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親三釜
及親三釜
? ? ? ? ? ? ? ? 《莊子·寓言》
【原文】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 后仕,三千鐘而不洎 (ji),吾心悲?!?/p>
弟子問于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
曰:“既已縣矣。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彼視三釜三千鐘,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
【今譯】
孔子的弟子曾參即曾子,父母雙親去世后再度做官時,心境較前一次又有不同,他說:“我在父母雙親健在時做官,初入政界,即使只有三釜的微薄俸祿也心里高興,心中覺得很快樂;雙親逝世,丁憂辭職,守墓三年期滿, 后來做官,雖然有三千鐘豐厚的俸祿,而父母已不在了,我心里卻是悲傷的。”
(釜、鐘都是古代量度,量器,一鐘等于十釜。)
(六斗四升為一釜;六斛四斗為一鐘)。
(三釜為古代低級官吏的俸祿。)
孔子的弟子問孔子,說:“像曾參這樣至孝的人,可以說是沒有內(nèi)心受利祿牽制的過錯了吧?”
孔子說:“曾參還是心有所系,懸系了,曾參的心思已經(jīng)跟俸祿聯(lián)系起來了。如果沒有懸系,還會悲傷嗎?那些無心利祿對待俸祿心無所系的人,看三釜和三千鐘,就如同看待鳥雀和蚊虻飛過面前一般。”
【賞析】
曾子用三釜和三千鐘來強(qiáng)調(diào)自己兩次為官的不同心情,說明他仍有心利祿,只不過常人得到三千鐘比得到三釜開心,而他得到三千鐘卻沒有像得到三釜時喜悅罷了。
一如孔子所說,當(dāng)真不受利祿牽制的人,視利祿“如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保ň拖窨带B雀蚊虻飛過面前一樣。)不會產(chǎn)生半點情緒上的波動,有誰會為眼前飛過的小鳥小蟲大悲大喜呢?
孔子與弟子關(guān)于曾參前后兩次做官時心態(tài)不同的對話,說明雖然曾參在父母雙亡后做官時看淡了俸祿金錢,但心中仍有所系,所以仍舊沒有得道。
莊子認(rèn)為得道之人,淡泊生死,忘懷得失,即使父母去世,心中也不會有悲喜之情。
真正的放下,不是情緒反應(yīng)異于世俗常理,而是憂喜哀樂皆不入于心。
“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p>
三釜: 言其官俸之少。也作“三釜及親”、“三釜慰親”、“三釜薄”、“仕三釜”等表示官俸微薄。
“及親三釜” 漢語成語,讀音是jí qīn sān fǔ為養(yǎng)親而出仕,趁父母健在時去做官,也指官俸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