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童話》:點綴著苦澀的甜湯

本片是1991年日本票房最高的本土電影,日語直譯《回憶的點點滴滴》,英文官方譯名是Only Yesterday(只在昨日)。

故事背景設置在1982年,從小生活在東京的單身女性妙子向公司請了十天假,前往之前從未去過的山形縣姐夫家放松心情。27歲的她,在路途中和田野里漸漸回想起1966年小學五年級的記憶;而初次見面的姐夫一家與妙子共同耕作和生活,更讓她的回憶更加深刻和動人。
六十年代的日本并不如現今這般繁華,人們剛剛從戰(zhàn)后的困境中走出,一切雖然在朝好的方向前進,大部分百姓仍然過著清貧的生活;即使是妙子家這樣的“中產階級”,也是在父親從銀座買回一個精心包裝的菠蘿后,才第一次見到這種熱帶水果。相信大部分觀眾印象最為深刻的場景,便是一家人圍著暖爐正襟危坐,如舉行某種儀式般,小心翼翼地切開菠蘿分食;但他們不懂菠蘿要蘸鹽水去除澀味,兩個姐姐直呼難吃,并把自己的菠蘿推給了妙子。

另一個深刻地烙下日本時代印跡的情節(jié)是,在班級話劇演出中,妙子的角色是“村童甲”,只有兩句臺詞。排練時,妙子添了一句臺詞,讓表演更加生動,以為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卻得到了“請同學們照著劇本演出”的隱性批評。妙子不服輸,在正式表演時加入了劇本之外的神情和動作,獲得好評之余,得到了劇團的邀約。飯桌上,姐姐提到妙子可能被選入寶塚劇團后,父親冷淡地回應“我不想女兒成為戲子”,使她的又一個美夢破碎了。
本片中的童年回憶改編自同名連環(huán)畫,但妙子長大成人鄉(xiāng)村休假的的部分,則是影片原創(chuàng)的。導演高畑勛讓劇情不斷在過去與現在之間閃現,在我看來,如果影片僅僅講述童年的故事,固然充滿童趣,但安排面對著多重都市壓力的妙子回到鄉(xiāng)村——不,是第一次到達鄉(xiāng)村,則更加凸顯了日本電影愛講述的“成長”主題。

妙子的童年回憶并不是那么美好,父親嚴苛的家長專制、姐姐們有意無意的擠兌、老師對自身想法的扼殺,而這一切在27歲的鄉(xiāng)村之旅中卻又顯得不那么苦澀。因為那一切,都是回憶帶來的禮物,是在夕陽的街角對喜歡的男孩說喜歡陰天,悄悄地在棒球場上為處于班級敵方的他加油;是在吃蘋果時思考分數除法,并開玩笑說,是否分數除法算得好的人人生就會順利;而這一切又投射到現在,投射到從未經歷過的鄉(xiāng)村生活。
回憶不僅僅是回憶,它讓主人公、讓觀眾一起,思考年齡增長和時代變遷對生活的重新塑造。而自己曾經珍視的東西,現在是否已經被歲月帶走了?山形之旅事實上也是一次重新發(fā)現之旅,只有在遠離東京生活的鄉(xiāng)村,妙子放下了一切包袱,童年場景才自然而然地復現:“一只毛毛蟲要變成蝴蝶,就必須先變成丑陋的蛹。莫非現在的回憶在提醒我,我又到了要變成蛹的時刻?”

妙子回到都市之后的故事,影片并沒有交待,因為她選擇的路和我們一樣,有無數不確定性;但無疑的是,她將堅持認真、敏感又帶著些許任性的自我,拾起回憶中閃爍的財富。成長就像一碗點綴著苦澀的甜湯,過去的故事總是帶著香醇的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