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原罪。
一切都是原罪。
十一長假檔的《港囧》和《夏洛特煩惱》都是一樣的主題。仔細想馮小剛的《一聲嘆息》亦或者是梁家輝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還有梁朝偉的《花樣年華》,還有陳道明和蔣雯麗主演的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不都是表達這個意思嗎?像這樣一個男人在兩個女人之間晃悠,這樣的故事在百年電影史上拍了沒一萬遍也有八百。
有的因為欲,有的因為愛,有的愛欲糾纏不清,有的感情突然來襲,有的是婚姻消耗了荷爾蒙,總的來說真是“十年一覺揚州夢”。別說什么道德淪喪,也別強調原始欲望,可能是一夫一妻制度,和人性雄性動物本能有所沖突,加上開放的時代,以及傳統(tǒng)教化力量的薄弱,紅燈區(qū)的禁止光顧,你無處發(fā)泄,又不能克己。這中產階級的婚外戀,成為屢見不鮮的婚姻危機。
為啥是中產,高產的者背景和能力,足可以讓后宮相安無事;無產的縱然有那想法,也沒啥物質條件,何況溫飽思淫欲,女人都得喜歡個成功人士,騎著自行車的工人丙,你就老實呆著吧。
徐崢的《港囧》把故事的主題置身在娛樂的元素當中,戲份不夠歌曲來湊,添加點沒有邏輯的王晶拍攝古惑仔片段,只求逗大家開心也就夠了,最后再升華主題免得笑料落的過于俗套。
有些的橋段,來自成龍的《警察故事》,巴士上徐崢上演掛車;最后天臺玻璃上的戲,那不是《雷霆戰(zhàn)警》里的片段;姐夫和妹夫之間的奔跑追趕多像《暗戰(zhàn)二》里,劉青云對鄭伊健的追逐。再找來了一堆黃金配角,我真記不住名字,但是那臉不只幾次在港臺片電影里看過,也算是一并致敬香港娛樂圈的黃金年代。開頭在大學里致了把青春,又讓七零八零后懷舊了一把。再頻繁的有性關系臺詞上一次一次抓住了觀眾好奇心理,不露點也看得人隔靴騷擾。如果早二十,大陸的影評委會一定得說這“格調低下,誤導觀眾”。
像《小時代》那樣,搞一些小鮮肉和摩登女的山盟海誓,要死要活,在銀幕上嗲嗲的示愛,可以糊弄粉絲,距離現實越來越遠。徐崢飾演的男主角,開始的設置為衣食無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階層,就算沒有曾經的初戀。在妻子人老珠黃的年頭,有個妙齡女人的介入,都會打破平靜生活。從開始從隱瞞到秘密的泄露,然后在意私服道德歸宿,觀眾得以理解喜劇結尾收場。
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雖然沒有全面的占據人心的高地,但是多少影響到一個人面子上的做人,怎么也不能把內心的陰暗面全部到出處,好像大家真的都坐懷不亂。所以《港囧》也好,《夏洛特煩惱》也罷,都是符合世俗倫理期待的結局,徐崢也好,沈騰也罷都沒有直面男人的欲望,都是藏著掖著的把欲望說成某種對女神的暗戀,都保留了最后的底線,回歸家庭,對于男主角我們給予無限和寬容與理解。
《港囧》和《夏洛特煩惱》都把影響婚姻不穩(wěn)定因素的源頭,設定為男人曾經的初戀,因為得不到都是最好的,但是究竟是不是單純到底的愛,恐怕這里也得值得懷疑。愛情從來都是紙上的美好幻想,科學家都得算出它的生理周期,周期一過,婚姻瑣碎,怎么得彌補空虛,女人可以有一個孩子作為關注的轉移點,男人如果不讀點圣賢書,做點精神世界給予豐富的活動,早晚那糾結的欲望,有沒有的初戀女神,都可能構成了出軌可能。
《港囧》和《夏洛特煩惱》最后結局感染大部分善良人,但那不是真實的,在藝術圈,文學圈,影視圈都有太多的敗筆,從原來土豆CEO,還有地產大亨王石,寧可凈身出戶,也得尋找真愛。由此可見,電影里回憶相愛的場面拙劣幼稚,最后選擇家庭的理由過于簡單。
呵呵,討論愛情和欲望的源頭,說到底都和性緊密聯系的,某種意義上,一切都是男人女人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