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詩《記憶·無序》個展開幕,與摩卡藝術中心M+SPACE無限融合
藝術,是記憶與心緒的延伸,有關記憶的藝術形態(tài)并不少見,但能像李小詩的作品一樣,帶給觀者一種迷離的,割裂的,卻又無限真實的詩歌般的感受,卻并不多見。
3月4日,李小詩《記憶·無序》個展在北京摩卡藝術中心全新展廳M+SPACE開幕,展廳共有李小詩7件軟雕塑與雕塑作品,50件水彩作品、20件油畫作品,作品用色大膽豐富,各種巧妙元素相互糾纏碰撞,充滿無邊遐想,搭配意境深邃的詩文,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與心理沖擊力。


李小詩:所有夢中的記憶碎片,都有跡可循
李小詩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碩士畢業(yè),現任職于魯迅美術學院,自小就對畫畫擁有深沉熱愛的她,一直都將生活中的各種元素融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對于她來說,模糊的夢境,生活的碎片,記憶的一隅,都是生活中尤為珍貴的瞬息。
她的藝術作品,也由這些生活碎片組成,它們像一株不斷生長的小樹一般,慢慢延伸,在她的思緒里翩翩起舞,它們不被束縛,亦不被禁錮,而一直跟隨著李小詩的藝術語言肆意生長,最終爆發(fā)出令人驚艷的強大能量!

開辦《記憶·無序》個展的思路,始于2022年疫情期間,在那個特殊的時間段里,每個人都在經歷著人生的巨大轉變,《記憶·無序》恰恰是對那個階段內心的解讀。
在李小詩的作品中充斥著大量的記憶碎片,她將這些碎片用一種幾何化傾向的畫面結構組織在一起,試圖將不可預見的秩序置于同一個畫面之中,在碎裂、解析、重組后,形成全新的,飽滿的,立體的,分離的畫面。

李小詩的詩,如獨白一般,以簡潔卻足夠厚重的字句,暈染般地構成畫面,讓觀者能夠近距離地凝視她內心繁復的情感。所有的記憶碎片都有跡可循,當那些就存在我們身體中,卻往往被忽略掉的思維以井噴式的方式呈現在眼前時,帶給人們的情感力量也是足夠磅礴,足夠震撼的!
策展人潘珍玉:空間與記憶是最佳組合
《記憶·無序》個展的策展人潘珍玉女士敏銳地捕捉到了李小詩對于“碎片”的詮釋,她認為,李小詩的作品會使我們迷茫,在每個細節(jié)出現的地方,都是不完整的碎片,但它們卻又是揭露者。

李小詩揭露的,是我們在夢境,或在潛意識中的秘密以及回憶,看似天馬行空的表述,其實每一塊,都是具體而又真實的。
當我們能夠完全理解畫面所傾述的語言時,才會猛然驚覺,原來,這些畫面并不陌生,它們是由李小詩細心提煉出來的,真實而又具體的情感表達,它們就在這里,它們無處不在!

之所以與李小詩合作進行展覽,也是因為李小詩作品中所表述的含義與摩卡藝術中心M+SPACE不謀而合。
摩卡藝術中心M+SPACE是一個已有60多年歷史的廠房建筑,經過設計師的精心改造后,摩卡藝術中心M+SPACE保留了原有空間中的建筑立柱結構和大面積的挑空,為了展現建筑原有的韻味,設計中只采用最簡單的黑白灰來進行設計,創(chuàng)造一個極簡的高級空間。
因為摩卡藝術中心M+SPACE是一個全新的空間,因此,潘珍玉女士將它喚作“白房子”,因為白房子內,本身就擁有很多記憶與內容。
作為一個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綜合體驗中心,摩卡藝術中心M+SPACE共有設三個空間,月曜廳,日曜廳以及,ITB?趣餐廳,三個空間均以“貓”為元素,無論是月曜廳入口處的貓耳設計,還是日曜廳古銅金色的豹貓靈瞳圖案,以及室內的貓身形步梯,處處細節(jié)都彰顯了,摩卡藝術中心M+SPACE的飄逸靈動、大氣綺麗。

摩卡藝術中心M+SPACE的建筑特點本身就是一個存儲藝術空間,因此更加適合一些安靜的、具有內容與底蘊的藝術項目,李小詩作品的加入,無疑給了摩卡藝術中心M+SPACE更多創(chuàng)意空間與視覺驚喜。
空間與記憶,是最佳組合,當我們與記憶碎片對話,即是與空間對話,與自我對話。如同某一天凌晨,你恰巧從夢中醒來,眼前灰白相接,如夢似幻,你聽見無數細小的呢喃,你會發(fā)現,你經歷過的一切,于記憶與夢中幻化成形,如老友那般,將歲月的痕跡細數說給你聽,李小詩與摩卡藝術中心M+SPACE,便是這樣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