5時,相應測試的平均原子能量收斂曲線變得平緩且相對能量收斂至為0.01 eV,此時的結構已經相對穩(wěn)定。
另外,從圖中可以注意到,當aiNi值繼續(xù)增加,即K點繼續(xù)增加,平均原子能量變化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計算所消耗時間卻以指數倍增加。
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K點在保證計算精度的同時還可以大幅度節(jié)約計算資源。
如果計算體系較大,通常使用其單胞進行收斂性測試,測試得到的K點等比例縮小后便可應用到大體系中。例如將CuO單胞擴胞為2×2×2的超胞后,刪除一個氧原子形成氧缺陷體系,如果用這個體系進行收斂性測試,計算成本消耗較大,所以選擇用CuO單胞來代替超胞進行測試。測試得到合適的K點(例如:6×8×10)后,將每個方向的K點縮小1/2(3×4×5)即可用于氧缺陷體系的后續(xù)計算。

K點測試,你學會了嗎?更多內容可從微信公眾號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