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王陽明的“良知”之說和孟子的良知有什么不同?

我們以前已提過“良知”一詞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按常理邏輯而論,這個“良知”是蠻奇怪的,無慮而知,如何可能?
我們把時空點回到王陽明先生龍場大悟的那一刻,他的悟道之言是這么一句話“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p>
好一個“吾性自足”,這就是“不慮而知”的真義,不假外求,本性自足,這就叫良知。
當然,這是孟子的說法,而良知到了王陽明處又有了更深的延展,不錯,吾性自足的不慮而知是良知,不過此只是良知之體。
王陽明先生講過“后儒不明圣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其不知,求能其所不能”,這便是體上之良知。
關鍵是王陽明在良知體上更啟用,點出啟用在“是非之心”上。
陽明先生講“良知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良知之用在孟子處的“不慮而知”的原因是其本為“是非之心”,如鏡子般能本然洞見是非好惡的。

而此是非之心的良知,人皆有之,其理卻在“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凡意念之發(fā),吾心之良知無有不知之者”,原因就在于“良知自知”之上。
繼而王陽明更道出“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p>
啟用還須守體,“蓋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這更是良知的達道之言。
陽明先生再啟用,更道出良知獨知的功能。“良知即是獨知時,此知之外更無知,誰人不有良知在,知得良知卻是誰?”這有點參禪悟道的味道了。
而陽明先生頗有頓悟意味的幾句話,則為后世陽明學派掀起了滔天的巨浪,“見在”、“當下”、“發(fā)見”,陽明先生將良知的發(fā)明處認知為“發(fā)見流行處當下具足”。

于是乎,王龍溪更據(jù)此拈出“見在良知”和“現(xiàn)成良知”,并由此,引發(fā)了與陽明后學中的“歸寂派”代表人物聶雙江和羅念庵的激烈爭議,當然這是后話。
不過,回到陽明先生處,他對“見在”的說法,則有兩段不同的言論。
“良知無前后,只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這話肯定就是王龍溪現(xiàn)成派的理論依據(j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