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琴系列丨學會處理古琴演奏中的音效
【一】走音
在古琴演奏中左右向“走音”時,是左臂帶動腕、掌、指進行移動。
“走音”是改變有效弦長,產(chǎn)生音的高低變化,構(gòu)成旋律的流動。
“走音”的音效,有“無聲勝有聲”的意趣和內(nèi)涵深幽之感。
例如,琴曲《平沙落雁》中開頭部分的連續(xù)“走音”,音量一直在衰減,甚至幾乎聽不到聲音時左手還在移動,即為意境之所在也!
【二】爪起、帶起
左手“爪起”、“帶起”的音是空弦音,且多為旋律音,其目的是豐滿音響效果與色彩。
在演奏中,此音會與相鄰的旋律音互為同度、一個八度或兩個八度音程,需特別注意音量與其他旋律音的平衡,一般來說不宜過重。
例如,琴曲《酒狂》第一句中的“爪起”就是一個非重音。
【三】搯起、罨
在一組旋律音線條中,“搯起”、“罨”所得音是其中的一環(huán),與前后的音共同組成旋律的整體,其音質(zhì)標準是純凈的“余音”。
有的人在演奏此音時會發(fā)出帶木板聲的雜音,這就破壞了旋律線條的流暢與連貫。
例如,琴曲《陽關三疊》中的“搯”、“罨”:大指要在“搯起”的一瞬間突然往斜上方撥弦,而不可沿著琴面向邊沿方向扒弦;“罨”時,要以大指的“正位”觸弦點扣弦,要準確地擊在琴弦上得音,而不要“罨”出琴面木板聲。
【四】吟、猱
古人言“五音活潑之趣,半在吟猱” ,可見,如果整首琴曲沒有一點吟猱,那么音樂難免顯得呆板。
其實,“吟猱”對所按音起到的是潤色美化的作用。施以“吟猱”,單個的音能得以靈動,一條旋律也能獲得生動活潑的效果。另外,也可以通過吟猱對樂曲進行風格氣息的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要對“吟猱”進行設計,切不可隨意“吟猱”,更不可逢音必“吟猱”,否則會使聽者有顫抖不定的感覺。
例如,琴曲《良宵引》中很多音都無需“吟猱”,以此來表現(xiàn)一種安詳靜謐的情境。
(部分圖文來源網(wǎng)絡,侵刪)
-END-
北京度一學堂古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