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唐朝274年歷史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外交、軍事等方面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王朝之一。建立于公元618年,短暫亡于公元690年,后于公元705年復國,公元907年徹底滅亡,國祚共274年,傳14世21帝。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唐朝的歷史。

公元618年,隋煬帝楊廣于江都遇弒,消息傳回長安后,唐王李淵便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登基稱帝,建國號為“唐”,定都長安,建元“武德”,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同年李世民平定西秦薛舉、薛仁杲父子,掃平隴西。
公元619年,劉武周率宋金剛、尉遲敬德等將領(lǐng)攻打李唐的大本營太原,打走齊王李元吉、擊潰裴寂,幾乎占領(lǐng)山西全境。幾乎丟失了關(guān)中之外所有土地的李淵考慮要放棄河東之地,謹守關(guān)西。李世民上表力勸,并愿意領(lǐng)精兵三萬前去平定劉武周,克復汾、晉。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軍北上迎戰(zhàn)劉武周,一舉獲勝,收復全部失地,劉武周北逃突厥后被殺。劉武周敗亡后,黃河流域能與唐朝爭雄的只剩夏王竇建德和洛陽王世充了。同年七月,李世民率軍進攻王世充,屯軍北邙山,指揮各軍包圍了洛陽城,王世充急忙向竇建德求援。

公元621年,竇建德率軍救援洛陽,李世民采取圍點打援的策略,派兩萬多大軍繼續(xù)包圍洛陽,自己親率五千唐軍于虎牢關(guān)設伏。竇建德率十萬夏軍趕到虎牢關(guān)前,迫于關(guān)險,不再前進。李世民便等夏軍留屯日久、軍心懈怠之際發(fā)起進攻,一舉擊潰夏軍,俘虜竇建德。于洛陽被圍的王世充見大勢已去,便選擇投降唐軍。此戰(zhàn)李世民真可謂戰(zhàn)神,一舉消滅了竇、王兩大勁敵,加速了唐朝統(tǒng)一關(guān)東的進程。同年七月,竇建德舊部劉黑闥起兵造反,并多次擊敗唐軍,不到半年就恢復了竇建德原先的地盤。
公元622年,李世民率軍討伐劉黑闥,不到僅月余就大破劉黑闥,迫使其逃奔突厥,李世民隨即被征召回朝。同年六月劉黑闥借助突厥兵東山再起,多次擊敗唐軍,這次李淵沒有派出李世民,而是派太子李建成掛帥。

公元623年,李建成率軍大破劉黑闥,重新平定河北。自此以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矛盾日益加劇。
公元626年,李建成深夜召李世民飲酒,結(jié)果李世民事后心痛吐血。李淵得知消息后自知兄弟二人的矛盾無法調(diào)解,便打算讓李世民去洛陽建天子旌旗,“自陜以東,悉宜主之”。但太子和齊王不愿意將李世民放虎歸山,他們一面派人上書諫止、一面派人向李淵陳說利害,勸其放棄這個決定。李世民也深感形勢緊迫,最終在與幕僚商議后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成功誅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并成為新的東宮太子。同年八月初九,李淵傳位給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剛登基不久突厥便大舉入侵,攻至距長安僅40里的涇陽。但太宗處變不驚,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雙方締結(jié)“渭水之盟”,突厥隨即退兵。

公元627年,燕郡王李藝占據(jù)涇州造反,唐太宗派吏部尚書長孫無忌和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敬率軍討伐,李藝兵敗潰逃,最后被左右殺死。
公元628年,唐太宗派柴紹和薛萬均討伐梁師都,梁師都被唐軍逼入絕境,最后被堂弟梁洛仁所殺。
公元629年,太上皇李淵從太極殿搬到大安宮,在東宮處理政務兩年多的唐太宗終于得以入主太極殿。
公元630年,唐太宗令李靖出師塞北,此戰(zhàn)李靖大勝,滅亡東突厥,并將當年與太宗簽訂“渭水之盟”的頡利可汗活捉到長安跳舞,也算是洗刷了大唐的恥辱。自此西北蕃邦都請求給皇帝李世民上尊號為“天可汗”。

公元634年,吐谷渾進兵鄯州,唐太宗派段志玄、樊興受領(lǐng)兵出擊,擊退了吐谷渾。同年十一月,吐谷渾又攻掠涼州,太宗隨即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人率軍再次出擊吐谷渾。
公元635年,李靖、侯君集、李道宗三路大軍全部取勝,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大跡后被左右所殺。同年太上皇李淵駕崩,終年69歲,在位8年。
公元637年,唐太宗駕幸洛陽宮,并召14歲的武則天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
公元639年,唐太宗派侯君集、薛萬徹率軍討伐高昌。
公元640年,高昌王麴文泰病逝,其子麴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唐太宗隨即在高昌首府交河城設置安西都護府。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以謀反罪被廢,魏王李泰趁機向父親李世民表心意,稱自己若繼位百年之后定會殺了兒子然后傳位給弟弟李治。唐太宗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為了保全三個兒子,便果斷立寬厚仁慈的李治為太子。

公元645年,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大軍討伐,此戰(zhàn)唐軍攻占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十座城,將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遷到內(nèi)地,并消滅了大量高句麗軍隊,重創(chuàng)高句麗。
公元646年,唐軍擊敗薛延陀首領(lǐng)多彌可汗拔灼,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拔灼殺死,隨后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同年唐太宗在漠北設立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單于都護府。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牛進達、李勣、李海岸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取得大勝。高句麗榮留王高建武派兒子高任武入朝謝罪。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終年50歲,在位23年,其子李治繼位,即唐高宗。
公元650年,唐高宗在感業(yè)寺進香時與武氏再次相遇,兩人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
公元651年,唐高宗為先帝服喪期滿一年,武氏便再度入宮。入宮前武則天便已懷孕,入宮后不久就生下了皇子李弘。
公元652年,武則天被拜為二品昭儀。
公元655年,唐高宗力排眾議,廢王立武,至此那個14歲就被太宗納入后宮的武則天終于在18年后母儀天下。

公元657年,唐高宗移駕洛陽,并改洛陽宮為東都,唐朝開始實行兩京制。
公元659年,顧命大臣長孫無忌被逼自殺,關(guān)隴集團許多元老人物都受到株連,自此以后唐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約。
公元660年,邢國公蘇定方平定百濟,百濟國王扶余義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被俘,唐高宗責問后下詔釋放。同年唐高宗因經(jīng)常頭暈目眩,影響處理政務,武則天便趁機插手朝政,開始參與國家大事。
公元665年,唐高宗率百官前往泰山封禪,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使節(jié)和酋長紛紛隨行。
公元668年,李勣攻破高句麗,拔平壤城,高句麗境內(nèi)皆降,唐高宗以其地為安東都護府,隋唐三代帝王的眼中釘肉中刺終于被拔除。

公元674年,朝廷下詔尊皇帝李治為天皇,皇后武則天為天后。天后是掌握實權(quán)的,而唐高宗身體一無力調(diào)和不如一天,政權(quán)便慢慢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zhuǎn)移。
公元675年,唐高宗的風眩癥更加嚴重,便與朝政商議讓武后攝政,遭拒后作罷。
公元682年,關(guān)中饑荒,就連京師長安都出現(xiàn)了百姓相食的慘劇,唐高宗便再次移駕東都。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終年55歲,在位34年,其子李顯繼位,即唐中宗。由于唐中宗庸弱無能,政事便皆取決于武則天。
公元684年,唐中宗重用皇后韋氏的親戚,試圖組建自己的班底,他先將國丈韋玄貞提拔為豫州刺史,不久后又想擢升為侍中,宰相裴炎勸阻無果后將此事告知武則天,武則天大怒,將在位僅55天的唐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帝,即唐睿宗,武則天也順勢從幕后走到了臺前,正式臨朝稱制。唐睿宗不僅是個傀儡皇帝,而且還被軟禁在宮中,行動都受到限制。同年英國公徐敬業(yè)于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作為徐府下屬的駱賓王寫下了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武則天派梁郡公李孝逸、魏元忠率軍征討徐敬業(yè),徐敬業(yè)兵敗后被部下所殺。

公元686年,武則天下詔要還政于皇帝,唐睿宗認為這是武則天的試探,便數(shù)次上表推辭,武則天便順坡下驢,依舊臨朝稱制。
公元68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將一塊刻有“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的白石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將白石命名為“寶圖”,又加尊號為圣母神皇,唐睿宗對此無可奈何。
公元690年,侍御史傅游藝率關(guān)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也紛紛勸進,唐睿宗李旦迫于形勢只得上表請母后稱帝,并請求賜武姓。武則天接受了請求,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唐睿宗李旦被降為皇嗣,改名武輪,遷居東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guī)格,唐朝短暫滅亡。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fā)動兵變,誅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隨后包圍集仙殿逼武則天退位。不久后武則天禪位給太子武顯,武顯即唐中宗,二度為帝后恢復李姓,復國號為唐,唐朝復國。同年武則天病逝,留下遺詔去帝號,只稱“則天大圣皇后”。

公元706年,韋后勾結(jié)宰相武三思,開始專擅朝政。
公元710年,韋后見年過半百的唐中宗身體依舊硬朗,等不及的她直接將唐中宗毒死,試圖做第二個女皇帝。唐中宗李顯終年54歲,在位5年。之后韋后立唐中宗四子李重茂為帝,自己臨朝稱制。同年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后、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等政治女性,擁立相王李旦復位,即唐睿宗,小皇帝李重茂被降封為溫王,臨淄王李隆基因功被立為太子。
公元712年,唐睿宗李旦禪位于太子李隆基,即唐玄宗。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圖謀不軌,早就知道姑姑有野心的唐玄宗搶先發(fā)動“先天政變”,成功鏟除太平公主勢力,徹底掌握朝政。之后玄宗開始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終于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公元716年,當了4年太上皇的唐睿宗李旦駕崩,終年54歲,武則天篡唐前在位6年,唐朝復國后在位2年,共計在位8年。
公元725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禪,成為繼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之后第五位封禪泰山的皇帝。然而開創(chuàng)了盛世之后,唐玄宗就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于享樂之中,早就沒有在位初期的勵精圖治精神和節(jié)儉之風了。
公元737年,唐玄宗聽信寵妃武氏的讒言,將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并殺害。同年武惠妃逝世,后宮再沒有一個能令唐玄宗滿意的美人,這時有人進言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huán)“姿質(zhì)天挺,宜充掖廷”,唐玄宗隨即將楊氏召入宮中一見,相見之后便被楊玉環(huán)的美貌吸引,開始琢磨怎么將其納入后宮。
公元738年,唐玄宗立三子李亨為太子。
公元740年,唐玄宗以為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過渡一下后便正式將楊玉環(huán)納入后宮。

公元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便冊立楊玉環(huán)為貴妃。雖說只是貴妃,但是皇后之位空缺,楊玉環(huán)又深得玄宗喜愛,因此楊貴妃基本就相當于皇后。愛屋及烏的唐玄宗任命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為宰相,封楊貴妃的大姐為韓國夫人、三姐為虢國夫人、八姐為秦國夫人,其他兄長皆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在楊國忠的專權(quán)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只顧與楊貴妃男歡女愛,對朝政是不管不顧,讓國家陷入危機。
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jié)度使的安祿山趁著唐朝內(nèi)部政治腐敗之際發(fā)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當時的唐朝承平日久,民不知戰(zhàn),河北州縣面對叛軍立即望風瓦解,縣令或逃或降。
公元756年,叛軍占領(lǐng)東都洛陽,防守潼關(guān)的哥舒翰也被安祿山擊敗,叛軍直逼長安,唐玄宗只得倉皇出逃。同年六月,長安失守。七月,唐玄宗隨行將士發(fā)生嘩變,楊國忠和楊貴妃全部被殺,史稱“馬嵬驛兵變”。這之后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玄宗繼續(xù)西行入蜀,李亨則率兩千禁軍北上。不久后李亨于靈武稱帝,即唐肅宗。

公元757年,安祿山于洛陽稱帝,立國號為“燕”。同年安祿山被次子安慶緒殺害,叛軍陷入內(nèi)亂。唐肅宗抓住機會收復了長安,并迎唐玄宗回京。
公元759年,史思明殺了安慶緒后自立為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即位為帝,繼續(xù)與唐軍作戰(zhàn)。
公元762年,唐玄宗李隆基駕崩,終年77歲,在位44年。僅僅13天后唐肅宗李亨也駕崩了,終年51歲,在位7年,其子李豫繼位,即唐代宗。同年唐代宗命其子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統(tǒng)仆固懷恩等大敗史朝義部叛軍,收復洛陽及河北諸郡。
公元763年,唐軍聯(lián)合回鶻再次大敗叛軍,史朝義被迫自殺,至此歷時8年的安史之亂結(jié)束。同年吐蕃乘亂攻占河西、隴右之地,并長驅(qū)直入占領(lǐng)長安,唐代宗出逃陜州。隨后唐代宗起用郭子儀擊破吐蕃,收復長安。
公元765年,仆固懷恩起兵造反,唐代宗再用郭子儀平定叛亂。此后藩鎮(zhèn)勢力壯大,開中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之先河。

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駕崩,終年53歲,在位17年,其子李適繼位,即唐德宗。
公元781年,唐德宗發(fā)動削藩戰(zhàn)爭,奈何當時的社會條件和政治條件不成熟,致使四鎮(zhèn)之亂。
公元783年,涇原兵變爆發(fā),反叛的涇原軍攻占長安,并擁立太尉朱泚為帝。唐德宗出逃奉天和梁州,后依靠宰相李泌、大將李晟、渾瑊等人平亂。
公元784年,唐德宗回到長安。同年河中節(jié)度使李懷光舉兵反叛,唐德宗派渾瑊與河東節(jié)度使馬燧、鎮(zhèn)國節(jié)度使駱元光等人率軍討伐。
公元785年,李懷光叛亂被平定。這之后唐德宗再無力削藩,轉(zhuǎn)而委任宦官為禁軍統(tǒng)帥,而對藩鎮(zhèn)多事姑息,致使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越來越嚴重。
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適駕崩,終年63歲,在位26年,其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胸懷大志的唐順宗剛即位便重用王叔文等人推行改革,抑制宦官,但此舉引起了一些守舊大臣與宦官的反對。同年八月唐順宗被逼退位,其子李純繼位,即唐憲宗,王叔文、王伾、韋執(zhí)誼、劉禹錫、柳宗元、韓泰等大臣紛紛被貶,改革失敗。

公元806年,唐順宗李誦駕崩,終年45歲,在位186天。同年西川節(jié)度使劉辟反叛,唐憲宗派左神策行營節(jié)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營兵馬使李元奕等率軍前往討伐,成功平定叛亂。
公元814年,淮西節(jié)度使吳少陽去世,其子吳元濟匿喪不報,繼而舉兵反叛,威脅東都。
公元815年,唐憲宗決定對淮西用兵,朝野震動。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迫于壓力便采用聲言助官軍討伐吳元濟,暗地里又支持吳元濟,意圖兩面討好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公元817年,唐憲宗命裴度奔赴淮西,與隨鄧節(jié)度使李愬等人大舉進攻吳元濟,成功大敗淮西軍,持續(xù)三年的淮西叛亂被平定。李師道見吳元濟敗死后十分恐懼,欲獻地歸順朝廷,然反復無常的他隨后就舉兵叛亂。
公元818年,唐憲宗調(diào)遣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諸鎮(zhèn)前往討伐李師道。李師道軍面對朝廷大軍壓境的情況,內(nèi)部矛盾激化,李師道也被部下劉悟所殺,朝廷成功平定淄、青、江州地。
公元820年,唐憲宗李純被宦官陳弘志等人殺害,終年42歲,在位15年,其子李恒繼位,即唐穆宗。
公元822年,唐穆宗與宦官打毬墮馬,受驚后患上風疾,都不能下地走路,朝政大權(quán)便被宦官王守澄與宰相李逢

公元823年,以為天下無事的唐穆宗推行消兵之策,但被裁撤的兵士無以為生,便嘯聚山林,以致社會動蕩。
公元824年,唐穆宗李恒因誤服金丹而駕崩,終年29歲,在位4年,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唐敬宗繼位后冷遇朝臣,耽于玩樂,沉迷蹴鞠和打夜狐,不愛理政。宦官王守澄與宰相李逢便趁機排除異己,敗壞朝綱。
公元827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等人弒殺,終年18歲,在位3年。之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謙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了劉克明,并迎立唐穆宗李恒次子、唐敬宗李湛的二弟李昂為帝,即唐文宗。唐文宗在位期間朝臣分為牛、李兩派,互相攻擊,政權(quán)乃至皇帝的生死廢立都掌握在宦官的手中,對此不滿的文宗欲鏟除宦官勢力,奪回政權(quán),遂提拔鄭注、李訓為心腹。
公元835年,為了消滅宦官勢力,唐文宗發(fā)動“甘露之變”,結(jié)果被宦官頭目仇士良察覺,雙方展開激烈戰(zhàn)斗,唐文宗陣營戰(zhàn)敗,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余、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全部被殺,唐文宗本人也被軟禁。

公元840年,唐文宗李昂郁郁而終,終年31歲,在位13年。宦官仇士良隨即擁立唐文宗之弟李炎為帝,即唐武宗。唐武宗在位期間貶逐牛黨,并召淮南節(jié)度使李德裕為相,以至于形成李黨獨掌朝柄的局面。
公元845年,唐武宗頒布敕令開展滅佛運動,要求拆毀全國佛寺,沒收大量良田和寺院財產(chǎn),史稱“會昌毀佛”。
公元846年,唐武宗李炎因長期服用丹藥而駕崩,終年32歲,在位6年?;鹿亳R元贄為了控制朝政,便擁立癡傻的光王李忱為帝,即唐宣宗。令馬元贄沒想到的是唐宣宗的癡傻全部都是裝的,即位后的宣宗便褪去了癡傻的偽裝,取而代之的是睿智堅定的眼神和臉龐。

唐宣宗在位期間勤于政事,整頓吏治,限制宗室和宦官,還將死于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對于憲宗一朝留下的老臣也是大舉重用。為了防止自己在朝政中被下屬蒙蔽,宣宗還將六品以上所有的官員的履歷以及天下郡縣情況全部熟記,簡直是勞模典范。唐朝內(nèi)政在宣宗的整頓下煥然一新,國力蒸蒸日上,史稱“大中之治”。

公元851年,唐宣宗收復河西,隨后又平定安南、安定塞北,昔日輝煌的節(jié)度使和權(quán)宦在宣宗的馭臣之術(shù)下都黯然失色,日薄西山的大唐重新煥發(fā)出生命力。
公元859年,唐宣宗李忱因服用太醫(yī)李元伯所獻的仙丹中毒而亡,終年49歲,在位13年,其子李漼繼位,即唐懿宗。唐懿宗在位期間游宴無度、驕奢淫逸、任人不能,導致浙東、安南、徐州、四川相繼發(fā)生動亂,內(nèi)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使唐朝喪失了宣宗一朝的成果。
公元873年,唐懿宗李漼駕崩,終年40歲,在位14年,其子李儇繼位,即唐僖宗,朝政大權(quán)由宦官田令孜把持。
公元875年,私鹽販出身的王仙芝率眾于濮州濮陽起義。
公元878年,王仙芝戰(zhàn)死,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新領(lǐng)袖。
公元881年,黃巢率軍攻克潼關(guān),直逼長安,宦官田令孜急忙帶著唐懿宗逃亡蜀地,長安陷落。
公元882年,黃巢手下朱溫投降唐軍,唐僖宗大喜,賜名朱全忠。
公元884年,黃巢起義被平定,唐僖宗返回長安。但黃巢之亂已轉(zhuǎn)戰(zhàn)近半唐朝江山,唐朝元氣大傷。

公元888年,唐僖宗李儇駕崩,終年26歲,在位15年,其弟李曄繼位,即唐昭宗。唐昭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發(fā)動平定四川陳敬瑄、河東李克用的戰(zhàn)爭,最終消滅田令孜,重挫李克用。然而中央禁軍也折損大半,朝廷兵力不足,唐昭宗只得坐視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做大,逐步成為中原霸主。
公元895年,侍中兼中書令王行瑜擅權(quán),要求擔任尚書令,遭到宰相韋昭度抵制,王行瑜便聯(lián)合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攻破長安,誅殺宰相韋昭度,并圖謀廢黜唐昭宗。好在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及時勤王,擊敗了王行瑜,收復了長安。
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曄被朱溫弒殺,終年37歲,在位16年,其子李柷繼位,即唐哀帝。
公元905年,朱溫大肆誅殺朝官,為自己篡唐稱帝掃清障礙,史稱“白馬驛之禍”。
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李柷禪位,代唐稱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后梁”。至此復國202年、共立國274年的唐朝宣告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