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國民大教授之《管寧割席》
駁國民大教授之《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p>
——《世說新語·德行》
狐貍總是藏不住自己的尾巴。人雖然比狐貍要狡猾萬倍,更比狐貍善于隱瞞偽裝,但偽君子永遠成不了君子。
一駁:世間本就沒有君子與小人之說,所謂的君子與小人之說是孔老二為了宣揚他那一套把戲騙飯吃而故意為之的。
人性是復雜的,沒有絕對的惡人,也沒有絕對的善人,管寧之所以不愛金,是因為管寧是齊相之后,即使管寧沒有半分錢,所到之處只需報上出身,也會有飯吃,如果餓其三天,他嘗盡人世艱辛,他還能不惜金,算我佩服他。華歆就不一樣了,窮人家的孩子,華歆惜金完全是考慮到父母的艱辛而做出的舉動,眾所周知,華歆是被舉孝廉推薦才得以聲名顯赫,如果不是華歆深知父母的不易,還會以孝成名嗎?很顯然不可能。而世說之語很明顯為了其作者自以為是的道德規(guī)范而厚此非彼,作者又是出身皇族,完全對人性沒有深刻的感悟。殊不知道人性是由于環(huán)境所造成的??!唉!大教授出身農(nóng)家,竟然悟不出這一點,不是真傻,就是裝傻了,有點讓我失望。還把狐貍給整了出來,可憐的狐貍為了那一口吃的,被歷代的文人們罵了一遍又一遍,真是冤枉啊,沒法!誰讓狐貍不會講話呢!誰讓狐貍不會寫文章呢!
在公開場合那些冠冕堂皇的議論,在大會上那些慷慨激昂的演講,甚至在情人耳邊那些甜言蜜語,都可能是自欺和欺人。
二駁:這段我真的不想駁了,可不駁又覺得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為“都可能”這個詞是一句模棱兩可的詞,都可能是即可能也不可能。這種模棱兩可的話大教授您可不少用呀,不信可以去回顧一下《你聽懂了沒有》。我都看的眼睛快懷孕了。
聽貪官講廉政,聽嫖客講愛情,聽裸官講愛國,都是今天最有喜感的藝術(shù)享受。語言可以把自己顯露出來,也可以把自己隱藏起來,不然,怎么會出現(xiàn)“口蜜腹劍”、“口是心非”這類成語呢?
三駁:這段真是可氣,貪官、嫖客、裸官、喜感、藝術(shù)享受。從這幾個詞來看大教授又開始譏諷今天的官員們了。難道您老人家就不能安生一點嗎?多虧我們的政府開明,若是封建王朝,我想殺您一百次都不夠。您就偷著樂吧,不要再講風涼話了,哪朝哪代沒有幾個貪官、沒有幾個嫖官、沒有幾個裸官呢?但這只是個別現(xiàn)象,總體來講社會還是進步的,請您不要再雞蛋里面挑骨頭了好不好?學學那些高唱正能量的親們,不是挺好的嗎?別沒事找事,別哪壺不開提哪壺,喝壞了肚子還怪燒水的真的好嗎?求求您老人家了,就不能消停幾天嗎?就不能安安逸逸的快快樂樂的度過這一生嗎?
對“言為心聲”千萬不要太信以為真,金元好問早就識破“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的秘密。
四駁:大教授是真沒活明白還是假沒活明白呢?真正的明白人是明知道假的東西,還是會去相信的,為什么呢?因為人可欺人,老天不欺人,這個老天是誰呢?這個老天就是老百姓??!人們常說,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我被人欺了,老百姓們自會為我討會公道,我還會怕真假難辨嗎?根本不用我費心費力的去分辨啊!我常常告訴兒子,不要怨恨那些欺騙你的人,要感恩每一個你生命中欺騙你的人,他可以使你成長的更快。成熟的更快。很明顯,這位國民大教授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唉!失望!
西方哲人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可我們古人一直對語言存有戒心,《論語·公冶長》便記有孔夫子“聽其言而觀其行”的教誨。評價一個人不能只聽他如何說,關(guān)鍵還要看他是如何做。
五駁:這一段寫的好,哈哈,我就不駁了,為什么呢?因為國民大教授稱孔子為孔夫子,我也稱孔子為孔夫子,我們都有一個老師叫孔夫子,所以我同這位國民大教授是師兄弟關(guān)系,哈哈,師兄再不好,師弟也得手下留點情份不是嗎?再說了,我一直在觀察他是如何做的。
有人該問了,你在前面不是叫孔老二嗎?現(xiàn)在咋又叫孔夫子了呢?
呃……呃……呃……
我高興這么滴!你管得著嗎?筆在我手上,我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反正又不吃你家糧食!哈、哈、哈!
不駁了,這個傻逼逼的糟老頭子寫的太好了,風雨不漏的,今天知力不到了,待我睡好了再來駁他吧!下面的是他寫的,欣賞吧:
這則小品通過無意識行為和下意識動作,來揭示人的品行個性和精神境界——不是通過“聽”來論其優(yōu)劣,而是經(jīng)由“看”來定其高卑。
管寧和華歆二人是小時好友。管寧漢末避難遼東,歷經(jīng)魏武帝、文帝、明帝三朝,一直以聚徒講學為生,終身不仕。華歆漢末為尚書令,入魏后依附曹氏父子官至太尉。管、華在菜園鋤菜時,他們同時看見一塊金子。面對同一塊金子他們有完全不同的反應:“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則“捉而擲去之”?!白蕉鴶S去之”這兩個連續(xù)的動作,寫出了華歆復雜的心理過程——“捉”是見到金子一剎那的下意識行為,表明他急于想占有金子的心情,不經(jīng)意間暴露了他對金錢的貪婪,但當他一意識到自己露出丑態(tài)后,馬上就裝出一副對金錢的鄙夷之色,將“片金”輕蔑地“擲去之”。一“捉”一“擲”是從無意識的表露到有意識的掩飾,作者從其行為變化細膩地刻畫了他的心理變化,并由此揭示了他人格的卑微和境界的低下。
第二件“小事”是管、華同在一張座席上讀書,正好有一乘坐“豪車”的達官貴人從門前路過,這一次管寧又讀書如故,目不斜視,而華歆卻一臉艷羨,立即廢書出觀。
從這兩件事就能“看”清華歆的為人。管寧當即割斷座上的席子,與華歆分席而坐,并不留情面地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p>
作者通過兩人對兩事的不同反應,生動地表現(xiàn)了他們對金錢和權(quán)勢的不同價值取向,并于各自的行為描寫中表達了作者的褒貶態(tài)度。觀察得細致入微,表達更曲折委婉,用語尤其雋永含蓄,看起來作者是在隨意揮灑,而文章其實是在用心經(jīng)營。
注:本來還想再駁一下的,看了他近日的表現(xiàn),我不想駁了!不值得我再浪費心情!為防封殺,故意隱去其名字,就整理一下以往的文字吧!我的個天我想銷量更好吧!畢竟,佛祖法力無法,法力無法即無法無天,即便頭上頂著一砣砣屎撅撅,信徒們也得說是香的,不然就會下地獄![靈光一閃][機智][哈欠][哈欠][哈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