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xué)小辭典》6.33 朱熹
【本文轉(zhuǎn)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僅供學(xué)習參考】
33、朱熹(1130—1200)
? 南宋哲學(xué)家、教育家,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字元晦、仲晦,號晦庵,南宋徽州婺源[i]人。紹興進士,曾任寶文閣待制、侍講、秘書郎等官。師事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直接繼承了二程的理學(xué)。他僑寓建州[ii],晚年退居講學(xué),他的學(xué)派稱為閩學(xué)。他和二程的理學(xué),稱為程朱學(xué)派。朱熹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在整理文獻方面做出一些貢獻。他的《四書集注》,是明清兩代科舉取士的官方教材。朱熹理學(xué)被韓侂胄視為“偽學(xué)”,在慶元黨禁中,他遭到排斥。直到死后才復(fù)了官爵,受封贈謚,配享孔廟。
? 朱熹是理學(xué)的集大成者,他以儒學(xué)為主,吸收了佛老的唯心主義理論,建立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xué)體系。他認為:“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地萬物三綱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是說“理”是唯一的最高存在。“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盡之后”,“理”是永恒地存在。[iii]他又說:“理則為仁義禮智”,[iv]這是把封建道德客觀化了,朱熹的“理”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精神本體。在理氣關(guān)系問題上,他認為理和氣不能相離,但他斷言“理在先,氣在后”,“有是理,后生是氣”。[v]“理”是“生物之本也”。[vi]朱熹接受了某些自然科學(xué)成果,如采擷了張載關(guān)于天包地外、地在天中的渾天說。朱熹說:“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二氣”,“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爾。天以氣而運乎外,故地傕在中間”。[vii]認為“月體常圓無闕,但常受日光為明”,“星恐自有光”。[viii]朱熹提出:“一分為二,節(jié)節(jié)如此,以至無窮”,[ix]“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x]他肯定事物對立的普遍性,是樸素辯證法思想。然而,他承認對立,是為了論證“君臣父子,定位不易”[xi]的等級制度,這就走向反面。朱熹提出了格物窮理這個有意義的命題??墒?,他卻認為格物“不用外尋,仁義禮智是也”。[xii]所謂窮理,只是讀“圣賢之書”,為人子的“止于孝”,為人臣的“止于敬”而已。[xiii]朱熹理學(xué)的中心思想,是宣揚“明天理,滅人欲”[xiv]的禁欲主義。朱熹是繼孔子之后,在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深遠的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他的理學(xué)在元明清七百年中,奉為地主階級統(tǒng)治人民的理論工具。朱子學(xué)傳入日本,其影響達四百年之久。他的哲學(xué)著作有:《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太極圖說》等。
注:
[i] 今屬江西。
[ii] 今屬福建。
[iii]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讀大紀》。
[iv] 《朱子語類》卷一。
[v] 《朱子語類》卷一。
[vi]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八,《答黃道夫》。
[vii] 《朱子語類》卷一。
[viii] 《朱子語類》卷二。
[ix] 《朱子語類》卷六十七。
[x] 《周易本義》。
[xi]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甲寅行宮便殿奏扎一》。
[xii] 《朱子語類》卷十五。
[xiii] 《朱子語類》卷一百十七。
[xiv] 《朱子語類》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