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椽能作為確定以倭代唐的標準嗎?

平行布椽作為日本古建筑的一項特征,被一部分愛好者提煉出來作為判斷以和代唐的硬性標準,并隨著社會關注度提高而不斷重復。那么我國歷史上有沒有平行布椽嗎?日本又只有這一種布椽方式嗎?

一、我國歷史上有沒有平行椽?
由于椽子容易因糟朽而被替換,所以目前國內(nèi)唐代木構建筑中沒有使用平行椽的實例。但大量唐代壁畫及石刻遺存都有平行椽的身影,唐懿德太子墓闕樓儀仗圖、江西宜豐太子塔、北京石經(jīng)山唐代石塔為我們展示了平行椽在唐代的形象,那么唐代之前呢?



我們的祖先從不吝嗇于為后代留下些蹤跡。在山東、河南、四川、重慶等地保存有大量漢代石闕,它們也是我國現(xiàn)今最古老的一批地面建筑。平行椽就藏在其中,我們來一幀一幀的察看。


山東嘉祥武氏祠雙闕是東漢武氏家族墓闕,主闕重檐均為平行椽。同在山東的東漢皇圣卿闕亦為平行椽。而著名的河南登封漢三闕中,太室闕、少室闕都能明顯看到平行布椽方式,啟母闕雖然殘破,但平行椽的痕跡也依稀可辨。



北朝時平行椽依然存在,建于北齊的義慈惠石柱,其石屋檐下平行布椽方式清晰可見。
而在云岡石窟北魏39窟中心塔柱中我們不僅看到平行布椽,還有扇形布椽,二者混用說明此時期布椽方式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變革,并逐漸被力學性能更優(yōu)秀的扇形布椽淘汰,但在五代時仍有平行扇形布椽混用的例子(長子碧云寺正殿)。

然而直到明清兩代,平行椽在我國嶺南、四川等地及廣大民居中仍被應用。如廣州光孝寺大殿、德慶學宮、眉山報恩寺大殿、蘆山平襄樓等。可見從漢代至明清,平行椽雖然逐漸式微,卻從未在我國古建筑中消失。



二、日本是否只有平行椽?
和我國一樣,日本也經(jīng)歷了由平行椽向扇形椽的發(fā)展。但不同的是出于某些原因,扇形椽并未被推廣開來,平行椽依舊占據(jù)主流地位。這可能也是一些朋友認為日本只有平行椽的緣故之一。



日本利用扇形椽的建筑多見于于中世以來的大佛樣、禪宗樣建筑中,如東大寺南大門及圓覺寺舍利殿,安樂寺八角三重塔等。由此來看,日本也并非只有一種布椽方式。

三、結論及私見
不難看出,平行椽既非日本古建筑所獨有,更不是判斷建筑國別的硬性指標。判斷一座仿古建筑是否涉嫌以和代唐,不能只看是否有彩畫、靴形鴟尾或平行椽等局部特征,而要從整體到細節(jié)綜合看待,否則就會鬧出白墻素木就是日本建筑的荒唐結論。

近些年,本來比較小眾的古建筑圈因為以和代唐等文化現(xiàn)象而出圈,很多人也由此開始接觸古建筑。但有一部分朋友卻沉溺于批判之中,而輕視了對相關實例的了解,忽略了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致使出現(xiàn)草木皆兵的尷尬情況。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大家對于古建筑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抵制不良之風。而不是在論戰(zhàn)的泥沼中迷失自我,讓古建筑變得更加小眾。祛外邪,扶己正,這一番肺腑之言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