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特斯拉領先時代幾百年的科技-標量波&自由能源&球形閃電
1、特斯拉波/標量波(超越光速)
特斯拉是著名的反相對論科學家之一,根據(jù)愛因斯坦的理論,在真空中能達到的最大速度是光速,大約30萬公里/秒。而特斯拉卻說電磁波的速度是無限的,他的實驗和計算都做出來了,特斯拉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1887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橫波)存在,即我們今天熟知的電磁波。?

1890年,特斯拉在改進赫茲的實驗時,發(fā)現(xiàn)了標量波(是電磁縱波,也被稱作特斯拉波)。廣泛使用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只能解釋電磁橫波,沒有縱波解,因此無法解釋特斯拉波。所以特斯拉沒有使用麥克斯韋方程組,并不是貶低者們所說的——如果特斯拉懂麥克斯韋方程組能使他少走許多彎路。
盡管這種波迄今為止仍然沒有被注意,但是它具有一些特殊屬性,德國Meyl教授對特斯拉波進行了解讀,并例舉了許多實驗,特斯拉波有以下結論:
1、 無線能量傳輸
2、 接收器對發(fā)射器的反射過程
3、 獲得能效比約為3的自由能量
4、 標量波的波速約為光速的1.5倍
5、 法拉第籠對標量波無法屏蔽
電磁橫波(赫茲波)觸碰到物質以后,一部分被物質吸收,余下的被物質反射,因此它和輻射光一樣,是輻射波。因為它是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衰減 (1/r2) 的,所以它不能夠透過物體和人體或遠距離地對物體和人體產(chǎn)生影響。
但是,電磁縱波(特斯拉波),是“潛在/壓力”的波,并且是不具有正、負電荷的中性波,所以能穿透物體,并且因為它不會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而衰減 (1/r2),所以它甚至能貫通地球,從地球的這一面穿透到那一面,一切的屏蔽都對它不起作用。
電磁波(橫波)是可以輕易屏蔽的,而電磁縱波卻無法屏蔽。除此之外無法屏蔽的是重力。電磁波(縱波)開始具備有了重力的屬性。所以美國火箭工程學家T. E. Bearden(陸軍中校,已退役) 也將特斯拉波命名為標量電氣重力波,標量波的產(chǎn)生源自原子放射出來的縱波,原子間、質子、中子進行激烈的旋轉運動,卻不產(chǎn)生能量和熱,能量不可能消失了,這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推導過程略),Bearden的結論是重力波和標量波是對結發(fā)生的,以此宇宙得以平衡。
1915年11月,數(shù)學家希爾伯特給愛因斯坦寫的信中寫道:”麥克斯韋方程組可以看作引力場方程的延伸,引力與電磁力其實是一種力“
電磁力的確不是重力,它們之間的關系或許就像電與磁的關系一樣,是一體兩面。物理學家們相信,萬有引力、電磁力(麥克斯韋完成統(tǒng)一)、強核力、弱核力這四種作用力應有相同的物理起源。這是物理學家們辛苦尋找的大一統(tǒng)理論。這些力或許就是以太的不同形式。
德國Meyl教授對特斯拉波的發(fā)現(xiàn),未被廣泛接受并在教科書中不再提及的原因做了分析:
(1)沒有任何一所中學曾重新建造過“放大發(fā)射器”。這項技術成本實在太高,太昂貴。因此,這些結果沒有被再現(xiàn),而再現(xiàn)是確認特斯拉輻射的必要條件。我通過使用現(xiàn)代電子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用函數(shù)發(fā)生器替代了火花間隙發(fā)生器,并將高電壓操作改為了2至4伏的低電壓。我將這個實驗銷售為一個演示套裝,以便盡可能多地復制。這個實驗套裝放在一個盒子里,過去的4個星期已經(jīng)售出了50套。一些大學已經(jīng)能夠確認效果。測量的有效度介于500%到1000%之間。 (2)這項重要發(fā)現(xiàn)可能被遺忘的另一個原因是缺乏合適的場描述。麥克斯韋方程組在任何情況下只描述橫波,其中場指示器垂直于傳播方向振蕩。?
為何后人簡化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對縱波不適用?美國核工程專家Zohuri在他2018年出版的《標量波驅動能源應用》一書中做了分析:
當卓越的麥克斯韋首次統(tǒng)一電磁理論時,電磁SW/LW(標量波/縱波)和電磁TW(橫波)都尚未經(jīng)過實驗證明,但他假設并計算了兩者的存在。?1887年赫茲實驗性地證明了電磁橫波的存在后,理論家們(例如赫維賽德、吉布斯等人)開始修改麥克斯韋最初的方程,他們從原方程中刪除了標量波/縱波成分,因為他們認為數(shù)學框架和理論應該與實驗相一致。而此時麥克斯韋已經(jīng)去世,無法提出異議。顯然,這些簡化的方程有效,有助于推動交流/直流電氣時代的發(fā)展。 但此后,經(jīng)過簡化的麥克斯韋場方程中只可導出眾所周知的橫波解,而計算縱波的結果為零。這是場論的一個缺陷,因為標量波存在于所有粒子波中(例如,等離子體波,光子波或中微子輻射)。從法拉第的發(fā)現(xiàn)開始,不是根據(jù)麥克斯韋的感應定律的公式,而是推導出了擴展的場論。它超越了麥克斯韋理論,描述了勢渦旋(即,噪聲渦旋)及其作為SW的傳播,但包含麥克斯韋理論作為一種特殊情況。通過這種擴展,不會違背教科書物理學的原理。 1889年,N.Tesla改進赫茲的實驗,當他發(fā)現(xiàn)了關于難以捉摸的電磁橫波的實驗證據(jù)時,這似乎表明,與橫波相對的是標量波/縱波,后者可以作為純電波或純磁波傳播。特斯拉還相信這些波攜帶一種迄今未知的多余能量形式,他稱之為“輻射”。據(jù)說這個令人感興趣且出乎意料的結果很快被開爾文勛爵等人驗證了。 然而,N.Tesla、赫茲等人并沒有將他們的實驗結果合并成對麥克斯韋原始方程的統(tǒng)一證明,而是決定為了誰更正確而爭吵不休,因為他們都得出了正確的結果。盡管如此,因為連“理性”的科學家都可能出錯,并且容易陷入虛榮和自我膨脹的情緒中,雙方都固執(zhí)地堅稱自己是正確的,而另一方是錯誤的。這個問題據(jù)稱在20世紀初解決了:(1)機械以太的概念(即,被動/粘性以太)據(jù)稱被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所證偽,并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流形所取代(2)探測標量波/縱波的存在證明比最初預想的要困難得多;這主要是由于波的微妙密度、波動頻率的波動和正交方向流動。因此,麥克斯韋方程的截斷被維持下來。盡管如此,在自由空間中,標量波和縱波是非常真實存在的。?除了特斯拉之外,電氣工程師進行的實證工作(例如,Eric Dollard, Konstantin Meyl, Thomas Imlauer, Jean-Louis Naudin等)已經(jīng)明確地在實驗中證明了標量波/縱波的存在。這些波似乎能夠超越光速,穿透電磁屏蔽(即法拉第籠),并產(chǎn)生超額輸出能量效應。它們似乎在一個尚未被承認的反空間維度中傳播(即,超空間、前空間、虛空、以太、隱含秩序等)。?
電磁學博士Zoran Majkic在他2019年的一篇論文中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標量波最早是由蘇格蘭數(shù)學天才麥克斯韋發(fā)現(xiàn)的。他將電和磁聯(lián)系在一起,為現(xiàn)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但不幸的是,非常微妙的標量波(他在研究中包括了這些波)被三位物理學家故意從他的工作中刪除,包括海因里希·赫茲,赫茲在大學里作為物理學學科教授時,他們制定了教授的法則。他們將麥克斯韋的標量波或標量勢視為“神秘”,因為它們在物理上不可見,只存在于“以太”中,因此被認為對進一步研究沒有太大作用。這些神秘的標量波(當被捕獲和聚焦成束時甚至比微波還要強大)可能已經(jīng)被遺忘,直到尼古拉·特斯拉偶然重新發(fā)現(xiàn)了它們...... 到1904年,特斯拉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從一個發(fā)射器中提取標量能量并無法被探測地傳輸?shù)搅硪粋€發(fā)射器的方法,繞過了時間和空間。他可以通過超空間將它從一個地方直接傳送到另一個地方,而無需使用電線,它就被吸走到了時空/真空中,并傳輸?shù)揭粋€可以瞄準到另一個發(fā)射器的束中。不幸的是,他沒有得到用于替代電力的財政支持,因為電力使用電線,因此賺錢,直到今天,這仍然是為什么標量能量在主流物理學中仍然沒有被承認的原因。"?
另:K.Meyl、T.E. Bearden、樊京教授等也認為,在麥克斯韋原初的20個方程和20個未知數(shù)中可能存在縱波解。現(xiàn)代所使用的4個麥克斯韋方程組,是經(jīng)赫維賽德和吉布斯簡化的,在任何情況下只描述橫波。
通常情況下,人們認為標量波由縱向場組成。在普通的麥克斯韋電動力學中,這樣的場是不存在的,電磁輻射一般被認為總是橫向的。然而,在現(xiàn)代統(tǒng)一物理學的方法中(例如,Einstein-Cartan-Evans理論?),已經(jīng)表明電磁場的極化方向存在于四維空間的所有方向中。因此,在傳輸方向上,普通的電磁波具有一個縱向磁場分量,即?Evans的B(3)場。?
2011年3月24日的IEEE學術會議上,研究人員SteveJackson演示和說明了標量波發(fā)射機和接收機,在6.1m外驅動了一個與接收機相聯(lián)的小電扇,重現(xiàn)了Tesla的技術。
標量波的現(xiàn)代應用與研究:
特斯拉發(fā)現(xiàn)標量波后,繼而想到它可以用于無線輸電,標量波技術在現(xiàn)代無線輸電研究中有個新的名字——”非輻射性磁諧振耦合“,本質是電磁波的近場問題,其波動形式是縱波,能量傳輸是一個量子隧穿過程,速度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這不清楚,但絕對是遠超光速的。關于電磁縱波的速度問題,在1934年4月的《紐約時報》記載了特斯拉的看法:“許多科學思想家構想了一個氣態(tài)以太的理論,但是這一理論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絕,因為在這樣的介質中,縱波將以無限的速度傳播。開爾文勛爵構想了所謂的可收縮以太,其具有會導致縱波有限速度的特性。”?
各項研究表明,標量波很可能就是現(xiàn)代研究中的電磁波近場問題,而Tesla又常在近場工作。在發(fā)射機的天線附近(波長的一部分)只存在標量波(電勢渦旋)。它們會在遠場和進一步分解成電磁波。近場不受麥克斯韋方程的描述,因此科學家們還沒有確鑿的理論或方程來描述發(fā)生的現(xiàn)象,他們只能基于一些假設或猜測來解釋近場中的觀測結果。
1999年W.Walker用理論計算證明在近場電磁波可能以比光速大許多倍的速度傳播,但在r=λ時時降為光速。2009年N.Budko以理論和實驗證明,矢量電磁場的近場、中場電力學比簡單的理解(由內(nèi)向外傳播)要復雜得多,在近區(qū)甚至可能出現(xiàn)波的反時間行進,即發(fā)現(xiàn)了近場區(qū)存在負波速現(xiàn)象。2012年樊京報道了采用磁偶極子(環(huán)天線)時的實驗結果,認為發(fā)現(xiàn)了電磁感應超光速現(xiàn)象。2013年黃志洵把天線近區(qū)場與消失場作比較研究,結果認為天線近區(qū)場具有類消失場特性,認為這是認識近區(qū)場超光速現(xiàn)象的理論基礎。?
2、自由能源/免費能源、零點能/真空能(Free Energy、ZPE)
隨著時代的進步,特斯拉關于零點能的預言已被量子力學所證實,我們認為的空無一物的真空其實并不空,依然存在虛粒子和能量,因此也被稱為“真空能”,量子力學將其解釋為量子漲落。如果人類有一天制造出了永動機,那么極大可能是零點能的秘密被人類破解了。一般認為因為能量守恒,所以不可能有永動機。但是能量守恒定律對零點能不適用,零點能遵循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可以閱讀文章:浩瀚的宇宙來自“真空漲落”嗎?----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真空”是真的“空”嗎?——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semi.ac.cn)
2-1特斯拉零點能想法的提出
在特斯拉發(fā)現(xiàn)了標量波秘密之后的一年。
1891年5月20日:“我們正在以無法想象的速度在無盡的空間中旋轉,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旋轉,一切都在運動,到處都有能量。一定有一種更直接地利用這種能量的方法。然后,憑借從媒介中獲得的光,憑借從中獲取的動力,憑借從永遠不會枯竭的儲存中獲得的各種形式的能量,人類將以巨大的步伐前進?!?/span>?
1892年2月3日/4日:“幾個世紀以后,我們的機器將由可以在宇宙的任何地方獲得的動力驅動。這個想法并不新奇。很久以前,人們就憑直覺或理性得到過這個想法······整個空間中都充滿了能量。這種能量是靜態(tài)的還是動態(tài)的?如果是靜態(tài)的,我們的希望是徒勞的;如果是動態(tài)的,這一點我們是知道的,毫無疑問,那么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人們將成功地將他們的機械與自然的齒輪緊密結合?!?/span>?
1931年特斯拉75歲壽辰,收到8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祝詞,在記者采訪時特斯拉透露他正在研究制造一種新的能源:”一種新能源,意思就是說,我找到了一種能量的來源,據(jù)我所知那是其他科學家以前沒有想到過的。這種想法和主張笫一次在我頭腦中萌發(fā)時,使我感到分外震驚?!?/span>
他說有了這種新的能源,宇宙中許多叫人迷惑不解的現(xiàn)象,就可以逐漸弄清了。他還提出過一種高深莫測的說法,使研究特斯拉的專家們至今仍迷惑不解。據(jù)他說,將來會證明這種能源具有極大的工業(yè)價值。
在記者進一步追問時,他只是說,這種能量是由一種全新的和出乎意料之外的來源產(chǎn)生的。這種來源不論白天黑夜、不論春復秋冬都可以經(jīng)久不斷地使用。制造和變換這種能量的儀器裝置,就機械和電氣方面來說,都簡單到家。特斯拉說,開始時成本費用可能很高,但是這個問題好解決,因為這種裝置是永久性的,是壞不了的。“我這么說吧,”他強調(diào)說,“這和釋放所謂原子能毫不相干。如果按照我們一般的概念,根本就沒有這種能量。
大家追問他說出這種新的能源,他婉言謝絕了,但他答應,“過幾個月或者幾年。”他一定就這個問題進行介紹。
2-2特斯拉零點能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
這很奇怪,在我們能了解到的,特斯拉發(fā)現(xiàn)零點能現(xiàn)象之前,就已經(jīng)提出了零點能的猜想。時間相差了9年?;蛟S是1995年他實驗室遭遇的毀滅性火災,推遲了他沒來得及發(fā)表的重大發(fā)現(xiàn)。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實驗,100年前,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他在用標量波進行無線輸電實驗時發(fā)現(xiàn),接收器接收到的能量遠遠超過了發(fā)射器消耗的能量,這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后來他開始明白,他激發(fā)了真空中沉睡的能量,他申請了一項關于無線能量傳輸?shù)膶@?900)?,稱之為放大發(fā)射機。
2-3特斯拉使用了零點能設備驅使電動汽車,事件可信度極高。
1931年初春季節(jié),特斯拉把電動汽車的設計理念和可行性分析講給喬治·威斯汀豪斯聽,并希望他能夠找到一個合適汽車生產(chǎn)廠商一起把燃油汽車改裝成電動汽車。威斯汀豪斯愿意支持特斯拉,他承諾聯(lián)系汽車生產(chǎn)商來做一次實驗。在皮爾斯·阿羅和喬治·威斯汀豪斯的資助下,電動汽車選中在紐約州布法羅的一個工廠場地進行實地測試。工人們按照特斯拉的要求,把內(nèi)燃機拆卸下來,將八十匹馬力的電動機安裝到齒輪和變速箱上。交流電機長一米,直徑約一米,電源線留在空中,車輛沒有外部電源。
在約定的時間,特斯拉從紐約市抵達布法羅的場地,他檢查了皮爾斯箭汽車。然后,他去了一家當?shù)氐臒o線電商店買了一把電線管、電線和電阻器,組裝成了一個盒子。特斯拉說,這是他發(fā)明的“太空能量接收器”。然后,特斯拉將箱子放在前排座椅上,并將電纜連接到發(fā)動機上。特斯拉走進駕駛座位,啟動電機并宣稱:“現(xiàn)在我們有了能量?!避囎娱_始向前移動。
全新的皮爾斯箭轎車在交流電動機的驅動下,車輛以每小時九十千米的速度行駛,比當時的任何內(nèi)燃機都要快。皮爾斯箭轎車在實驗場地沒有熄火的情況下運行了一周,沒有任何的電能和汽油。布法羅的幾家報紙報道了這次測試。
很多汽車行業(yè)的資深專家提出了質疑,當被問及能源來自何處時,特斯拉回答說:“來自我們周圍的以太?!?/span>
但是,沒有企業(yè)家能夠看懂特斯拉電動汽車的未來潛力,也沒有投資人對他的發(fā)明愿意投資,因為人們不會對空氣付費。電力汽車是特斯拉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那是一臺融入了特斯拉從宇宙中提取能源的革命性電動發(fā)動機。特斯拉沒有為他的電動汽車申請發(fā)明專利。特斯拉帶走了他的發(fā)動機,從此再也沒有人了解他的空氣能電動汽車的原理和制造工藝。?

真實度考證可以參閱以下鏈接:
著名考據(jù)文獻:尼古拉特斯拉的電動汽車 - 是民間傳說還是歷史事實?鏈接:teslauniverse.com/nikola-tesla/articles/nikola-teslas-electric-car-folklore-or-historical-fact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尼古拉·特斯關于自由能源的一封信,在信中,特斯拉聲稱他已經(jīng)開發(fā)出了這樣一個發(fā)電機,并揭示了基本的物理定律。鏈接:https://imadeneodimio.com.br/wp-content/uploads/2017/05/O-NichelsonTesla-Letter.pdf
特斯拉的無燃料發(fā)電機和無線電能傳輸-Oliver 鏈接:Nichelson.https://sites.google.com/site/teslanichelson/home
2-4真空中存在以太(太易/太乙/太一/道)
特斯拉曾說“很久以前,人們就憑直覺或理性得到過這個想法。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在古代和現(xiàn)代的歷史中得到過表達。”是的,古老的東方民族也發(fā)現(xiàn)了它。諸多證據(jù)表明,以太源于東方民族的太一(太易、太乙、道)詳見:中國“太一”與西方“以太”的類似關系。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二十五章描述了道是何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老子的意思是:有一混沌之物,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無聲無形,寂靜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強把它叫做“道”,再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
《列子·天瑞》提到,宇宙萬物起源于太易(類似以太)。
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埒(liè),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
先天四太屬無極,描述了無極到有極的過程:
太易:以太,即氣(能量、場、波)的本源 ;
太初:氣之始,能量、場、波開始出現(xiàn)。
太始:形之始,有形無質的基本粒子開始出現(xiàn)。
太素:質之始,有形有質的基本粒子開始出現(xiàn)。
渾淪:氣形質具而未相離,開始組合形成各種原子。
道家的宇宙觀是:太易→氣→形→質→氣形質具而未相離→萬物生
用現(xiàn)代物理語言翻譯是:以太→能量、場、波→有形無質的基本粒子→有形有質的基本粒子→氣形質具而組合成各種原子→萬物生
希格斯機制的發(fā)現(xiàn)說明物質起源于能量,這是與道家、特斯拉相同的見解。氣的自相互作用→形,氣與形的相互作用→質,氣形質相互作用→原子誕生。世界產(chǎn)生的順序是如此。特斯拉在1899年的采訪時也說到,能量是比物質更古老的存在,是父與子的關系。
光形成于太初到太始過渡階段,是動態(tài)的,所以光可以表現(xiàn)為波,也可以表現(xiàn)為粒子。
波與粒子本身是同源的,現(xiàn)代物理將它們命名為費米子和玻色子。
波長較長(低能量)的表現(xiàn)為波,如微波;波長較短(能量高)的表現(xiàn)為粒子,如伽馬射線。
1997年,零點能才被物理學家們首次證實。真空里有什么?真空里有量子漲落,導致原子的自發(fā)輻射、蘭姆位移還有卡西米爾效應等一系列可觀測的物理效應。而特斯拉1890年代發(fā)現(xiàn)標量波后,開始提出真空能的概念,1930年代已經(jīng)開始利用真空。
1934年,尼古拉·特斯拉提出一種名為Teleforce的防御武器,它通過靜電斥力將顆粒或塊狀物質加速到真空室內(nèi)的高速,然后將它們從瞄準的噴嘴中發(fā)射到預定目標。特斯拉聲稱是在研究范德格拉夫發(fā)電機后構思出來的。特斯拉將這種武器描述為能夠用于對付地面步兵或用于防空目的。 1937年,特斯拉提及“死亡射線”不同之處在于一個獨特的真空室,一端向大氣層開放。特斯拉設計了一種獨特的真空密封,通過在他的槍尖引導高速氣流來保持“高真空”。必要的泵送動作將通過大型特斯拉渦輪機完成。?
許多證據(jù)表明,特斯拉在進入二戰(zhàn)時期開始被美國高層重視。菲茲杰拉德受羅斯福總統(tǒng)的私人任命來照顧晚年的特斯拉,菲茲杰拉德學習過電氣工程,從1935年開始就為自己的反坦克槍與特斯拉進行了通信。1945年10月FBI收到了菲茲杰拉德的請求,菲茲杰拉德只是一個軍隊中的二等兵,卻在領導一個絕密項目,該項目要完善特斯拉的“死光”,軍方視之為“被另一個國家原子彈進攻的唯一可能防御”。菲茲杰拉德想調(diào)取曼哈頓倉儲公司的文檔或者海軍部門的微縮膠卷,但被FBI拒絕了。根據(jù)FOIA文檔的一封信,海軍和戰(zhàn)略服務辦公室的科學家可能花了一個月翻看了這些膠卷。
冷戰(zhàn)期間,美國和蘇聯(lián)在不同時間都研究過特斯拉的粒子束武器,他們相信能使來襲的核彈失靈,美國退休空軍情報主管喬治將軍宣稱,蘇聯(lián)正在試驗場建造大規(guī)模的帶電粒子束,對可能的“死光武器”的恐懼為美國天基光束武器研究顯著提供了政治動力。1980年代,美國國防部向SDI添加了中性粒子束武器,SDI系統(tǒng)意在創(chuàng)建一個摧毀敵人來襲導彈的“天幕”,與特斯拉的“中國長城”說法非常相似。?
3、制造球形閃電
FBI特斯拉解密文件part1第106-107頁(該報告及其附件被一同通知給CIA)
這里只做總結,文件鏈接及詳細翻譯,詳見我的知乎:https://zhuanlan.zhihu.com/p/644277738
該解密文件透露了:
1、特斯拉在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的日記中有20頁直接涉及球狀閃電,還有20頁左右與設備構建相關。
2、美國某個機構正在進行名為“Tesla”的項目,該報告的撰寫者參與“Tesla”項目4年,該項目的重點是像特斯拉一樣產(chǎn)生球狀閃電,并將其作為聚變反應堆的等離子體約束技術進行研究。
3、報告撰寫者后來開始相信特斯拉晚期的軍事應用聲明。
4、如果向球狀閃電注入鋰,或許可以制造出廉價的聚變彈頭。
5、報告撰寫者最后提到了對特斯拉無線輸電(自由能源)技術的看法,他認為特斯拉利用大氣進行無線輸電的理論是錯誤的。(筆者注:美國實證派科學后來開始重新審視該理論,開始遠距離無線輸電的項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