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戰(zhàn)爭史--波蘭戰(zhàn)役

1939年4月3日
希特勒下達秘密命令,批準“白色方案”的實行,要求三軍做好9月1日后任何時間進攻波蘭的準備。

1939年4月初
由于波蘭是英法的盟友,希特勒要求秘密警察頭子希萊姆為入侵波蘭找一個借口。希萊姆將此事交給了得意門生海德里希。 ???
1939年5月22日
德意志第三帝國與意大利王國兩個法西斯國家簽訂軍事同盟條約,形成“鋼鐵同盟”。
1939年6月15日
德國陸軍司令馮·布勞希奇按照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進攻波蘭的計劃。
1939年6月22日
凱特爾將軍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白色方案”初步時間表,希特勒將進攻波蘭的日期確定為九月一日。
1939年6月23日
戈林主持召開了國防會議,要求國家全部資源都要為前線服務(wù)。
1939年8月初
希特勒要求德國最高統(tǒng)帥部諜報局長卡納里斯發(fā)給希萊姆和海德里希150套波蘭軍服和若干波軍輕型武器,用來偽裝波蘭進攻德國。
1939年8月23日
德意志第三帝國與蘇維埃聯(lián)盟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8月31日
中午時分,希特勒發(fā)布了“白色方案”第一號作戰(zhàn)指令。
下午16時,海德里希親自布置了數(shù)支由德國死囚假扮的“波蘭分遣隊”襲擊了德國格萊維茨電臺和一些其他地方的“希萊姆計劃”。
傍晚時候,150萬德軍已經(jīng)開始進入波蘭邊境的前沿陣地,只等次日拂曉出擊。
當(dāng)晚20時,為數(shù)不多的數(shù)股“波蘭士兵”襲擊占領(lǐng)了波德邊境的一些地點。
晚上21時,希特勒在廣播撒謊其提出的“和平建議”北波蘭方面“粗暴拒絕”。

1939年9月1日
德國以波蘭軍隊入侵為由向波蘭宣戰(zhàn),撕毀《波德互不侵犯條約》執(zhí)行,“白色方案”。
4時40分,德軍以其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和4個摩托化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6個集團軍約80萬人組成的防線。德國裝甲部隊與空軍構(gòu)成的快速縱深挺進力量,將數(shù)量龐大但裝備陳舊的波軍迅速撕裂、合圍。
在第一號作戰(zhàn)指令規(guī)定的拂曉4時45分,德軍轟炸機群呼嘯著向波蘭境內(nèi)飛去,目標是波蘭的部隊、軍火庫、機場、鐵路、公路和橋梁。
約1小時后,德軍地面部隊從北、西、西南三面發(fā)起了全線進攻。
同一時刻,停泊在但澤港外偽裝友好訪問的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戰(zhàn)列艦也突然向波軍基地開炮。德軍航空兵配合地面裝甲部隊對波蘭進行了閃電突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開始。
英國國王宣布動員三軍,法國簽署總動員令,但希特勒認為其不過是虛張聲勢。
上午10時,希特勒在國會上興奮地宣布“帝國軍隊已攻入波蘭,德國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并謊稱“波蘭沒有任何誠意想與德國談判”,對此“我們已于清晨5時45分開始還擊”
傍晚時分,德軍迅速突破波軍防線,以每天50-60公里的速度向波蘭腹地突進。
當(dāng)晚,古德里安率領(lǐng)德軍第十九裝甲軍渡過布拉希河。
英國于戰(zhàn)爭開始后16個小時表示如果德國不給予英國滿意的保證,停止侵略并撤出軍隊,英國將履行對波蘭的義務(wù)。
1939年9月2日
英國政府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國停止在波蘭的軍事行動并撤出軍隊。
出于自保的目的,中立國荷蘭進行戰(zhàn)爭總動員。
1939年9月3日
德軍第十九裝甲軍推進至維斯瓦河一線,完成了對波蘭走廊地區(qū)波軍“波莫瑞”集團軍的合圍。
德軍北集團軍群第四集團軍已切斷波蘭走廊,到達維斯瓦河下游地區(qū)。第三集團軍向南逼近,抵達納雷夫河,直指華沙。南集團軍群第十集團軍所屬裝甲部隊已強渡瓦爾塔河。德軍第十四集團軍則從兩個方向?qū)Σㄌm重鎮(zhèn)克拉科夫?qū)嵭秀Q形攻勢。
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遞交最后通牒,要求德國于11時之前提供停戰(zhàn)的保證。
正午12時,法國向德國發(fā)布最后通牒,要求德國于17時之前停止戰(zhàn)爭。
德國對此均置之不理。
下午11時,英國對德國宣戰(zhàn),澳大利亞,新西蘭也相繼對德宣戰(zhàn)。
下午17時,法國對德國宣戰(zhàn)。
1939年9月4日
德軍第十集團軍先頭部隊強渡皮利察河。
尼泊爾,湯加,紐芬蘭三國相繼對德國宣戰(zhàn)。

1939年9月5日
德軍已強渡納雷夫河,占領(lǐng)波蘭走廊,抵近羅茲。占領(lǐng)發(fā)達的西里西亞工業(yè)區(qū),完全包圍了波蘭重鎮(zhèn)克拉科夫。
希特勒來到第十九裝甲軍視察,古德里安對于坦克集群的結(jié)論,給希特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9年9月6日
波軍總司令斯密格萊.利茲元帥下令所有部隊撤至維斯瓦河以東,組成維斯瓦河—桑河防線
波蘭政府被迫倉皇遷往盧布林,波軍總參謀部遷至布列斯特。
德軍第十集團軍繼續(xù)高速前進,左翼已遠超托馬舒夫,右翼則進至凱爾采。
南非對德國宣戰(zhàn)。
1939年9月7日
德軍龍德施泰特的南路集團軍群重創(chuàng)波軍“羅茲”和“克拉科夫”兩集團軍,占領(lǐng)了波蘭工業(yè)中心羅茲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博克的北路集團軍群全殲了波軍“波莫瑞”集團軍并重創(chuàng)波“莫德林”集團軍,占領(lǐng)了波蘭走廊,隨后強渡維斯瓦河,奪取了北面掩護通往華沙道路的波軍陣地。
開戰(zhàn)以來,法軍在西線僅僅做了一個援助波蘭的態(tài)勢,甘末林發(fā)動了一個所謂的“薩爾攻勢”。
1939年9月8日
德軍南路集團軍群中路第十集團軍的前鋒霍普納的第十六裝甲軍進抵華沙南郊,從南面切斷了波軍“波茲南”集團軍退路。
德軍北路集團軍群所屬屈希勒爾的第三集團軍和克魯格的第四集團軍從北和西北向華沙總方向?qū)嵤┩粨簟?/p>
德軍在波蘭占領(lǐng)區(qū)設(shè)置了由阿爾弗雷德·馮·沃拉德-博克爾貝格指揮的“波森”軍區(qū)。
傍晚時分,德軍機械化裝甲部隊搶在潰散的波軍之前抵達維斯托瓦河,隨后向北轉(zhuǎn)移沿河建立了一條封鎖線來展開反正面作戰(zhàn)。
法軍按照“薩爾攻勢”跨越德國邊境,德軍則按預(yù)定方案迅速退入邊境后面的“齊格菲防線”。
1939年9月10日
加拿大對德國宣戰(zhàn)。
1939年9月11日
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渡過納雷夫河,開始向華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進。
1939年9月12日
法軍在15英里長的戰(zhàn)線上向前推進了約5英里,占領(lǐng)了大約20個空無一人的村莊。之后,甘末林命令他們停止前進,并指示了前線部隊,一遇德軍反攻,就立即退回馬奇諾防線。
1939年9月13日
德軍在波蘭占領(lǐng)區(qū)設(shè)置了由瓦爾特·海茨指揮的“西普魯士”軍區(qū)
1939年9月14日
南路集團軍群所屬賴歇瑙的第十集團軍和布拉斯科維茲的第八集團軍在維斯瓦河以西一舉合圍從波茲南和羅茲地區(qū)撤退的波軍,占領(lǐng)了波蘭中部地區(qū),使華沙處于半被合圍的狀態(tài)。
1939年9月15日
古德里安的第十九裝甲軍包圍了布列斯特,其第三裝甲師和第二摩托化師繼續(xù)向南推進,以便與德軍南路集團軍群的右翼李斯特的第十四集團軍完成最后的縱深合圍。
與此同時,第十四集團軍的前鋒克萊斯特的第二十二裝甲軍,包圍了科沃夫之后繼續(xù)北進。
1939年9月16日
克萊斯特的第二十二裝甲軍在符活達瓦地區(qū)與北路集團軍群會師,合圍了退集在布格河、桑河與維斯瓦河三角地帶的波軍。
波蘭政府拋棄人民,越過邊界狼狽逃亡至羅馬尼亞。
1939年9月17日
德軍完成對華沙的合圍,并限令華沙當(dāng)局12小時內(nèi)投降,波蘭政府和波軍統(tǒng)帥部已于16日不顧國家安危,越過邊界逃往羅馬尼亞。
因波蘭政府出逃,蘇聯(lián)宣布《蘇波互不侵犯條約》不再有效。“為了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少數(shù)民族的利益”于凌晨蘇聯(lián)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分別在科瓦廖夫和鐵木辛哥的率領(lǐng)下,越過波蘭東部邊界向西推進。
1939年9月18日
德軍第十九裝甲軍殲滅了潰逃的波軍。德軍進攻已化為內(nèi)外兩大鉗形攻勢。除蘇波邊境波軍外全部被德軍包圍。波軍高層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僅剩華沙等地仍在抵抗。
德蘇兩國軍隊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會師。希特勒命令德軍必須在9月底之前拿下華沙。
1939年9月25日
德軍開始向華沙外圍的要塞、據(jù)點及重要補給中心進行炮擊。
隨后,德軍第8集團軍開始向華沙發(fā)起攻擊。
1939年9月26日
德國空軍開始轟炸華沙。
1939年9月27日
華沙守軍停止抵抗。
1939年9月28日
華沙守軍司令向德軍第8集團軍司令布拉斯科維茲上將正式簽署了投降書。
1939年9月29日
莫德林要塞投降。
1939年9月30日
波蘭人民推舉出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將軍作為流亡政府的領(lǐng)導(dǎo)人。領(lǐng)導(dǎo)沒有投降的軍隊加入西方盟國。
1939年10月2日
最后一座城市格丁尼亞停止抵抗。
1939年10月3日
希特勒再設(shè)立了“羅茲”和“克拉考”軍區(qū),并分別由倫德斯特和利斯特將軍指揮。
1939年10月5日
波蘭戰(zhàn)役結(jié)束。
波軍陣亡66300人,受傷133700人,911000人被俘。其中,被德軍俘虜694000人,被蘇軍俘虜217000人。10萬人逃至鄰國,而德軍僅陣亡10600人,受傷30300人,失蹤34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