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的世界》聊科學:Minecraft的雪過于“科學”了?
世人總是喜歡和Minecraft談科學,然眾人皆知Minecraft沒有科學。但事實上《我的世界》還是有科學的東西的,而這最科學的東西莫過于“雪”!
01
科學的“雪”?

雪,是指從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態(tài)的固體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聚合物組成。同時雪又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也就是通常而言的下雪;一般來說雪只會在很冷的溫度及溫帶氣旋的影響下才會出現,因此亞熱帶地區(qū)和熱帶地區(qū)是相當罕見的一件事。
從這個科學的解釋中,我們得出了雪的幾個自然物理狀態(tài)下的雪的基本特性:
①雪的本質是固體形態(tài)下的水;
②下雪會混合云中的水在空中凝結落下的產物;
③寒冷地區(qū)才會下雪,熱帶很罕見。

我們對照著Minecraft的雪來看,《我的世界》下雪行為通常發(fā)生在全世界范圍內的降水,在下雨的情況下平原河流等溫帶群系會形成雨,寒冷群系會形成雪,更科學的是通常低海拔地區(qū)是下雨,而同一坐標下的高海拔位置會開始下雪。同時沙漠、惡地等熱帶群系無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下雪這種天氣的。
但你以為Minecraft“雪”的科學性就僅此而已么?
02
Minecraft的氣溫系統(tǒng)!

Minecraft其實是有一個隱藏的氣溫系統(tǒng),用來控制著《我的世界》是否應該發(fā)生降雪行為。
通常來說,我的世界每個生物群系都有一個基礎的溫度值,并且這個溫度值是恒定的。在Y=80層之下溫度都恒定在基礎值。
我們用平原群系來舉例,平原的基礎溫度值是0.8,也就是說在Y≤80層之內都是0.8這個溫度,但是超過了80層,也就是從81層開始。平原的氣溫就會開始下降。降幅是每升高1m溫度下0.00125。當溫度下降到0.15度的時候,就會開始形成降雪。
所以因為隨著Y值的高度變化,氣溫也會產生變化,這個時候就產生了“雪線”這個東西。每個群系的雪線高度是不同的,比如說山地群系的雪鄉(xiāng)高度是200左右,針葉林的雪線高度是160左右。雪線之上不僅僅會出現降雪現象,還有可能出現“積雪”。
03
科學的“積雪”現象!
說起積雪,Minecraft存在一個令人驚訝的,甚至是不合常理的科學的系統(tǒng)。

除了《我的世界》群系中在寒冷積雪群系和雪線之上會自然誕生積雪之外,Minecraft降雪的行為也會產生讓積雪變得“更厚”。也就是說下雪的時間越長,地面上的雪方塊就會越高,具體是怎么實現的呢?
在JAVA版中,積雪的高度默認值可以積一層。不過可以通過規(guī)則指令snowAccumulationHeight來控制積雪的高度,但該高度最高只有1格,也就是說該規(guī)則允許下雪時雪在一格方塊空間內可堆疊的最高層數。
在基巖版中,積雪高度則無法被規(guī)則調整,它被編寫和預設在了每個群系中的JSON文件里。不同的群系有著不同的積雪高度的設定,通常最高的積雪高度也不過就是1格。
換句話說,雖然Minecraft有了積雪的能力,但是積雪范圍也僅限在1格高的范圍之內。
04

除此之外,雪的科學之處還體現在:雪傀儡走過的地方會留下雪的痕跡;燈、火把、熔巖會讓雪融化,但不科學的是雪不會變成水而是直接變成了空氣;基巖版的雪會成為下落的方塊;雪覆蓋在菌巖上會變成下界巖;花、蘑菇、草等方塊可以被埋在雪中;細雪甚至可以讓玩家凍傷;狐貍可以把頭埋在雪里;基巖版的樹葉會覆蓋上厚厚的雪,同時還會有雪從樹葉中滑落的視覺效果等等。

種種科學的細節(jié)加持,幾乎讓雪成為了《我的世界》最貼近現實最科學的一種東西,問題是為什么?為什么Mojang似乎對雪如此鐘愛?
在我看來有那么一種可能,Minecraft的發(fā)源地在北歐也就是瑞典,即便是斯德哥爾摩也擁有極為漫長的冬季,溫帶大陸氣候讓這里只有嚴寒沒有酷暑,植被上分布著典型的針葉林。所以在“雪文化”如此濃厚的背景之下,Mojang開發(fā)者們有意無意的讓雪變得更科學,似乎這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