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客體》讀書筆記 一.IX

IX.“律令就是律令”(‘law is law’)
?
?????? 1.信仰遠非“私密的”(intimate)、純粹的心理狀態(tài),它早已物質化(materialized)在我們有效的社會行為中。信仰支撐著幻象,而幻象調節(jié)(regulate)著現(xiàn)實。
?
?????? 2.人們通常說,在卡夫卡的小說的“非理性”宇宙中,他為現(xiàn)代官僚體制和現(xiàn)代官僚體制下的個人命運提供了“夸張的”(exaggerated)、“幻象的”(fantastic)、“主觀上被歪曲了的”(subjectively distorted)表示方式。
?
?????? 2-1.在這樣說的時候,我們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正是這樣的“夸張”表達了調節(jié)“有效”、“真實”的官僚體制的力比多功能(libidinal functioning)的幻象。(不是卡夫卡夸大了現(xiàn)實、營造了超現(xiàn)實的幻象;而是這種看似夸張的幻象本來就根植于社會現(xiàn)實之中,卡夫卡只不過把它表達了出來。)
?
?????? 2-2.所謂的“卡夫卡的宇宙”并不是“社會現(xiàn)實的幻象-形象”(fantasy-image of social reality),相反,它是在社會現(xiàn)實中運作的幻象的上演(mise-en-scène):我們全都心知肚明,官僚體制并不全能;但我們在官僚機器(bureaucratic machinery)面前做出的“有效”行為(conduct),已經被對官僚體制的全能性的信仰(belief in its almightiness)所調節(jié)。(我們在官僚體制下所做的所有行為都在無意識地、外在地信仰著官僚體制的全能性。)
?
?????? 3.尋常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總是試圖從某個社會有效關系的結合(conjunction)中推導出該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形式。與此不同,精神分析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首先著眼于在社會現(xiàn)實中運作的意識形態(tài)幻象。
?
??????? 4.我們所謂的“社會現(xiàn)實”仿佛成了一個倫理建構(ethical construction);它由某個“仿佛”(as if)支撐:根據(jù)我們的行為判斷,仿佛我們相信官僚體制是全能的(雖然主觀認知上我們不相信官僚體制是全能的,但由于信仰的外在性,在客觀效果上我們就是在把官僚體制當成全能的來行事。恰恰就是這種外在信仰使得官僚體制變得全能。);仿佛總統(tǒng)是人民意志的(Will of the People)的化身;仿佛政黨表達著工人階級的客觀利益……
?
?????? 5.我們不能在“心理學”層面上設想這種“信仰”,因為這種“信仰”已經具身于、物質化于社會場域(social field)的有效功能之中。一旦喪失了這種“信仰”,社會場域的肌理(texture)就會解體(disintegrate)。
?
?????? 6.帕斯卡是阿爾都塞在確立“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這一概念時的主要參照點。在帕斯卡看來,我們的推理活動(reasoning)所具有的內在性,決定于外在的、無意義的“機器”,即能指、符號網絡的自動性(automatism):
{
?????? (1)我們和心靈(mind)一樣都是“自動機”(automaton);
?????? (2)證據(jù)(proof)只能說服(convince)心靈,而習慣(habit)提供最強的證據(jù)與最為人所相信之物;
??????? (3)習慣傾向于(incline)是一臺領導著心靈無意識地跟隨它的自動機。
——帕斯卡
}
?
?????? 7.帕斯卡為無意識提供了拉康式的定義:無意識即“無意識地領導著心靈跟隨它”的“自動機”(自動機即死亡的、無意義的字母)。律令的字母是無意義的,卻又是構成性的。我們必須服從律令,不是因為它正義、優(yōu)秀,甚至有益(beneficial),而是因為它是律令。
?
?????? 8.我們必須服從律令,因為它是律令。這個同義反復(tautology)表達了律令權威(Law’s authority)的惡性循環(huán)(vicious circle),表達了下列事實——律令權威的最終根基(last foundation)源于它的闡明過程:
{
?????? (1)習俗(custom)就是全部的公平,這一點的唯一(sole)原因就是習俗早已為人所接受。
?????? (2)這就是習俗的權威所具有的神秘的基礎(mystic basic)。
?????? (3)任何把習俗帶回到它的“第一原則”的嘗試都會毀滅它。
——帕斯卡
}
?
{
?????? 按照通常的觀念,習俗之所以能被共同體內大多數(shù)人遵守,肯定有其內容上的原因。這些內容無論有多少是習俗成為習俗后發(fā)展、補充上去的,總會有習俗形成早期的一些約定俗成的基本原則作為整座習俗大廈的“地基”而被確定下來,后續(xù)的內容都是以這些基本原則為前提而擴展的。
?????? 于是人們設想,習俗的權威性來自共同體對這些基本原則的絕對認同與服從。共同體成員之所以會認同并服從這些基本原則,正因為這些基本原則對共同體以及個人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益。
?????? 但現(xiàn)實情況與此相反。習俗的推廣和權威性的生成與它的基本原則毫無關系,基本原則的挑選完全可能是偶然的。這就是為何我們有時會驚訝于有些共同體的習俗是那樣血腥、野蠻、不可思議,而生活于其中的個體卻能泰然處之。
?????? 共同體成員在家庭和社會教育中腦內被“預裝載”的操作系統(tǒng)本身就自帶該共同體的習俗體系,此后,他們都是在這一共同版本的操作系統(tǒng)上進行主體間交流的。主體間交流網絡和意識形態(tài)機器都在不斷升級、更新人們腦內的操作系統(tǒng)。人們服從習俗,僅僅因為所有人都在服從。對基本原則有益性的反思和認同不過是回溯性地檢查腦內“操作系統(tǒng)”的版本和是否有bug罷了。
?????? 習俗的權威性就像神的神性那樣,是被人們服從權威和信仰神明的行為回溯性建構起來的。但已經服從權威或信仰神明的人所體驗到的關系總是倒置的,好像習俗本來就自在地具有權威性、神本來就自在地具有神性一般。因此,不是習俗的基本原則帶來了習俗的權威性,而是人們對習俗的無意識服從帶來了習俗的權威性。對基本原則的符號化和體系化,以及不同的闡釋反而是回溯性發(fā)生的。
}
?
?????? 9.因此,唯一真實的服從只是外在的服從。出于信念的服從反而不是真正的服從,因為這樣的“服從”已經經過了我們主體性的中介。出于信念而服從時,我們并沒有真正服從權威,而只是跟隨我們的判斷:我們的判斷力告訴我們,只要權威是好的、明智的、仁慈的,它就值得服從。
?
{
?????? 我們會說:“1+1=2”,而不會說:“我相信1+1=2”。當有人質疑1加1為什么等于2時,我們會回答:“不管你怎么想的,可1加1就是等于2呀?”,把服從的對象當作客觀現(xiàn)實的一部分加以無條件的接受,這就是真正的服從。
}
?
?????? 10.這種倒置(inversion)不僅適用于我們和“外在”社會權威的關系,而且適用于我們對信仰這一內在權威的服從。
?
?????? 10-1.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曾經寫道,如果我們因為Christ的聰明和善良而信仰他,那是可怕的褻瀆(dreadful blasphemy)。相反,只有信仰Christ,才能使我們洞察Christ的善良和智慧。
?
?????? 10-2.我們肯定要尋找合理的理由來證明我們所信仰之物值得我們信仰,證明我們所服從的宗教命令值得我們服從。但至關重要的宗教經驗是,這些理由只向那些已有信仰之人現(xiàn)身——我們之所以找到了證明我們所信仰之物值得我們信仰,那是因為我們早已確立了這樣的信仰;我們信仰,不是因為我們找到了足夠充分的理由去信仰。(信仰和信仰的理由之間存在距離,信仰和對信仰的察覺之間也存在距離。為信仰尋找理由永遠是回溯性的,是滯后的。當你試圖通過理由來使自己進入某種信仰時,你就已經被該信仰拒之門外了。)
?
?????? 11.因此,對律令的“外在”服從并非對外在的壓力和所謂的意識形態(tài)的“殘忍力量”(brute force)的屈服(submission),而是對命令(Command)的服從。只要這命令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理解的,只要它還保留著“創(chuàng)傷性的”、“非理性的”的品性,對律令的服從就是外在的服從。
?
?????? 12.律令創(chuàng)傷性的、不可整合的品性不僅不會隱藏它完整的權威,反而正是律令具有權威的積極條件(positive condition)。這是律令的“超我”(superego)概念的根本特征:超我是一種被體驗為創(chuàng)傷性的、無意義的強制令(injunction),它無法被整合進主體的符號性宇宙。
?
?????? 13.但是,律令想要“正?!钡匕l(fā)揮功能,那個創(chuàng)傷性的事實(“習俗(custom)就是全部的公平,這一點的唯一(sole)原因就是習俗早已為人所接受。”)——律令對其闡明過程的依賴,或者(用拉克勞和墨菲確立的概念說),律令的徹底偶然性這一品性——就必須受到壓抑、沉入無意識。
{
?????? 這就是為何人們在早已進入某種信仰或服從某種權威后總是想著為自己的這種信仰和服從找一個在信仰和權威之外的理由。因為他們無法接受這種過于創(chuàng)傷的、無意義的純粹偶然性,他們無法接受自己居然無意識地進入了一種狀態(tài),而該狀態(tài)與該狀態(tài)之外的任何東西都沒有因果關系。、
?????? 所以對于自己的信仰或服從,人們通常會說:“我之所以信仰,是因為它能給我?guī)砭融H”、“我之所以服從,是因為這種習俗能讓我過得更好”、“我之所以愛她,是因為她有深邃似海的雙眸和絢爛如春的笑容”……而不會說:“因為我無條件信仰,所以從中看到了自己的救贖”、“因為我服從,所以我過得更好”、“因為我愛她,所以她是我的大海和春天”……
}
?
?????? 13-1.壓抑的方式是,對律令的“意義”以及律令的正義根基和真理根基進行意識形態(tài)性的、想象性的體驗:
{
?????? (1)對于我們而言,服從律令和習俗是一件好事,之所以服從,是因為它們是律令;
?????? (2)但人們沒有順從(之所以服從律令,是因為律令是律令)這一教條(doctrine)的義務,因此他們相信真理就在律令和習俗之中并且可以在其中找到;
?????? (3)他們相信律令和習俗,并把它們的古代形式當作證明“它們之中有真理”的證據(jù)。(他們不是要證明律令和習俗是沒有真理也能成為權威的權威)
}
{
?????? 在卡夫卡的小說《審判》(The Trial)的結尾,K與牧師有一段談話。在此段談話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與此完全相同的公式:
?
?????? “我不同意這種看法,”K搖搖頭說,“因為,我們如果接受這種看法,那就必須承認守門人講的每一句話都是真的??墒?,你自己也已充分證明,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不,”教士說,“不必承認他講的每句話都是真的,只需當作必然的東西而予以接受。”“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K說,“這會把謊言變成普遍準則?!?/p>
}
?
?????? 14.被“壓抑”了的不是律令的模糊的起源(obscure origin),而正是下列事實:律令為人所接受,不是因為它是真的,而是因為它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它的權威是不包含真理的。
?
?????? 15.驅使人們相信可以在律令中發(fā)現(xiàn)真理的,是必不可少的結構性幻覺(structural illusion)。該結構性幻覺精確地描述了“移情”(transference)的機制:移情就是假定存在著真理,就是假定在愚蠢的、創(chuàng)傷性的、不一致的關于律令的事實背后,存在著意義(Meaning)。(參見一.VI.5:仿佛“事物的狀態(tài)-意識形態(tài)歪曲景觀=事物的真實狀態(tài)”——移情就是對這種藏在“面具”背后的東西的向往。)
?
?????? 16.換言之,“移情”是對信仰的惡性循環(huán)(vicious circle of belief)的命名:我們相信某人某事的理由只能讓那些已經相信的人們信服。(所有形式的爭辯最終還是導向各執(zhí)己見,基本信念無法僅僅通過不涉及現(xiàn)實利益和生活方式的語言交流而發(fā)生扭轉。語言無法扭轉信念,能被語言扭轉的一定不是真正的信念。能徹底改變信念的只有個人或共同體的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的根本改變。)
?
{
?????? 帕斯卡《思想錄》的第三編“必須打賭”中的233號片段極其重要。這個片段用了很大篇幅對“為什么為God是否存在而打賭從理性上說是明智的”這一問題進行說明。但這個觀點隨后被帕斯卡假象出來的對話伙伴宣告無效:
?
?????? “是的;但我的手被束縛著,我的口緘默著;我被迫不得不賭,我并不是自由的;我沒有得到釋放,而我天生來又是屬于那種不能信仰的人。然則,你要我怎么辦呢?”
?????? 確實如此。但是你至少可以領會你對信仰的無力,——
?????? 既然理智把你帶到了這里,而你又不能做到信仰。因而,你應該努力不要用增加對上帝的證明的辦法而要用減少你自己的感情的辦法,來使自己信服。你愿意走向信仰,而你不認得路徑;你愿意醫(yī)治自己的不信仰,你在請求救治:那你就應該學習那些像你一樣被束縛著、但現(xiàn)在卻賭出他們全部財富的人們;正是這些人才認得你所愿意遵循的那條道路,并且已經醫(yī)治好了你所要醫(yī)治的那種病癥。去追隨他們所已經開始的那種方式吧:那就是一切都要做得好像他們是在信仰著的那樣,也要領圣水,也要說會餐,等等。正是這樣才會自然而然使你信仰并使你畜牲化?!暗?,這是我所害怕的?!薄獮槭裁春ε履??你有什么可喪失的呢?
?????? 但是為了向你表明它會引向這里,它就要減少你的感情,而你的感情則是你最大的障礙。
?????? 本篇討論的結束——現(xiàn)在,參與了這一邊會對你產生什么壞處呢?你將是虔敬的、忠實的、謙遜的、感恩的、樂善的,是真誠可靠的朋友。你確實決不會陷入有害的歡愉,陷入光榮,陷入逸樂;然而你絕不會有別的了嗎?我可以告訴你,你將因此而贏得這一生;而你在這條道路上每邁出一步,都將看到你的贏獲是那么地確定,而你所賭出的又是那么地不足道,以致于你終將認識到你是為著一樁確定的、無限的東西而賭的,而你為它并沒有付出任何東西。
}
?
?????? 17.帕斯卡的最終答案是:丟棄理性的論證,投身于意識形態(tài)儀式(ideological ritual),通過重復那些無意義的姿態(tài)使你自己麻痹(stupefy yourself)。假裝你自己已經相信了什么,信仰它自己就會降臨。
?
?????? 18.不僅限于Catholicism,這一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皈依(ideological conversion)的程序有普遍的應用。這也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epoch),它在Frech Communists中特別盛行的原因。
?
?????? 19.關于“打賭”(wager)這一主題,Marxism的版本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手被束縛著,口緘默著。表面看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是自由的,只受理性論證的約束,但實際上他的思想被資產階級偏見(bourgeois prejudices)所滲透。這些偏見讓他們無法前進,因此他們不會相信歷史的意義和class of workers的歷史使命。
?
?????? 19-1.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能做的事就是:首先,他至少應該意識到他在相信歷史的意義這方面的虛弱(impotence)和無能(incapacity);即使他的理性使他傾向于接受真理,但由他的階級立場所派生出來的激情和偏見會阻止他接受真理。
?
?????? 19-2.因此,他不應該竭盡全力地證明class of workers的歷史使命,相反,他應該學著去制服自己的小資產階級(petty-bourgeois)激情和偏見。(不要去做被資產階級學術體系所豢養(yǎng)的“Marxist Intellectual”,因為對Marxism真理性的研究和證明不能改變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根本生活方式以及相應的小資產階級階級意識。他只會成為一個“researcher of Marxist theory”,永遠成為不了“Marxist”。要先試著不再做小資產階級,才能接著談去做Marxist。)
?
?????? 19-3.他應該向這些人學習:他們一度也像他這樣虛弱,但他們現(xiàn)在已經準備冒著犧牲一切的風險投身于revolutionary Cause。他應該效仿他們當初的樣子: they behaved just as if they did believe in the miss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they became active in the Party, they collected money to ?help strikers, propagate the workers' movement, and so on.
?
?????? 19-4.這些行動使他們麻痹,也讓他們相當自然地(quite naturally)相信了什么。選擇這條道路真的對他們有什么危害嗎?他們變得忠誠、常做善舉(full of good works)、真摯、高尚……的確,他們不得不放棄一些有害的(noxious)小資產階級快樂,放棄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知識分子瑣事(trifling)、放棄他們虛假的個體自由感。但另一方面,他們所獲甚多:過上了有意義的生活,擺脫了懷疑和不確定性;他們全部的日?;顒影殡S著這樣的意識:他們正在為偉大、高尚的事業(yè)(Cause)做著微小的貢獻。
?
?????? 20.把帕斯卡的“習俗”和枯燥乏味的(insipid)的行為主義智慧(“你的實際行動決定你的信仰的內容”)區(qū)別開來的,是信仰前的信仰(belief before belief)的悖論性身份:通過跟隨某種習俗,主體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信仰了什么。
?
?????? 21.因此,最終的皈依(final conversion)只是一種形式行為,我們通過這種形式行為認識到自己真的已經相信了什么。換言之,行為主義者對帕斯卡所謂“習俗”的解讀所遺漏的,是這樣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外在的習俗是物質支撐物,它總在支撐著主體的無意識。
{
?????? 外在的習俗的目的是通過影響主體的無意識來改變主體的信仰、讓主體服從某些權威。主體后續(xù)行為的轉變只是無意識的改變帶來的結果。主體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自己進入了某種信仰、服從了某種權威后,會再用因果性回溯性地賦予它們真理和意義。
?????? 行為主義則直接忽略整個主體性的維度,它不是通過引導主體的行為而是強行“矯正”主體的行為來試圖讓主體服從。所以主體只會在原有的信仰下迫于壓力而屈從(一種形式上的服從),而難以陷入信仰或服從。就像一.VIII.10的例子里那個認為自己是一粒玉米的精神病患者那樣,無論精神病醫(yī)生如何試圖用行為主義矯正術讓他“認為”(其實是一種外在的表現(xiàn))自己是人而不是玉米,他在無意識中仍然把自己當成玉米來行事,建構自己的整個世界。
?????? 所以,行為主義的方法以扭轉主體的行為為目的,最終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把人比作機器,行為主義要矯正機器的“錯誤”運作方向,它的方法是在機器外部額外安置一臺“矯正機”,機器每次“錯誤”的運作都會被“矯正機”矯正到“正確”的方向上。但是,一旦把“矯正機”撤走,機器的運作方向又會返回“錯誤”的方向;如果一直把“矯正機”安置在機器上,機器的最終結局便是導向自我毀滅。
}
?
?????? 22.馬雷克·卡尼耶夫斯卡(Marek Kanievska)執(zhí)導的電影《同窗之愛》(Another Country)的主要成就,就是它以敏感(sensitive)和微妙(delicate)的方式指出在關于(apropos)Communism的皈依問題上“相信了什么,但又對此一無所知”具有的不穩(wěn)定(precarious)身份。
?

?
{
?????? 《同窗之愛》由真人真事改編(à ?clef),關于兩個劍橋學生的關系。一個學生是Communist賈德(Judd)(原型是約翰·康福德(John Cornford),他是劍橋leftist students的偶像,1936年死于西班牙),另一個是富有的同性戀者蓋伊·貝內特(Guy Benet)(原型是“劍橋五杰”之一的蓋伊·伯吉斯(Guy Burgess))。蓋伊·貝內特后來成了Soviet spy,電影的整個故事是他在流亡地向采訪他的英國記者所回憶的。
?????? 這兩個學生沒有發(fā)生性關系,賈德是唯一一個對蓋伊的魅力毫無感知的人(如蓋伊所言,賈德是“貝內特規(guī)則的例外”):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賈德成了蓋伊的移情認同點(point of his transferential identification)。
}
?
{
?????? 故事發(fā)生在1930s的“公立學?!杯h(huán)境中:彌漫著愛國的空談,充滿著普通學生對學生領袖的恐懼;然而恐懼之中也有無拘無束(non-binding)、輕松愜意(not quite serious)的事物;那里有一個喜歡有趣的嘲弄(amusing travesty)的團體(ring),它掩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宇宙:淫蕩的享樂盛行(reign),它首先表現(xiàn)為盤根錯節(jié)的(ramified)同性戀關系網絡——真正的恐懼更多地來自于這種享樂帶來的難以承受的壓力。
?????? 因此,1930s的牛津和劍橋才為KGB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人才資源:不僅因為富家子弟在經濟和社會危機期間過得非常好而因此生出“負罪情結”(guilt complex),而且因為這種令人窒息(stuffy)的享樂氛圍(atmosphere)以及一種創(chuàng)造了難以承受的緊張感的惰性(inertia)。只有通過對這種享樂的棄絕(renunciation)(這也正是極權主義/總體主義的呼吁(appeal)),才能消解上述的緊張感。在德國,知道如何占據(jù)這一“呼吁”的位置的是Hitler;在英國,至少在精英學生中間,KGB的獵手們精通(be versed in)于此。
}
?
?????? 23.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沒有直接描繪(depict)蓋伊皈依Soviet的方式,而是鋪設(lay)了他皈依Soviet整個過程的所有要素。這就是說,占據(jù)了電影很大篇幅的那段蓋伊對1930s的倒敘在他皈依Soviet后就停止了,雖然蓋伊對自己的皈依一無所知。
?
?????? 24.這部電影非常微妙地省略了(leave out)形式性的皈依行為(formal act of conversion)。它在某種情形下停止了倒敘,該情形就和下列情形極其類似:某人已經墜入愛河,但對此一無所知,因此他為自己的愛意賦予了這樣一種形式:對她所愛之人采取極端的狗智態(tài)度,并對所愛之人發(fā)起防御性的攻擊。(影視作品中的“歡喜冤家”、動漫作品中的“傲嬌”都帶有這種機制的色彩)
?
{
?????? 對上述那種令人窒息的快感的情形作出的反應有兩種,而且它們是截然相反的:
?????? (1)賈德放棄快感,公開承認自己是Communist(正因為這個緣故,他反而不可能成為KGB agent);
?????? (2)另一種反應,蓋伊成了極端墮落的享樂主義者。然而,他的游戲開始分崩離析(fall apart)(學生領袖通過“例行公事的毆打”(ritual beating)令他蒙羞。他之所以被打,是因為他的一位仇人揭露蓋伊和一個年輕學生建立了同性戀關系。蓋伊因此喪失了來年成為學生領袖的機會。)
?????? 這時,蓋伊意識到這一事實:要擺脫這種無法維持的(untenable)情形,關鍵在于他對賈德的移情關系。
?
?????? (我們?yōu)榱颂颖軣o法直面的現(xiàn)實,會選擇遁入幻想;而隨即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幻想的無能為力和不可能性,我們所遁入的幻想和現(xiàn)實的差異會更加折磨我們。于是為了逃避幻想的不可能性,我們又遁入現(xiàn)實之中——裝作無視自己的欲望、故意做與自己的欲望相反的事情,用現(xiàn)實中的忙碌或放縱來壓抑不可能的欲望,對欲望采取防御性的攻擊。
?????? 所以真正的逃避是二階的。我們用現(xiàn)實逃避幻想、麻痹自己,用“另一種現(xiàn)實”遮蔽自己所渴望實現(xiàn)的現(xiàn)實,用疏遠、漠視、攻擊來逃避自己的移情對象。直到我們最終徹底喪失實現(xiàn)欲望的機會,這一創(chuàng)傷性的事實會刺穿我們的二階幻想,把絕望和追悔莫及留給我們。所以拉康的一個核心命題就是:“不要在你的欲望上讓步?!保?/p>
}
?
{
?????? 有兩個特征微妙地暗示了這一點:
?????? (1)蓋伊責備賈德沒有從資產階級偏見中解放出來。盡管蓋伊滿口平等和友愛(fraternity),但他依然認為,“某些人因其sex方式的不同而優(yōu)于其他人”。簡言之,他捕獲(catch)的主體是已經對之移情的主體(即賈德);他之所以要移情,是因為他自身存在不一致性(inconsistency)和匱乏(lack)。
?????? (2)他向天真的賈德揭示了(reveal)移情的機制。賈德認為自己對共產主義是真理的信仰來自于對歷史和Marxist著作的深入研究。蓋伊回答道:“你是一個共產主義者,不是因為你理解了馬克思;你理解了馬克思,恰恰是因為你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賈德理解了Marx,是因為他預設Marx是某種知識的持有者,這種知識能通往歷史的真相。
?????? 這和Christian信徒是一樣的:Christian信徒信仰Christ,不是因為他被theological論證說服;相反,他容易受theological論證的感染(susceptible to theological arguments)是因為他已被信仰的恩寵(grace)所照亮(illuminated)。
}
?
?????? 25.初看上去,情形似乎是這樣:上述兩個特征告訴我們,蓋伊已經即將要使自己擺脫對賈德的移情了(他以自己的不一致性捕獲了賈德,此時甚至揭示(unmask)了移情的機制);
?
?????? 25-1.但真實的情況卻仍然(none the less)與此相反:上述的特征只能證明“知情者迷”(those in know are lost),(即拉康所謂的“l(fā)es non-dupes errent”)是怎么回事。恰恰是因為作為一個“知情者”,蓋伊反而墜入了移情的陷阱:只有在他與賈德已經建立了移情關系的背景下,他對賈德的兩次指責(both reproaches)才有意義。(這與接受精神分析者如出一轍:精神分析師微不足道的弱點和失誤都能讓他感到快樂。這就是因為移情已經在發(fā)揮作用。)
?
{
?????? 就在蓋伊皈依Soviet之前,他發(fā)現(xiàn)自己處在一種極度緊張的狀態(tài)中:
?????? 先是賈德指責蓋伊,說他把事情搞得一團糟,要怪只能怪他自己。如果他在行事時能稍微謹慎一點,能夠遮掩自己的同性戀行為,而不是以一種挑釁(provocative)和反抗(defiant)方式炫耀,那么他就不會被這種令人不快的暴露(disclosure)所摧毀(ruin)。
?????? 蓋伊對指責的回應是:“對于我這樣的人而言,有什么比完全的不檢點行為(indiscretion)更能掩人耳目的?”這正是拉康給“具有特定人性維度的欺詐”(deception in its specifically human dimension)所下的定義。根據(jù)這一定義,我們通過真相來欺騙大他者:在一個人人都在尋找掩藏在面具下的真實面孔的世界里,引導別人誤入歧途的最佳方式就是戴上真理的面具。
}
?
?????? 26.但是,維持“面具”和真理的一致是不可能的(當我們把“真相”以“面具”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時,作為“虛假的表象”的“面具”和作為“真實的本質”的“現(xiàn)實”的二分同時也被派生了出來。無論我們怎么努力保持“真相”和“作為面具的真相”之間的一致性,這一派生出的二分都會“真相”本身):這種一致不僅無法使我們“與同伴直接接觸”(很多人會報有這種想法:既然我的真實想法一旦暴露,(以愛情為例)對我和別人而言可能都是創(chuàng)傷性的,那么我何不把它當作“面具”呢?這樣當我接觸我所愛的人時,她會想:“反正他一定又在逢場作戲,他真正想接觸的、他真正愛的人不是我,我就暫且陪他演下去吧?!保欢乙部梢宰晕移垓_:“就算這是一場戲又如何?無論她怎樣想,反正我在這種互相不戳破的雙向謊言中實實在在地直接接觸了她。這段美好的時光已足夠我珍藏,我已不敢奢求太多?!保視骨樾巫兊貌豢扇淌?;所有的交流都會變得不可能,因為通過這種暴露,我們被完全地孤立了起來。(這種雙向逢場作戲帶來的后果要么是暴露,帶來更大的創(chuàng)傷性結果;要么是隱藏,隨著逢場作戲的結束,暗戀者失去了這種可供幻想暫時憑依的虛偽關系。前者帶來多方感情的糾葛與人際關系的混亂,后者導向兩個方向:暗戀者要么壓抑欲望,給自己帶來更深的創(chuàng)傷;暗戀者要么如法炮制,最終被對象察覺,陷入暴露后的情形。這種例子在現(xiàn)實以及文藝作品中非常常見。)
?
?????? 26-1.成功交流的必要條件(sine qua non)是,表象與表象所隱藏的背面(hidden rear)保持最小的距離。(不能試圖將表象和真相直接短路起來)
?
?????? 27.因此,唯一敞開的大門只有遁入對超驗的“另一個國家”(Communism)的信仰,遁入陰謀(conspiracy)(become KGB agent)。這扇大門引入了面具和真實面孔的徹底的斷裂(radical gap)。
?
{
?????? 在電影倒敘的最后一個場景中,賈德和蓋伊一起穿過學園。這時,蓋伊已經成為一位Communist believer:他的命運已經注定,即使他現(xiàn)在對此一無所知。他的導語:“Wouldn't it wonderful if Communism is really true?”揭示了他的信仰。當時,他還在把這種信仰傳送(delegate)、轉移(transfer)給別人。
?????? 然后我們直接通向了蓋伊幾十年后的流亡地Soviet,在那里,把又老又瘸(crippled)的蓋伊和他祖國聯(lián)系起來的僅剩的享樂的殘余(leftover of enjoyment)是他對板球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