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土地市場“變天”,而是開發(fā)商“變臉”
不是土地市場“變天”,而是開發(fā)商“變臉”
據中指研究院于10月下旬作出的統計,已經完成第二批集中供地的北京、上海、杭州等20個城市,共計流拍70宗地塊,撤牌195宗地塊,整體流拍撤牌率達到31.8%,而在首批集-供地時,流拍撤牌率僅為6.5%。長沙、北京、沈陽、杭州、廣州5個城市的流拍撤牌率甚至超過50%。這些本屬熱門、過往“地王”頻出的城市流拍撤牌率走高,讓外界感到意外。

對此,相關媒體認為,土地市場“變天”了,曾經十分熱鬧的土地市場,開始變得冷清,過去那種“地王”頻現的現象,在今天的土地市場已經看不到,繼而出現的是一塊塊土地在流拍,甚至許多被一致看好的土地也出現了流拍。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土地流拍激增現象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土地市場的流拍呢?很顯然,與土地市場的關系不大,而是與開發(fā)商的“變臉”有關。因為,就算土地市場新規(guī)對開發(fā)商的利潤有明顯壓縮,開發(fā)商無法再通過抬高土地競拍價格獲得高額利潤,也不該出現大量土地流拍的現象,而只是土地拍賣價格受到限制。流拍現象的出現,與土地市場新規(guī)的關系應當是不太大的,是開發(fā)商缺乏應有的拿地能力了。

事實也是,從目前開發(fā)商的實際情況來看,過去那種“不差錢”的現象已經完全沒有了蹤影,一塊土地可以競拍上百次的現象也很難再出現。更多情況下,縱然土地能夠成交,也是競拍次數很少很少,沒有幾家會參與競拍,就算參與競拍,也不會抬高價格,而是有人出價,也就很快成交。
開發(fā)商變得“低調”的主要原因,在于手中無糧了,沒有底氣和能力再去“高調”拿地,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以較低價格拿地。特別是頭部房企,過去出手都是那么牛,現在,在巨額負債下,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不出現資金鏈斷裂方面,能夠把手中的土地平衡地開發(fā)下去,放在“保交樓”上。否則,就要出大問題。

所以,開發(fā)商“變臉”,土地市場也就跟著“變天”,過去的火熱,開始不再出現,而是清冷+理智,因為,開發(fā)商知道,如果到了今天,還在沖動,等待他們的,可能就是死路一條。真正可以沖動的,就是降價售房,能夠加速回籠資金,以避免出現資金鏈斷裂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短期內開發(fā)商的元氣是難以恢復的,土地市場要想再像過去那樣火爆,幾乎沒有可能。只要不出現流拍率繼續(xù)提升,對土地市場來說,就已經相當不錯。而更希望看到的,就是開發(fā)商能夠通過售房和變現資產,不要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確保企業(yè)能夠穩(wěn)定運行,能夠不引發(fā)系統性、區(qū)域性金融風險,確保房地產市場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