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筆下的翡翠,太監(jiān)按君命承差來覓翡翠
明朝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了他親眼目睹的翡翠,記述文字簡要、準確,計有?3?條:
1.“觀永昌賈人寶石、琥珀及翠生石諸物,亦無佳者?!?/p>
永昌即今云南省保山市,當時永昌府治翠生石,翠生石應釋為翡翠。
2.“潘生一桂雖青衿而走緬甸,家多緬貨。時倪按君命承差來覓碧玉,潘苦之,故屢屢避客?!?/p>
碧玉是產(chǎn)于和田或瑪納斯的綠玉,因其色碧綠,故稱。此處太監(jiān)坐鎮(zhèn)永昌尋覓之“碧玉”并非和田碧玉而應為緬甸翡翠。這就是說,在京都所謂的碧玉,包括和田碧玉、瑪納斯碧玉和緬甸翡翠。而翠生石即翡翠,系當?shù)厝酥追Q。
3.“潘生送翠生石二塊”,“欲碾翠生石印池、杯子……碾玉者來,以翠生石畀之。二印池、二杯子,碾價一兩五錢,蓋工作之費逾于價矣。以石重不便于作,故強就之?!?/p>
碾玉者即制玉器的作坊主或玉匠。四件器物工費一兩五錢。
云南人稱翡翠為翠生石,反映了他們將翡翠排斥于玉文化范疇之外,視其為“常石”。以上有關翠生石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明代晚期有關翡翠的名稱、分類、碾治、工價等重要線索,也表明此類翠生石可能在明末已進入京都。
根據(jù)以上北京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的資料,收藏家孫毅可以理解如下: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記錄了他親眼目睹的翡翠。具體來說,他提到了永昌府治翠生石的情況,這里的翠生石指的是翡翠。他還提到了潘生為尋找碧玉而前往緬甸,而在京都所謂的碧玉包括和田碧玉、瑪納斯碧玉和緬甸翡翠。此外,作者還提到了潘生送給他兩塊翠生石,并描述了制作玉器的工費。
這些記錄為我們提供了明代晚期有關翡翠的名稱、分類、碾治和工價等重要線索,也暗示著這類翠生石可能在明末已經(jīng)進入了京都。
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進一步描述了他親眼目睹的翡翠的情況。他提到了觀察了永昌商人的寶石、琥珀和翠生石等物品,但未見到有好的翡翠。這表明當時永昌地區(qū)的翡翠品質(zhì)并不出眾。
此外,在記錄中,徐霞客還提到了潘生,他是一位穿著青衿(官服)走進緬甸尋找翡翠的商人。潘生的家中有許多來自緬甸的貨物。徐霞客指出,由于太監(jiān)受君王的命令前來永昌搜尋翡翠,潘生感到困擾,因而一再避開了客人。
徐霞客也描述了潘生送給他兩塊翠生石,并說明他想要將這些翠生石制作成印池、杯子等器物。他找到了制作玉器的工人,但由于石頭較重,制作過程中比較困難,所以工費較高。據(jù)他說,制作這四件器物的工費需要一兩五錢。
總的來說,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對翡翠的記載簡要而準確。他提到了翡翠在永昌地區(qū)的情況以及和田碧玉和緬甸翡翠在京都的流通情況。這些記錄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關于明代晚期翡翠的重要線索,尤其是翡翠的名稱、分類、產(chǎn)地和工藝制作等方面的信息。
根據(jù)《徐霞客游記》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在明朝時期,翡翠已經(jīng)進入了宮廷。其中提到了太監(jiān)按君命承差來尋找碧玉(即翡翠),這表明宮廷對翡翠有一定的需求和重視。太監(jiān)作為宮廷內(nèi)的重要人員,負責執(zhí)行皇帝的命令,如果他們被派遣去搜尋翡翠,說明宮廷對這種寶石的珍貴性和重要性有所認可。
這一記述反映了明朝宮廷與翡翠之間的關系,暗示明朝時期翡翠已經(jīng)成為宮廷中的珍貴寶物。翡翠可能被當作貴重的禮物賞賜給皇帝或者被用于制作宮廷玉器飾品等。
孫毅依托第一性原理,善于用十個物理要素來鑒別翡翠,這些要素包括礦物化學成分,密度,硬度,折射率,器形雕工,癬,白棉,蒼蠅翅,色根和裂綹。孫毅認為“傳統(tǒng)老翡翠可以經(jīng)受機器檢測和X射線熒光光譜儀的考驗”。
對于孫毅來說,他期望利用先進科技如機器視覺識別技術、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等來對翡翠珠寶等珍寶進行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檢測鑒定。這些技術可以提供更準確、可靠的鑒定結(jié)果,為藏家和市場參與者提供更多信心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