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小國“胡旋舞”,名人“擁躉無數(shù)”,它“憑什么”流行大唐?
大家好!我是胡姬綠珠,雖然取了漢人女孩的名字,但我其實是個外族人,我是來自西域的康國,屬于粟特族,你看現(xiàn)在的新疆美女跟我可有幾分相像吧。說來我從小就跟著我們康國使團來到了中土大唐,被獻給大唐皇帝,供職于皇家內教坊舞伎團。
剛來時漢人也就對我們比較好奇而已,畢竟中原博大精深,有傳統(tǒng)的禮樂舞蹈。
但我們西域人更擅歌舞,連唐朝詩人白居易都要稱贊“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很快我們的舞蹈——胡旋舞,就在大唐風靡并發(fā)展起來了!且聽我介紹。

胡旋舞起源中亞的粟特族,漢文史籍中稱康國、史國、米國等。粟特人是當時操控著中亞一帶國際貿易的主要民族,他們說著一種印歐語,雖然都是散落的小國,但特別會經商,往西跟波斯人交易,往東則把貨物沿著絲綢之路帶入中原??祰松聘栉?,更早在北周帝迎娶突厥公主時,就有記載隨公主陪嫁的康國舞蹈者。在隋朝的“九部伎”和唐朝的“十部伎”都有一支“康國伎”,就是善跳胡旋舞的我們啦。
但胡旋舞真正大范圍風靡還是在唐玄宗時期,《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了我們康國國王派遣使者向唐朝皇帝獻上精致的鎖子甲、珍稀的水晶杯、特產的細犬豹子,以及會雜耍的侏儒,跳胡旋舞的舞伎。
我就是在開元期間,走國際路線來到大唐的。因為是使團朝貢的舞伎,我和其他胡旋女孩一起被歸入內宮廷專用的內教坊,負責給皇帝妃子們平時娛樂表演,有宮廷宴會時候表演助興。
二、上層階級的推崇
三、統(tǒng)治政策胡漢融合發(fā)展。

首先給大家普及下胡旋舞是怎么一種舞蹈,其實看字面意思也懂,這是一種胡人跳的旋轉舞蹈。
一般舞者是在一張小圓毯上進行舞蹈的,舞蹈空間有限,對舞者的技藝考驗就更大。舞伎在跳時,足尖站立或者是前腳掌三分撐地,好像要騰跳離地而又未離,雙手上舉,急旋如風。舞伎身披長巾,在越轉越快地飛舞時,手執(zhí)長巾動作輕盈,有種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比傳統(tǒng)的中原舞要更奔放活潑,而且組合也很便捷,一人可舞,二人可舞,多人亦可一起舞,比之傳統(tǒng)樂舞的約定俗成,我們的舞蹈很容易開展。
技術上胡旋舞有高速旋轉的優(yōu)點,這在之前以及之后的漢族傳統(tǒng)舞蹈中都鮮少見。
其次我們跳胡旋舞的舞服也都非常具有西域特色的,《舊唐書》中記載就描述了舞伎上身赤粉的窄袖短襖,下身綠色綾羅渾襠褲,腳蹬赤色皮靴,身上還得穿戴叮叮當當?shù)氖骤C耳環(huán)戒指等,如此鮮明奪目的色彩和簡潔的衣著,讓胡旋舞跳起來特別好看。
大詩人元稹觀看后怎么形容胡旋舞的:“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飛星,虹暈輕巾掣流電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p>
盡管他在政治上批判那些跳舞媚主的佞臣和妃子們,可是其品味依舊擺在那里,他依舊用文字再現(xiàn)了胡旋舞的藝術美。
胡旋舞的伴奏也多是打擊樂,比起傳統(tǒng)漢樂多用弦樂,打擊類的樂器節(jié)奏感更強烈,呼應胡旋舞明快靈活的速度變化,所謂“心應弦,手應鼓”,有各種鼓類、笛子、銅鈸等樂器,相比中原樂的莊重柔和,其節(jié)奏更歡快活潑,契合我們舞蹈熱烈奔放的氣氛。
以上種種與中原舞蹈的大不同凸顯了胡旋舞的優(yōu)點,這么有特點的舞蹈當然人人愛看。
但胡旋舞得以大肆風靡全國,還是得益于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欣賞以及開明的社會風氣。
唐朝的統(tǒng)治階級本身就融入了漢化的異族血統(tǒng),對胡風胡人抱有開發(fā)態(tài)度,唐朝的疆域版圖遼闊,吸納了眾多民族人口,要讓如此龐大的帝國運作起來,與當時采取胡人自治納貢的政策息息相關。胡人既融入了中原文明,自然也帶來了本民族的宗教習俗和藝術文化。
關于上流社會對胡風開放接納,對胡旋舞也喜愛有加,最早的例子見于《舊唐書》里記載武則天的侄孫武延秀,因被俘虜在突厥學會歌舞,歸來被公主看中做駙馬的事跡:“延秀久在藩中,解突厥語。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strong>而玄宗皇帝李隆基本人又是個藝術發(fā)燒友,唐朝的“十部樂”中絕大部分為西域音樂,這些綜合因素是胡旋舞得以無阻礙進入中原成為當時主流的主要原因。
上有所好,下必獻之。
當時西域各國不僅康國,其他小國也都愛給大唐皇帝送出色的舞伎,《冊府元龜》中就記載了開元數(shù)年間,康國、俱密國史國等小國家,拍馬屁積極成性,基本每過一陣就爭先恐后地派使者獻胡旋女子和寶物,每次必有舞伎.....可見西域各國很知道投其所好,讓中原的胡旋舞水平保持與時俱進。待到天寶年間,長安的貴婦都“臣妾人人學圜轉”,為啥呢?皇帝愛看??!我舉兩位眾所周知擅長胡旋舞的著名人士:楊貴妃和安祿山。

楊貴妃那本就是名響當當?shù)奈璧讣?,她與同樣精通音律的玄宗李隆基是一對志趣相投的靈魂伴侶。他們能一起合開音樂會,一個持羯鼓,一個抱琵琶,可以跳一夜。貴妃本就愛跳舞,胡旋舞也跳得非常出色,有一次她就領著我們一起穿著鮮艷飄逸的衣裳為玄宗跳胡旋舞,玄宗也是樂得擊鼓伴奏,看得如癡如醉啊。
據(jù)傳著名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楊貴妃依照玄宗李隆基創(chuàng)作的《霓裳羽衣曲》編配出來的。
在這支舞蹈中,楊貴妃就將傳統(tǒng)舞蹈與胡旋舞的回旋動作融合在一起表現(xiàn),那輕柔又曼妙,或急或緩的動作和舞步,如天仙翩翩,簡直是宮廷舞蹈中的一支精品舞。唐玄宗看到愛妃能跳得這么契合自己的曲子,高興地給在旁邊配樂,還把這支舞列為我們舞伎們必修的“培訓教材”。
安祿山也是我的同族人,不過他是早就移民大唐的安國粟特人后代??蓜e看安祿山后來大腹便便,他本是軍官出身,也很擅長跳胡旋舞,所以功底可一直還在,《安祿山事跡》載:祿山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風。連他這個平時走路都吃力的大胖子都能旋轉得虎虎生風,可見玄宗有多愛看胡旋舞了。兩人作為最上流階級的舞王和舞后不是虛言。
胡旋舞為上層階級所推崇后,在民間也大肆風靡開來。實際上胡旋舞在民間的引入時間應該更早。因為早在公元679年李世民在位期間,當時唐朝就在西北邊塞地區(qū)收納了歸降的十萬突厥部眾,其中就有已跟突厥融合的粟特人,即“昭武九姓”部落。胡旋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在西北地區(qū)已早有盛行,諸位如今可以在敦煌壁畫上欣賞到胡旋舞閃轉騰挪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