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 光陰如故:陜西民國以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變遷物證展
2017年6月28日,我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參加專業(yè)技術人員培訓時,參觀了東北側臨時展廳舉行的《歲月如歌——陜西民國以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變遷物證展》。與傳統(tǒng)的文物展覽不同,這里收集了大量近現(xiàn)代的物品,讓人感到十分親切——

?
從2015年起,本著“為明天收藏今天”的主題,陜西歷史博物館展開起“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變遷物證專項征藏”的工作。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博物館共征集到票證、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品、交通通信器材、家用電器、文體娛樂等類別物證共計1323件。
此次展覽就是為了展示這項工作取得的成果,不僅拓展博物館職能和藏品體系,而且發(fā)揮博物館在凝固家國記憶和留住鄉(xiāng)愁中的作用。

展覽共選取1911年至2000年間的160余件各類文物,分為民國時期(1911-1949)、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49-1966)、“文革”時期(1966-1977)、改革開放時期(1978-2000)等四個時階段,折射了陜西自民國以來,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
?
1、民國時期(1911-1949)
在巨大黑白照片的背景下,人物、馬車和器物等被剪切而出,立體般地呈現(xiàn)在眼前,讓人恍若置身于曾經(jīng)的街道和廳堂。民國時期流行的玻璃燈、收音機、取暖爐、化妝鏡等,亦虛亦實般地陳列在展臺上,近百年的時光仿佛觸手可及。



?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49-1966)
在一幅幅熱火朝天的工程照片中,我們進入中國的五六十年代,一個改天換地的時代。華山牌照相機、北京牌電視機、西敏寺木盒五音座鐘,以及曾經(jīng)流行的二八自行車,如今它們雖然毫不起眼,但卻是爺爺奶奶那一代人生活中的奢侈品。



?
除此之外,這里展出一部分抗美援朝時期的文物,有寫著“獻給祖國親人們”綠色軍用馬甲,還有寫著“反對美帝”的瓷碟子,以及蘇聯(lián)建筑風格的紀念品,反應出那個時期國人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

3、“文革”時期(1966-1977)
在激昂的紅歌聲中,展覽進入這個紅旗漫卷的特殊時期。毛主席紀念章,毛主席半身像,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好像任何事物都是以毛主席為中心開展起來的!


?
4、改革開放時期(1978-2000)
經(jīng)過物資匱乏的“十年文革”之后,整個國家再次煥發(fā)生機,進入開放逐夢的新天。黃河牌電視機、東風牌電風扇、大哥大和BB機等都是小時候家中常見的物品,雖然早已退出我們的生活,但如今久別重逢,不禁令人感嘆。



?
在展覽的結尾處,還擺放著當年兒童喜愛的小玩具。綠色的小青蛙,旋轉旁邊的發(fā)條,它就會向前不停地彈跳,我小時候就擁有一件,可惜太容易壞了!


?
這個展覽在主題定位、藏品選擇和陳列設計上,都可謂匠心獨運。一反普通觀眾來博物館“尋寶”和“獵奇”的心里,讓大家重視起身邊的老家當,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守住這些看似普通日用器物,為未來的子孫留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