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的你,被焦慮裹挾了嗎?
作為父母的你,
被焦慮裹挾了嗎?
為人父母,你的感受是什么?輕松愜意、慌恐不安,還是五味雜陳、一言難盡!
隨著孩子的年齡不同,可能父母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在充滿競爭壓力的社會背景下,貌似現在的父母開始為孩子焦慮的年齡越來越小了,很怕孩子落后于人。
大部分孩子在上小學前,至少是上幼兒園之前是快樂的。
隨著孩子入小學,甚至上幼兒園開始進入群體生活,父母不自覺地將孩子加入“軍備競賽”中,開始和其他孩子比較,漸漸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和立場。
我們常說“勿忘初心”,父母可曾記得在孕育孩子和孩子即將出生時的心愿: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快樂就好!
為什么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我們的心愿發(fā)生了偏移!健康、平安、快樂的占比逐漸減小,期待孩子更“優(yōu)秀”的比例增大了。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似乎清醒的父母不多見,大部分似乎不自覺地被卷入了“競爭”的洪流中,除了參與競爭很難看到其它的路,也似乎無力抽身。
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的孩子“隨大流”是對的,孩子也應該能隨上大流。
如果父母看不到自己是被裹挾著往前走,只盯著一個“優(yōu)秀”的目標,就會很容易忽略了孩子的情緒,而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動力。
有的父母忽略了自己的生活,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為孩子變得“優(yōu)秀”殫精竭慮。
我們常聽到父母們抱怨:為孩子付出了金錢和精力,甚至休閑娛樂時間,但孩子卻越來越沒有動力。也常聽父母們詢問: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內驅力?
殊不知,內驅力不是培養(yǎng)的,孩子的內驅力是天生就有的,成年人只要不去破壞就是幫孩子大忙了。
每個孩子都像一顆種子,他們有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有不同的花期,我們無法讓孩子們都同時開花結果,而拔苗助長是危險的。
父母要耐心觀察這顆種子的生長,接納他長成他本來的樣子,在他需要時,給他提供需要的養(yǎng)料和資源就好。
我們可以回看自己,為何會如此焦慮孩子是否優(yōu)秀?父母能否看到自己內心的恐懼和匱乏。
對孩子的不信任很可能來自我們自身的恐懼和沒有被滿足。如果不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最受迫害的就是孩子。
紀伯倫在他的散文詩《孩子》中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父母要相信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定有他自己的使命,我們只需去支持和滋養(yǎng)他。懷著愛,帶著好奇心來欣賞孩子與眾不同的綻放。
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很多新事物超出了父母的認知,父母能做的其實很有限。?
也要意識到,父母的局限無法掌控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要相信孩子自己的生命力,相信孩子向上向善的本能。
為了孩子和父母都能感受生命的美好,父母們把關注的目光回到自身,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吧。從此,關愛自己,“看見”孩子。
作者:齊秀麗 心理咨詢師
想學習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可以掃碼下方海報二維碼參加我們的《幸福親子關系重塑》28天訓練營。
《幸福親子關系重塑》
??點擊下方二維碼,掃碼報名訓練營??
掃碼加助理,領取更多免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