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槍火:沒什么是一發(fā)20mm解決不了的,拯救大兵瑞恩火器盤點
拯救大兵瑞恩估摸影響了一代人,狗子我在看這本電影時恰好念小學(xué)5年級,我變成個軍棍估計也是因為這本電影。我想用任何華麗的辭藻去形容這部史詩級的戰(zhàn)爭片都不為過,但同樣的,也正因為這部好萊塢巨制的輸出,逐漸讓全世界不少人開始瞎粉美帝。所以說,文化輸出在這年代太重要了。
話說回來,我是來盤武器的,所以進入正題。
1、步槍篇
諾曼底登陸在1944年6月,當時美國陸軍早已全員換裝了M1加蘭德,所以影片中出現(xiàn)最多的也是這槍。算是最早被全面列裝的半自動步槍,沒有之一,彈出空彈夾時標志性的“?!币宦曌屗绕溆凶R別度。
據(jù)說影片用了500支發(fā)射空包彈的真加蘭德,還有1500支輕型的模型仿制品,下圖這支就是,可以從粗制濫造的表面上看得出來,機匣里頭沒有擊發(fā)組件。很有意思的是,這種電影道具居然也能被炒到595歐元。
加蘭德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我寫過多次,在這里就不多贅述。
杰克遜手上這支是春田M1903A4,屬于春田狙擊型
如果說M1903A3和A1的主要區(qū)別是將缺口式照門換成了在機匣后方的覘孔照門,那么A4和A3的主要區(qū)別也是取消機械瞄具,并在機匣上上加裝了瞄具導(dǎo)軌,下圖中用的是2.75倍,上圖中杰克遜用的是8倍瞄具。
順便扯一嘴,杰克遜是左撇子,它拉栓應(yīng)該很不舒服。還有M1903算是Gew98毛瑟步槍的山寨款,一戰(zhàn)前,毛瑟公司還起訴過春田。
Kar 98K會有人不知道嗎?會不知道嗎?這把槍不用解釋吧?
塔樓的德軍狙擊手用的是98K ZF,這是一種在出廠精度較好的98K,然后廠家給他加上瞄準鏡座,早先采用1.5倍瞄具,但劇中采用的是4倍放大的ZF42瞄具。
不過不管是M1903A4也好,Kar 98K ZF也好,他們的精度都不能和戰(zhàn)后專業(yè)生產(chǎn)的狙相比,而且當時也沒有專用的狙擊彈,因此精度只能說比一般步槍稍好。
下圖中的霍瓦斯拿的是M1卡賓,美軍本身設(shè)計這種威力較弱的輕型半自動卡賓槍主要是為了替代手槍發(fā)給軍官、技術(shù)兵、武器操作手、司機等用于自衛(wèi)?;敉咚乖趧≈惺怯悟T兵排部的技術(shù)軍士,按游騎兵編制來說持M1卡賓是正確的(也可能持M1湯姆遜)
另外我們還能看到101傘降師的牲口用的M1卡賓是折疊托的版本M1A1,這批槍一般發(fā)給傘兵連排一級的大哥和二把手,吃瓜步兵里頭機槍手、迫擊炮手以及彈藥手一般也會帶M1A1卡賓。
BAR——勃朗寧自動步槍在二戰(zhàn)時被美軍當做輕機槍使用,我們也一般將其理解成輕機槍,但這貨在1918年設(shè)計出來的時候本身是為了提供一種行進中的火力壓制,所以和輕機槍理念有些不一樣,我就把他丟到步槍里。
BAR在二戰(zhàn)時已經(jīng)很過時了,20發(fā)彈容偏小不說,還是下置供彈,這就不方便副射手換彈(同樣的,ZB26輕機槍雖然也是20發(fā),但上置彈匣方便讓副射手換彈,因此火力持續(xù)性還可以)。
而且BAR槍管很容易發(fā)燙,也不能快換,作為班組自動火力而言有點弱。還好美軍是標配了半自動步槍,不然步兵班一級真的火力不夠看。
2,機槍篇
美軍正兒八經(jīng)的機槍是M1919A4,就是下圖這倒霉孩子肩上扛的。注意這個人袖標是藍白太極,代表他是諾曼底登陸的主力——美軍29步兵師。
這種機槍是M1917水冷型重機槍的輕量化風(fēng)冷版,裸槍14公斤,加個6公斤多的三腳架怎么也不能當輕機槍使,因此常規(guī)陸軍步兵是將它丟在連級下轄的武器排,算是個連排級機槍,但相對精銳的游騎兵和傘兵是將它丟到步兵班里用,因為BAR實在是不頂事兒。
劇中可以看到M1919A4彈鏈上用的空包彈
噠噠噠的MG42大家都認識,但我想說的是,1200發(fā)/分的射速并不一定是好事兒。因為輕機槍形態(tài)下,這么高的射速會讓槍產(chǎn)生較大的位移,散布面也很大,因此MG42的精度一直不咋地。德國人的思路可能是短時間內(nèi)盡可能的打出一個大散布彈幕,用類似霰彈槍的思路去覆蓋打擊面。
戰(zhàn)后的通用機槍都拋棄了這種極高射速,老老實實的將射速控制在500-800之間。
由于MG42換管子需要側(cè)開,因此不適合用在車輛上,因此德軍坦克機槍都是MG34,不過劇中這臺虎只有5對負重輪,是T34改的...
3、沖鋒槍
影片中記得只出現(xiàn)了湯姆遜和MP40
湯姆遜不知道是M1還是M1A1型,因為這兩的區(qū)別主要在擊針上,外觀難以區(qū)分。按照1944年來看是M1A1概率大。此時湯姆遜的成本已經(jīng)下降很多,只需要45美元,但依舊是比M3黃油槍這種十幾塊的東西貴不少。這主要是因為湯姆遜的銑削機匣很難用沖壓件替代,而且木頭材料也費工。
美軍的湯姆遜并不是個班組標準裝備,而是一般會在連部配6支,看情況下發(fā)。
德軍的MP40在劇中醬油味十足,這把槍在德軍中一般發(fā)給指揮部以及步兵班的班長班副(1944年編制),而一些重武器操作手通常只配手槍,因為德軍并沒有一種類似于M1卡賓槍的東西。
但作為一款折疊托+沖壓件的沖鋒槍,MP40確實是打開了一個沖鋒槍的新時代。
4、手槍
劇中德軍手槍露面很少,就這個霍瓦斯巧遇德棍,然后兩人步槍雙雙卡彈(或者沒彈),接下來胡丟頭盔之后就是M1911 vs P38手槍對射。
霍瓦斯作為排部的技術(shù)軍士,配1911手槍正常,而且美軍M1911自購率也很高。而劇中這個黨衛(wèi)軍我看不清他的臂章,不知道是啥軍階,但它衣服上掛著MP40的彈匣,應(yīng)該也是軍士級別,所以裝備P38手槍也可以理解。
很顯然,在近距離交戰(zhàn)中,1911的.45ACP停止作用遠大于9mm,所以德棍掛了,霍瓦斯還能捂著腰子拉著厄本跑路。
瘋狗:你說的沒錯,因為天上那架P51看起來沒有掛火箭彈/航彈
5、爆炸類
德軍的M24柄型高爆手雷和美軍的MK2破片手雷延遲時間都在4.5秒左右,不過區(qū)別在于M24的戰(zhàn)斗部外邊沒破片套,就一馬口鐵皮子,但裝藥多,以炸蒙為主,炸死為輔,屬于控場武器。
M2破片雷雖然裝藥小,但碎片飛起來六親不認,不建議在空曠地使用,丟出去自己得立馬隱蔽,否則不長眼的破片飛個3-40米外還是能干掉自己,屬于輸出類武器。
美軍在丟雷之前不是經(jīng)常喊:Frag out么?這個Frag就是破片的意思,這句話是提醒隊友要隱蔽,而Fire in the hole一般不會是破片雷,只是說要爆炸。
在搶灘登陸時,游騎兵用M1加蘭德配套的M7槍榴彈發(fā)射器發(fā)射一枚M9A1榴彈,這種榴彈是聚能裝藥,可以用于反坦克。
搶灘登陸時的M1火焰噴射器,這倒霉孩子被打爆了罐子之后燒了起來。不過現(xiàn)實中,火焰噴射器的儲料罐被子彈射穿不會爆,即便是穿甲燃燒彈擊穿也很難著,但如果被擊中中間那個高壓儲氣罐倒是會炸,但不會起火。
霍金斯地雷,或者叫霍金斯手雷是一種高爆炸藥,他上頭有個壓板,在重物壓過的時候里頭的酸液會破裂,然后引爆炸藥。也可以通過電雷管以及導(dǎo)火線引爆,屬于多用途炸藥,電影里頭他們是用電雷管引爆。
襪子黏彈這玩意不確定是個啥,可能只是里頭放了一坨TNT,然后用導(dǎo)線+雷管引爆。襪子+黑乎乎的油只是為了吸附在坦克上。(英國表示:騙子,我們的黏彈根本不好使)
至于把迫擊炮當手雷用這個我自己也存疑,據(jù)說是美軍在1943年的意大利戰(zhàn)役中。有一名叫查爾斯·凱里的軍士曾經(jīng)這么干過,而且這人還獲得過榮譽勛章,我得研究一下迫擊炮彈的保險和擊發(fā)構(gòu)造才能給出一個確定的判斷,這個放到下一期單獨聊。
另外就是劇中出現(xiàn)過的兩個筒子,德軍的是坦克獵手RPzB54,美軍的是巴祖卡M1A1
咱們可以看到坦克獵手有個擋板,這是因為它發(fā)射后兩米內(nèi),火箭發(fā)動機都會持續(xù)噴焰,因此容易灼燒射手,所以得有擋板。巴祖卡的話理論上說它在膛內(nèi)就已經(jīng)加速完成,但其實發(fā)射之后還是有一定尾焰,但本身巴祖卡就比坦克獵手口徑小裝藥少,所以燒灼情況不嚴重,因此沒有擋板。
好了,終于盤完了,我尋思下次做這種武器特別多的電影得分個兩期,不然我這種懶漢還真的不愿意一次性碼三千多字...
最后Flak38鎮(zhèn)樓,你別說蛤,這玩意德軍生產(chǎn)了超多,有14萬4千門,德軍這是把他當重機槍來使的(相比美國的M2重機槍,飛機用、艦艇用、陸軍也用,這就才產(chǎn)了30萬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