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篾匠
? 篾刀 ?已然銹跡斑斑 ?家中的翠竹 ?再也無人 ?編織成 ?籮筐地箕的模樣 ?只留下念想 ?伴隨著思緒飛揚 ?飛揚在故鄉(xiāng) ?湛藍(lán)的天空之上 已經(jīng)記不太清楚,他們夫妻倆是哪一年出生的;也已經(jīng)記不太清楚,他們夫妻倆是哪一年離去的;還有他倆晚年一直住著的,在我家正對面的那三間老土屋是何時建成又是何時倒塌的;甚至于他倆的音容樣貌,在腦海中都有些模糊不清。我想,也許大多數(shù)的鄉(xiāng)鄰都如同我一般,早已將他們漸漸淡忘。盡管他們,曾經(jīng)生活在這個世間,也曾出現(xiàn)在我們身邊好些年…… 前些年春節(jié)返家,陪父親一起拾掇家門口的柴火,都是平日里父親閑不住時,從后山慢慢撿拾回來的枯樹枝兒,久而久之,便也多了起來。村里的老人大多如父親一般,只要身體硬朗,便也都閑不住,早出晚歸的為家庭操勞一生。其實家里屋前屋后臺階上堆碼的柴火已經(jīng)滿當(dāng)當(dāng)?shù)?,有些還是好些年前爺爺在時就留下來的,足夠父親燒上些時日。 日落西山,整個村莊被余暉所籠罩,給碧山泥墻青瓦增添了一抹暖色調(diào)。父親提著略顯破舊的柴筐從灶堂里出來,若有所思的說著:“要是義師在,這柴筐修整修整還能用上些時日,可惜現(xiàn)在都沒人會弄了哦!”說罷搖了搖頭,繼續(xù)向柴垛走去,動作略顯緩慢的往柴筐里裝柴火,裝滿小半筐時,緊接著便提了進去。只見父親欠下身,將右手擘伸進柴筐的提手,慢慢的提將起來,顯得有些吃力,然后又慢慢的踱步進入灶間。每每見些,心中頓時有種莫名的酸楚,覺得父親真的老了,體力與耐力已太不如前了。 父親所說的“義師”,便是住我家對門的詩義哥。在我十來歲時,他已年近七十多了,因為輩份相同,我便稱他為兄長。在農(nóng)村,同宗族中人,都講究按輩份論尊長。有些族親,因家中輩份走的比較慢,與我年齡相仿的,若排資論輩的話,我都得稱對方為爺爺,只是平日里大家互不計較太多,也就沒有如此稱呼。就如家人當(dāng)初幫我起名時,因是“詩”字輩,爺爺便在輩份后加個“?!弊?,可能是希望今后長大了,稍有福氣些,僅此而已。以至于后來在外的很長一段時間,不知詳情的同事、朋友,總是開玩笑說:“詩福,師傅,好有詩意的名字?!逼鋵嵳媾c詩、書搭不上半點邊的,只不過是占了輩份的福氣罷了。有時想想,因著名兒就占了大家不少便宜,著實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兒。 在村里,詩義哥是為數(shù)不多的,手藝數(shù)一數(shù)二的篾匠。常聽老人們說,他沒有拜師學(xué)藝過,手中的活兒全靠自個平日里琢磨領(lǐng)悟,著實挺歷害。印象中,鄉(xiāng)鄰四里時不時的會托他做些物件,除卻農(nóng)忙,大多數(shù)的時間,他都在編著竹編。后山中的一根根碗口粗細(xì)的楠竹,經(jīng)他靈巧的雙手,選材、破竹、去節(jié)、破篾等工序,花上個一天半會的功夫,總能編織出一個個精美的籮筐、斗笠、竹篩等來。每每一件物品成形,時常能看到他臉上所露出的滿意的神情。我想,對于每一個手藝人來說,每一件作品都是傾注過心血的,就猶如自家的孩子一般,飽含感情。 有時放學(xué)或周末里,也總愛去他家搗個亂,撿拾些他不用的余料,學(xué)著他的模樣,編個小竹籠裝蚱蜢,蛐蛐之類;有時也幫他拉拉篾片,把事先破好的寬窄不一的篾片放在一個刀具上,他用竹片壓著,我拉著一端,小跑出去,“呼呼呼”篾片便變得非常均勻齊整。也曾因此,獲得過些小小的獎賞,一塊花生糖或幾片小薄餅。后來外出上學(xué)了,在家的日子也漸漸變少,不再常見詩義哥編竹編了,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沒再見他操起老手藝,興許是年紀(jì)大了,眼力有所不便,體力也有所不支了。也沒看他將手藝傳授給他人,聽家人說,他以前是有帶過徒弟的,只是他脾氣比較急燥,人家沒跟多久,因著脾性不合便走了?,F(xiàn)在想想,真可惜了一門好手藝。 除了竹編手藝好,詩義哥還好喝幾口,也喜歡打大字牌(農(nóng)村早些年流行的一種塑料牌,現(xiàn)基本被麻將取而代之了)。時常能在通往村里小店的路上遇見他,要么提著空酒瓶出去;要么略帶著酒氣,走路有些踉蹌的回家,我想,那時他大抵是喝高了些。他一喝高,有個特點,就是話多。拖著舌頭說話,倘若遇著熟人,拉著人吱吱吾吾說半天,語無倫次的。不過大多數(shù)的時候,沒有醉的這么深,也沒見著他喝高了去打牌。大字牌,也只有老人們閑著無聊時,三三五五的邀起,四人一桌,玩?zhèn)€一元兩元的,一天下來,手氣背時,三五十的輸羸,借以打發(fā)時光。詩義哥盡管喜打,好像也是輸多羸少,相比其他玩法一場輸羸成千上萬的,倒也無傷大雅。 早些年,手機網(wǎng)絡(luò)還未興起,鄉(xiāng)下農(nóng)忙之后,也沒太多其他的玩法,無非看個電視、打打牌、喝喝酒之類。倘若在閑余,籍此放松下疲累的身心,倒也不失為一種頗為理想的調(diào)劑方式。只是漸漸的,小玩變大賭,小喝變貪杯,甚至喝劣酒,漸而背離了娛樂身心的初衷。曾聽言,賣酒人清早空擔(dān)子出門,傍晚空擔(dān)子回家,此言指的是賣酒之人隨身帶著藥粉,中途用清水一勾兌,便成“香醇美酒”,沿途叫賣,因價格便宜,又酒勁十足,一時甚得鄉(xiāng)鄰所喜。久而久之,好酒之人漸漸上癮,也有人因此中毒不淺,傷及神智,也有人因年早逝。這些都是我回鄉(xiāng)所聽之言,沒有親見,或許有些許夸張成分。雖如此,我想定事出有因,無風(fēng)亦不起浪吧。每每經(jīng)過酒店飯館之類,看到一桌桌的食客把酒言歡,觥籌交錯的,我想,酒也一定有他非同一般的魅力。只是自己不喜酒,也無法品得出個中滋味,體會到其所蕰含的魅力。美酒雖好莫貪杯,又有何不可?世間萬物,大凡適合而止,便也相得益彰。 詩義哥的老伴,是一個極為普通的、老實巴交的農(nóng)村婦女,個子不高,清瘦的臉龐,被歲月的風(fēng)霜在上面刻滿了一道一道的深痕,顯得有些蒼老,我們平素都喜歡叫她桂蘭嫂。每次遇到叫她,都會見她露出掉了門牙的嘴笑著,不太說話。他們有一個女兒,嫁在一個叫花山的地方,只有逢年過節(jié)時帶著孩子偶爾的回來下,看望年邁的雙親。她是很少出遠(yuǎn)門的,一生的大多數(shù)光景,都在村中度過。聽說她走過最遠(yuǎn)的地方,不過是十來里外的女兒家。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老倆口伺弄些土地,種種莊稼,以維系晚年生計?;蛟谠钐谩⒒蛟陂T檻邊,總能看到她虛弱的身影。每當(dāng)落陽的余暉映照在土屋邊上時,她也總是靜默著,不喜言語,也許她在等候著黃昏褪去,深夜的來臨。我想那時,她的心應(yīng)該是平靜的,無所欲求,也不言過往,就如門前那汪塘水一般。身邊有多少人,似她一般,最終的隱沒在時光的深處,漸漸消散在人們的記憶中。 三間土屋,幾件舊家俱,是他們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老倆口守著老屋,很少有人走往。偶爾會有外來的貨郎路過,在他家借宿一兩日,也只是短暫的停留, 我至今尚還記得,桂蘭嫂子彌留人世時最后的畫面。 廝人已去,很多古老而實用的老手藝,或因制作工藝的繁復(fù)、枯燥;或因經(jīng)濟效益的低下,漸漸的失去傳承,面臨著消失殆盡的窘境。就猶如農(nóng)村長久以來所延續(xù)著的運作體系一般,因著老一輩人的慢慢老去,離開,在年輕人身上也面臨著難以為繼的境況。在太多數(shù)人以經(jīng)濟效益為重的當(dāng)下,也少有人會在意祖祖輩輩所堅守著的,延續(xù)著的運作體系的珍貴。也許若干年后,一切都不復(fù)存在了,這將是多么讓人痛惜的事情…… 只是一切都如年久失修的土屋一樣,若沒人打理了,在風(fēng)侵雨濁中,遲早會是墻塌瓦碎的命運。 最終塵歸塵,土歸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