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 英國革命時代(下)
初心百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國革命時代(下)
08?權利法案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而頒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
權利法案要求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征收賦稅,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擔任英國國王,任何國王不能與羅馬天主教徒結婚等。
意義:
奠定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理論和法律基礎;確立了議會所擁有的權力高于王權的原則;標志著君主立憲制開始在英國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掃清了道路。

09 路易十四
波旁王朝的法國國王和納瓦拉國王。在位長達72年110天,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
為政舉措:
政治:
(1)加強皇權:路易十四執(zhí)政的五十四年中(1661年-1715年),把國王的權力發(fā)展到了頂峰。
(2)宮廷人事:路易十四廢除了首相,并親自選定了6位大臣為國王出謀劃策。
(3)修建新宮:建造凡爾賽宮
軍事:
(1)鎮(zhèn)壓叛亂
(2)強固海防
(3)對外擴張:統治期內法國參加了四次大的戰(zhàn)爭,這些戰(zhàn)爭耗盡了法國的國庫,使國家陷入高債之中。
評價:
路易十四以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蘭西成為當時西歐最強的國家,時人尊稱“太陽王”。

10?三十年戰(zhàn)爭
歐洲各國為了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而引發(fā)的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zhàn),主戰(zhàn)場在德意志。
戰(zhàn)爭的一方為德意志新教諸侯和瑞典、丹麥、法國,得到荷蘭、英國、俄羅斯的支持;另一方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諸侯和西班牙,得到教宗和波蘭的支持。1848年雙方締結《威斯特發(fā)里亞和約》,戰(zhàn)爭以天主教諸侯國一方的失敗而結束。
影響:
戰(zhàn)爭使德意志遭受空前浩劫,人民飽受災難,進一步加深了國家的分裂,同時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是歐洲近代史的開始。

11?《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是象征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結束而簽訂的一系列和約。
三十年戰(zhàn)爭以天主教諸侯國一方的失敗而告終。戰(zhàn)爭雙方于1648年分別締結了兩個和約,合稱《威斯特發(fā)里亞和約》。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沉重打擊了哈布斯堡家族,加深了德意志的分裂,劃定了歐洲大陸各國國界,改變了歐洲政治力量對比。同時,作為歐洲中世紀與近代史時期之交的第一個多邊條約,是國際法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塊重要里程碑。

12?斯圖亞特王朝
1371年至1714年間統治蘇格蘭和1603年至1714年間統治英格蘭和愛爾蘭的王朝,是第一個成功統治英倫三島的王室。
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實際上不太穩(wěn)定,經歷數次革命,兩位君主被革命所推翻。同時由于斯圖亞特王室的天主教背景,導致以新教徒為主的英格蘭民眾經常質疑君主的宗教傾向,令英倫三島的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但是,這些因素促使英國議會權力愈來愈大,令英國最早成為議會制國家,也使英國的民主步伐領先于歐陸諸國。

文章來源 | 初心百科
整理搬運|初心阿卓
百科咨詢|初心C老師(微信號:VIP7claire)
初心翻碩百科448公益講座群(CCtalk課程群號:8806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