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蝦圖國畫解析

魚蝦圖國畫:游魚、小蝦、螃蟹……是齊白石大師百畫不厭的特色畫風(fēng)。為何不厭?白石山人(齊白石別號)曾在一幅《魚蝦圖》的題跋中寫道:“借山吟館主者畫此小幅時有友至,笑曰:‘君何獨喜魚蝦?’答曰:‘吾之侶也,何得厭?’友復(fù)欲求贈,吾未之與。白石記。”一問一答,也是自問自答。與魚蝦水族相伴,魚、蝦、畫、人,各得其樂、各得自在,確實不會厭煩吧。白石山人是20世紀(jì)的林逋。
魚、蝦、蟹之類,雖然并不是什么關(guān)乎歷史、關(guān)乎生計的重要題材,但是白石山人卻十分看重。為求一形,數(shù)易其稿。寫生觀察、揣摩端詳;借鑒諸家、擇善從之,百轉(zhuǎn)千回之下才有似與不似的自家心法。畫魚、畫蝦或是畫螃蟹,這并不重要,參于造化,得其心源。白石山人筆下的魚蝦不在于形似,他念念不忘的是“歸夢看池魚”?;夭蝗サ募亦l(xiāng),逃不出的樊籠,夢中看魚只能見于紙端,悠然的魚蝦才是白石山人的向往。眾人畫魚細(xì)琢磨,白石畫魚如對晤。皆是草間偷活,何分彼此?筆墨造化,自然而然。讀白石山人和他筆下的魚蝦,就像是聽兩個老朋友之間的閑談。
白石山人的一生大概特別符合人們對于一位中國畫家的想象,不僅因為樣子道骨仙風(fēng),而且有著傳奇的身世:出生貧農(nóng),木匠謀生,為人賞識,習(xí)文從藝,輾轉(zhuǎn)逃難,衰年變法,最終聲名遠(yuǎn)播。這樣的過往,品茶時談一談覺得有趣,只有親身經(jīng)歷才知道其中的兇險吧?白石山人的一生被一再演繹,故事太多也不好,遮蔽了他的作品。幸在白石山人的畫作就是他的人生,有時比口述更加真實貼切,通過他的畫作看他的人生更能體會時間的價值。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