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看《封神》,竟引發(fā)我不少感觸!

到山東走訪,參觀青島電影博物館,才到門口就看見《封神第一部》的宣傳海報。原來,《封神》有不少場景就是在青島東方影都基地搭建而成。每回來到大陸,總會進影院看上幾部大陸最新的大片,因為這些電影在臺灣都不許上映,只有借到大陸的機會先睹為快。


昨晚終于抽得空來,就在山東看了《封神》。說實在,我對拍攝技巧、人物演技研究并不多,但人生在經(jīng)歷一些事之后,通過這部電影重溫兒時讀過的封神故事,竟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如片中一幕是西伯侯姬昌在得知長子伯邑考被做成肉餅后,終于被迫承認自己偽造卦象、煽動叛亂,被不明就里的百姓對他扔爛菜羞辱唾棄。這讓我一下子想起岳飛慘死風波亭,和明末袁崇煥被千刀萬剮當眾凌遲的慘事,真是感慨萬千。
我從事政治工作已十余年,最常聽的一句話便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然而,你不得不承認,多數(shù)時候群眾都是無知、盲目的。政治里有太多運作,皆是不足為外人道,人們或僅窺得表相,或自作聰明看懂什么宮闈秘聞,實則愚蠢至極。風行草偃,革命者依靠群眾,但也得主動領(lǐng)導(dǎo)群眾、發(fā)動群眾,整個社會才能走上一條光明的道路。
面對紂王暴虐,究竟是繼續(xù)愚忠殷商,還是號召天下人共伐之?中華文化中始終有捍衛(wèi)道統(tǒng)的傳統(tǒng),天下非一人一姓之天下,而是有德者居之。夏桀無道,而有商湯;紂王失德,周室代之。中華民族一直擁有革命的血液。然而,要能革命成功,純粹的仁孝固難成之,而光以霸道征服,同樣造就不了萬世偉業(yè)。姬昌有占卜之能,早知商紂已遭天棄,卻始終舉棋不定,難下決心起義造反;在被紂王下獄之后,又不愿公開承認自己造謠,非得犧牲了自己長子,才低頭忍辱以求茍存。這顯示了姬昌性格的弱點,該果決時未能果決,該妥協(xié)時又不知變通。
至于后來的周武王姬發(fā),從效忠紂王的臣子變?yōu)榉ゼq大業(yè)的統(tǒng)帥,他比其父多了殺伐決斷必須有的魄力。不過,如果沒有其父隱忍打下的基業(yè),以及承自姬昌的仁孝之心,文武就不能雙全,也就難成偉業(yè)。更重要的是,武者自帶剛強之氣,剛則難免折損,不經(jīng)一番磨難,難以激發(fā)姬發(fā)的王者意志。片中姬發(fā)從朝歌逃回西岐,靠的是伯邑考留下的雪龍駒,這就好比當人生中遭逢劫難,也許就是那些無意中出現(xiàn)的人事物及時搭救,這也警惕我們長存危機意識和敬畏之心,“遇順則慮,遇逆則定”。
我雖不是出身怎樣富貴、顯赫的家庭,但因家庭氛圍和樂,父母一直很開明的培養(yǎng)、開導(dǎo)我摸索自己的興趣,所以一直以來都算許多人眼中的“學(xué)霸”,求學(xué)生涯皆稱順遂。直到踏上反“獨”促統(tǒng)的斗爭之路,才開始遭遇困頓,乃至差點被民進黨當局關(guān)進牢籠。當那些執(zhí)行“綠色恐怖”的特務(wù)上門搜查的一刻,我本能的與之周旋、開啟直播,很多人夸我機警,實則就是一瞬間的決斷,這也使我后來看各種歷史、宮斗、革命題材的影劇作品,都多了一般人難以體會的臨場之感。
許多人說,我本應(yīng)該算是文人,但眉眼與性格中卻總有股武的性格,而這既是我臨陣常有的爆發(fā)力,也是阻礙我在世俗中平步青云的缺陷。正如我經(jīng)常說的,以我對政治的理解,不會不懂怎樣“演”最能討臺灣的“民意”歡心,但我寧可招致怨懟,也不肯隨波逐流、逢場作戲。我不敢說自己多么剛正不阿,而是我太明白這并非我之所求?;蛟S我將為此再受更多波折,但我深信這都將成為戰(zhàn)士永恆的勳章,也必將照耀我們共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