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的謀略:周朝第一次大規(guī)模叛亂是如何平定的?

上次講到,牧野一戰(zhàn),西周取代了商周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但西周的麻煩事才剛剛開始。?
對于一個剛上臺的天子,多方勢力都在觀望,姬發(fā)走到了一個重要歷史節(jié)點。?
這次,【C叔歷史劇】第二集,我們要講講周王朝是如何平衡各方勢力,以及其幕后的總設計師,周公旦。
《過秦論》作者賈誼曾評價:黃帝之后,孔子之前,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那這位周公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
?—?1?—
周武王姬發(fā)終于站到了朝歌的城樓上,放眼望去,都是他的天下。?
這一年,姬發(fā)已經(jīng)64歲了。?勝利的喜悅只是暫時的。?
史書上記載,周武王得天下后,憂國憂民,自夜不寐。?
為什么睡不著呢??
一方面是跟著自己一路從西砍到東的兄弟,一夜之間都成了功臣,該如何安排??另一方面,商朝舊有勢力又該如何安排??處理不好,就要二世而亡了。?
其實這些問題,歷代君主都會遇到,那他們會怎么做呢??
《舊唐書·魏徵傳》里記載,李世民曾經(jīng)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因此歷史才被稱為“帝王術”。?
但姬發(fā)能借鑒的,只有“商”的制度,而且,根據(jù)結果來看,這還是個失敗經(jīng)驗。?
不過姬發(fā)和他的智囊團,不但解決了這些問題,還創(chuàng)立了一套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制度。?
錢穆先生曾說:
“亦由當時形勢之實際需要逐步逼拶而成,同時亦是周民族對於政治組織富於一種偉大氣魄之表見?!?/blockquote>這是他對周朝分封制的高度評價,同時這也告訴我們一種看待歷史的態(tài)度:不以當時時代和環(huán)境,而單獨評價歷史都是耍流氓。
當然我們不講分封制是個什么制度,而是要挖掘,分封制的規(guī)劃過程,以及其背后蘊含的智慧。
—?2?—?實際上周朝的分封進行過兩次,先講第一次。?話說姬發(fā)打下朝歌,打開地圖一看,呀,我們國家還真大嗨(據(jù)記載,周朝疆域至少是商的一倍)。
姬發(fā)老家在西邊,王都自然還是西邊的鎬京,當時的情況,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交通的限制,天子實際能管理的國土有限,所以才需要把沒法直接管理的地方分封出去。
西邊基本王畿都管的到,主要問題就是東邊,首先按規(guī)定,改朝換代可以,但宗祀不能滅絕。?
所以盡管不情愿,姬發(fā)還是封紂王的后人武庚繼續(xù)在殷這個地方,但他肯定不放心啊,所以又封了自己的四個弟弟在殷周圍四個國家,來監(jiān)視武庚,分別是,管叔、蔡叔、霍叔和康叔。
他們不僅監(jiān)視,還將武庚的子民分散到這幾個國家,用以削弱武庚的力量,歷史上稱為“三監(jiān)”。?
為什么不叫“四監(jiān)”而是“三監(jiān)”,我后面會說。?
接著是各大古老部落,比如三皇五帝的后代,這些人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偉人的后代,這些人有好歸宿可以籠絡不少人心。?比如,把黃帝的后人封到祝國,炎帝后人封到焦國,堯的后人封到薊國,舜的后人封到陳國,大禹的后人封到杞國。雖然規(guī)格給的很高,但實際資源沒多少。?
再接著就是血親,這點是周和商最大的不同,其實商朝的套路也是分封制,但最大的問題在于,太松散。?
打個比方說,一個奶茶品牌,只要交錢就可以加盟,品牌主提供技術支持和宣傳背書,加盟店財務獨立核算,用人都自己招募,自主權很大。?
問題在于,加盟商之間,加盟商和品牌主之間,主要就是利益關系,出了事大家肯定都想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這也是紂王只能孤軍奮戰(zhàn)的原因。?周朝就吸取教訓,一樣是分封,但我的加盟店都是家里親戚管理的。?
《左傳》記載:
“武王客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blockquote>總體來說都是用自己人,這就是周的分封的特點。?
我們復盤一下這個分封高明在那些地方??
1、周天子的分封底層邏輯:歸類,排序、解決。
1)首先把所有要分封的對象進行分類,合并同類型。比如德高望重部落,功臣,商朝遺老遺少等等。2)按照影響力或威脅程度進行排序,找出最本質的問題根源,逐個解決。比如紂王后裔。
3)根據(jù)不同分類的不同利益需求,需求的迫切程度,提供不同解決方案。比如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但地位高的不一定權力大。
2、分封的細節(jié):
1)通過血緣關系建立各國之間更牢靠的紐帶。2)分封的親戚足夠多,據(jù)說分封了1000多個諸侯國,這樣就讓權力分散,無法和中央抗衡。?
3、分封的補丁:
對于商朝的遺老遺少,不放心的監(jiān)控起來,除了三監(jiān)之外,其他商朝原諸侯也和周朝勢力混雜在一起。?所以你看,一切都在細節(jié)中。?看起來還挺完善,但是人性的考驗不久就要上演了,因為周武王在君臨天下的第二年就死了。
?—?3?—?
周武王立的繼承人是周成王,但當時成王年紀還小,不足以應付復雜的局面。?
于是有了史上第一次的托孤,《逸周書·度邑》上記載:?那天周武王躺在床上,自感時日無多,于是把他的四弟周公旦叫到身邊,緩緩地說:“上天讓我做天子的期限已經(jīng)到了,我的孩子還年幼,我占卜過了,國君的位子就由你來坐吧?!?/span>
“王欲旦傳于后。王曰:‘旦!汝維朕達弟……今維天使子,惟二神授朕靈期,予未致……維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龜其何所即?!?/blockquote>說完以后,周公旦無言以對,握著周武王的手,“泣涕共手”。
于是周公旦代天子攝政。
此刻一直站在幕后的周公旦終于走上了歷史舞臺,好戲終于要上演了。?
周公旦是周天子智囊團里最重要的三個人之一,另2個人,一是姜子牙,另一個是姬發(fā)的堂兄弟,召(念shao)公奭(念shi)。
實際上第一次分封,大部分都是周公旦的規(guī)劃。?
周公旦接手以后,忙到什么程度,史書記載,“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
說周公一頭長發(fā),沒時間洗,好不容易抽空洗頭,洗到一半有人來找,他就要握著頭發(fā)講事情,洗一次頭要被打斷三次。所以估計周公頭發(fā)挺濕潤,后來啟發(fā)了周家一位后人,取名叫“周潤發(fā)”。?
吃飯時候也沒得休息,剛吃塊肉還來不及嚼,有人來了,只好把肉吐出來,去接待。?
曹操有一首著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最后兩句就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就是拿周公旦作比喻,雖然自己只是丞相,但已經(jīng)統(tǒng)領天下了。
所以你看曹操都把自己和周公旦聯(lián)系在一起了,那當時的人會怎么想呢?
周公旦家里排行老四,老二是姬發(fā),那還有老三呢??老三就是“三監(jiān)”之一的管叔,此時正在監(jiān)視武庚呢。?
就像尼采說的,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所以你看自古啊,看守惡龍的,基本都得墮落,中外都一樣。?
管叔當然有想法,其實對于周武王的安排他已經(jīng)不爽了,說是親弟弟,結果連個諸侯都不是,人家都是什么公,自己還是個叔。?現(xiàn)在武王駕崩了,自己拿了號碼是一號,結果開門了直接從二號開始叫,換你也得崩潰。?
于是管叔、蔡叔、霍叔、康叔,這些“大叔們”沒事就聚在一起吐槽周公旦。?
被四個大叔圍在中間的武庚很快也察覺到這個問題,就攛掇他們,不管武王給你們多少,事成之后,我雙倍給你們。?
于是武庚聯(lián)合了商的殘余勢力,聯(lián)絡了部分蠻夷部落,加上“大叔們”的力量,西周建立后第一場內亂就這樣發(fā)生了,史稱“三監(jiān)之亂”。
?—?4?—?前面說不是有4個大叔嗎?怎么只是“三監(jiān)之亂”,因為大叔中出了一個“叛徒”,康叔。
康叔的人生出現(xiàn)了大危機,是跟著一起造反?還是站在周公旦這邊??
人生有時候就在于選擇,危機的一半代表“危險”,而另一半則是“機會”。?
管叔和武庚也給康叔許諾豐厚的報酬,康叔十分感動,然后馬上給鎬京發(fā)消息說,這里有情況。?
話說周公旦這邊接到消息,馬上準備應對,于是他就和智囊團商量,主要就是尚父姜子牙和召公奭,三人商量,出征討伐。
可就在周公旦準備出征的時候,朝中大臣們卻提出了反對意見,因為叛軍聲勢浩大,不僅有原來商人勢力,還有淮夷、徐夷、奄國這些蠻夷助陣,萬一打輸了,原本的國土可能都會丟失。?
他們的建議是,既然三監(jiān)反叛的理由是對周公旦攝政的不滿,那讓周公旦還政給成王,然后派出使者求和,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其實你也不好說這伙諸侯拖后腿,因為雖說周公旦攝政,但當時成王并不是個小孩,據(jù)記載至少已經(jīng)成年了,這時候周公旦霸占這個位子,很難不讓人有想法。?
周公旦這時候陷入一個必輸?shù)木车?,他明白,三監(jiān)叛亂不可能因為他的離開而停止,他如果放權,那周家歷代心血將付諸東流。但他如果不放權,就肯定要背一個強行攝政,貪戀權位的罵名。?
但周公旦這次表現(xiàn)的異常強硬,不但力主東征,還寫下了一篇《大誥》,強調東征是鞏固西周政權的唯一選擇,自己定會拼盡全力完成,這基本上算是簽下生死狀了。?
當然,這篇《大誥》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讓原本認為已經(jīng)打敗商朝的將士明白,這次打仗的意義是什么。?就好像周末加班,一種是領導強制要求的,一種是你明白工作的意義而自己去加班的,動力顯然是不一樣的。?
當然,有兩個人始終支持周公旦,那就是召公奭和太公望,他們做了分工,召公奭在鎬京負責安撫西邊的諸侯,太公望作為軍師和周公旦一起東征。?討伐“三監(jiān)之亂”的戰(zhàn)爭開始了。
—?5?—?
我在看這段的時候會有點陰謀論的想,武王當年設置三監(jiān)是不是故意的??
也許他早就覺得這幾個弟弟靠不住,所以都派過去看他們能否抵抗誘惑。?
另一方面,商朝的殘余勢力畢竟都還在,但又找不到理由斬草除根,于是就有了這場“三監(jiān)之亂”。?
如果真是那樣,那周武王的魄力不是一般的大,這完全是一場All in的賭局。?而代替周武王站在賭桌前面的,就是“賭神”周公旦。
這場仗和速戰(zhàn)速決的牧野之戰(zhàn)完全不同,這一打就打了三年。?
這三年,周公旦不但打敗了三監(jiān),打敗了武庚,同時把殘余的商朝勢力連根拔除,甚至連同東夷和南邊的淮夷都打服了。?
于是,又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刻了,也就是第二次分封。?
通過這次東征,大家發(fā)現(xiàn),東邊距離太遠,如果不能就近控制,未來勢必還會出亂子。?于是決定,西邊鎬京是周起源之地,由周成王坐鎮(zhèn),而在東邊建立另一個中心,洛邑,作為鞏固東方勢力的中心,管理商朝遺民,由周公旦坐鎮(zhèn)。
周朝這次終于真正將勢力擴展到了東方。?
在西周青銅銘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宅茲中國……”?
這也是最早出現(xiàn)“中國”的記載,同時周公旦在此鑄造九鼎,這也就是定鼎中原的意思。?在第二次分封中,主要有這幾個重要的國家,分別是:衛(wèi)、宋、魯、晉、齊、燕等國。
在以后的春秋時代,他們也將扮演重要角色。
話說三監(jiān)是如何處理的呢?管叔和武庚直接被殺,蔡叔和霍叔被流放。?
在“三監(jiān)之亂”中,康叔立下大功,不但第一時間通風報信,同時也在平亂中出力不少。?
因此,周公旦將原來管叔和武庚的地盤封給了康叔,這就有了“衛(wèi)國”,都朝歌(今河南衛(wèi)輝北)。?
衛(wèi)國管理的是殷的七個大族,有點詭異的是康叔并不是諸侯,其實還是“監(jiān)”,所以別的諸侯后代叫“某某公”或“某某侯”,衛(wèi)國還是“衛(wèi)伯”,到后來賄賂周夷王才成為諸侯。?
所以有時候做無間道代價也挺大。?
不過后來蔡叔和霍叔的后代還是非常優(yōu)待的,他們也分別分封到“蔡國”和“霍國”。?
再繼續(xù),因為不能斷商的宗祀,于是又把之前紂王時期就投奔周朝的微子啟找來,讓他來管理武庚的遺老遺少,這就有了“宋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在“三監(jiān)之亂”中,有一個叫“奄國”的蠻夷尤其活躍,為了鎮(zhèn)壓他們,周公旦將自己的兒子伯禽分封到了奄,于是有了“魯國”,都奄(今山東曲阜)。?
又讓成王弟叔虞去管理夏朝遺民,于是將他分封到了山西南部,于是有了“晉國”。?接著是兩位功臣,召公奭和太公望。?
由于東邊還有商朝遺民錄子和存在,于是周公旦派遣召公奭去征討,并將錄子和的土地封給了召公奭,這也就有了“燕國”,都薊(今北京)。?
太公望的任務就更重了,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當時還有一個強敵“萊夷”還未收復,于是周公旦就把這塊地方分封給了姜子牙,于是有了“齊國”。?
人家都是直接封地,輪到姜子牙了,居然還要打下來才給,這功臣也太難了,于是周公旦還給了太公望一個特權,齊國可以征討有罪的國家。
當然,這后面又引發(fā)了很多問題,這是后話。?到這里,第二次分封完成,天下大勢已定。
—?6?—?
其實周公旦所謂的分封制度,除了封土建國,還有一系列措施。?比如,軍事上,根據(jù)不同國家的規(guī)格,可以擁有的軍隊數(shù)量不等。
規(guī)定天子有六軍,諸侯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天子的六軍包括西邊鎬京的“成六師”和東邊洛邑的“殷八師”。這是軍力的保證。
陜西歷史博物館里收藏的西周盠(li)方彝(yi),上面的青銅銘文記錄了關于西周軍制。?
又比如,禮法上,建立了宗法制度,所謂宗法制度雖然不是一種刑法,但也是一種道德約束,其作用是為了讓宗族安全地傳承下去。?《禮記·大傳》記載:
“人道親親,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這就是周禮最核心的思想,“親親和尊尊”,親親是讓兄弟手足之間長幼有序,尊尊是在社會等級上尊卑有序。?
后來在儒家思想里,就是“三綱”,所謂“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
在完成這一系列安排以后,周公旦在攝政七年后,還政給周成王。?
在成王親政后,有一年,國家發(fā)生災荒,秋天顆粒無收,那時候遇到災荒就要占卜吉兇來安撫人心。?于是成王找來了金盒,那里面有歷代占卜的記錄,打開一看發(fā)現(xiàn)有周公旦的一次占卜。?
原來這是周武王病重的時候,周公旦向三位先王禱告,愿意用自己的身體來代替武王,以求武王健康。?成王這才明白周公旦的一片苦心。?
這也就是成語“周公代?!?/span>的由來,也是中國著名的孝悌故事。?
周公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他有一個頭號粉絲,經(jīng)常在晚上夢到周公,仿佛兩個老友見面,這位粉絲也會向周公吐槽,你死以后,這個世界可真亂套了啊。
直到有一天,這位粉絲也已經(jīng)老去,他對弟子說,我已經(jīng)老了吧,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我想,也許在他離世的那天,會看到周公正在不遠處等著他,笑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