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信條:幻景】巴格達聲音漫步|EP1:和平之城(翻譯)

巴格達:聲音漫步
第一集:和平之城
主講人:Deana Hassanein、Ali A. Olomi | 翻譯:Bactriana
DH:大家好,我是狄安娜·哈桑寧(Deana Hassanein),歡迎來到本季歷史回聲(Echoes of History),本季內容受育碧游戲《刺客信條:幻景》啟發(fā)。在這季的聲音漫步中,我們將帶您走進九世紀巴格達。在十集的內容中,我們將跨越曲折的時間線,走進這個偉大文明的心臟,并探索使這個文明如此重要的原因。參與我們節(jié)目的嘉賓是阿里·A·奧魯米(Ali A. Olomi)教授。阿里教授,可以請您介紹一下自己嗎?
AO:哈嘍大家好,我是阿里。我是一名歷史學者,從事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相關研究,也是幻景游戲開發(fā)的顧問之一,順便這個“哈嘍”很明顯體現(xiàn)了我是個美國人。
DH:那我沒啥好說的了,我主持播客這么久從來沒聽人說過,非常新鮮(Deana是個英國人)。所以,當游戲的歷史顧問是什么感覺,有什么感想給我們分享一下?
AO:確實有,對于一個歷史學者而言可能是我干過的最一顆賽艇的事,歷史學作為專業(yè)而言可能不總是那么有意思,但這次絕對是頂尖水平。
DH:而且還沒結束哦,我們還要帶領聽眾瀏覽九世紀巴格達的歷史呢。這段時期是幻景的背景舞臺,本身非常有意思,但是經常被人忽視。對中世紀巴格達有所了解的人并不多,都不太知道它當時的繁華富裕,也不太能感到它的魅力和神秘感——
AO:太真實了,我總說這段時期比《權力的游戲》更權游,建議做好心理準備。
[BGM]
DH:所以我們今天要進行中世紀巴格達一日游,跟我說說我會看見啥?
AO:確實,我們今天要探索的正是巴格達,這座中世紀的大都會、阿拔斯帝國的首都、伊斯蘭文明的腹心之地,也是諸多建筑奇觀和重要學術成就的誕生之土。
[BGM]
AO:先問你個問題,假設你現(xiàn)在剛剛征服了一大片土地,推翻了敵對王朝的統(tǒng)治,現(xiàn)在你是這個新王朝的統(tǒng)治者了,能說說你這周末打算干啥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啥?
DH:可能坐下深呼吸一會兒?
AO:確實該坐下歇會兒了
DH:我可能會這么干,但我猜你想讓我回答的是找個地方建首都對吧,還要確保這座城市的商業(yè)活動繁榮對吧。
AO:完全正確的,你需要商路暢通,你會希望這個你剛創(chuàng)立的帝國能有錢,但就像你說的,你,需要,一個首都。
[BGM]
AO:哈里發(fā)曼蘇爾在任時,也就是公元762年,他們決定應該為這個新創(chuàng)的帝國建一座新都。按歷史學家塔巴里(Al-Tabari,AD839-923,阿拔斯朝著名史學家,著有《歷代先知與帝王史》,是研究此段歷史的重要文獻)的記載,曼蘇爾曾聽聞一則預言,這則古老的基督教預言聲稱,一個名叫米克拉斯的人將在此地建城,這座城就是以后的巴格達;曼蘇爾聽后大喜,他表示米克拉斯正是自己年輕時的稱呼。這事的真假已經無從考證了,但至少給哈里發(fā)曼蘇爾提供了一個在此建城的理由??傊偌窒马敿獾膶W者和建筑師,以及占星術士,比如瑙巴赫特(Naubakht,波斯占星家,前瑣羅亞斯德教徒)、馬沙拉哈·伊本·阿薩里(Mashallah ibn Athari,猶太占星家)、奧馬爾·塔巴里(Omar al-Tabari,波斯占星家),并跟這些人講,來,給我建座城。這些人既是城市的規(guī)劃者,也是占星家,他們決定選一個特定的時間破土動工,以給這座城市的建立加入天象上的內涵。于是,公元762年7月30日,當太陽落在獅子座這一象征王權的星宮,而木星正升上地平線落于射手座內——這是智者的跡象——的時候,他們?yōu)榘透襁_打下了第一塊基石。巴格達將會是高貴之城、富裕之城、求學之城;在千萬名工匠和建筑師的努力下,他們將建起一座繁榮的城市,在接下來的五百年間,這里將一直是舊大陸的思想文化樞紐,并永遠地改寫歷史進程。曼蘇爾將這座城市命名為“和平之城”,非常自信非常有野心的名字。
DH:預言、夢境、占星術,對這時候的人而言是件大事。
AO:是這樣的,這是他們表示自己的權力授自天國的方式。
DH:我喜歡。但巴格達并不是他們的第一座首都吧
AO:對的,之前的首都是古城庫法,還有安巴爾,這事總是比較復雜因為朝代變化了,但最終他們還是給自己建立了巴格達,以此來宣稱“這片土地現(xiàn)在是我們的了”。
DH:定都,最好的標定領土的方式。
AO:是這樣,這樣可以很好地向后人展示,啊,我們在這里,并將一直在這里。你看我們現(xiàn)在還是在干這事,比如用人名命名建筑或者各種名義捐款,建城也可以出于這樣的原因。
DH:有道理。事實上,他們在建巴格達的時候還考慮了其他因素,比如氣候條件。
AO:氣候的實際情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有的人在地中海南岸或者加州南部生活過的都懂得——(笑)
DH:你真要跟英國土著說這個?我當然知道氣候條件是非常重要的。
AO:[模仿英國佬辱罵天氣][模仿英國佬辱罵天氣][模仿英國佬辱罵天氣]
DH:你不用強調了我們現(xiàn)在沒有[英國佬辱罵天氣],說起來你在哪來著,加州是吧?
AO:南加州,嗯。
DH:沒有故意說反話的意思但是但愿明天我們能給你們下點雨。
DH:除了選址的現(xiàn)實考慮之外,氣候條件是會影響當?shù)匚幕膶Π?br>AO:完全沒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創(chuàng)造特定類型的工作,文化很重要,房地產很重要
[BGM]
DH:感覺這些人什么都考慮過了,我之前覺著這些人就是到了地方開始建設然后隨它發(fā)展,但好像工序不是這樣的吧。
AO:他們確實什么都想了。比如選址的位置就很重要,他們希望可以緊挨著曾經的偉大王朝的舊址(這里應該指薩珊朝舊都泰西封,遺址在今巴格達東南35公里),還有氣候條件——這樣吧,假設,你是一個旅行者,或者一個刺客;數(shù)周以來,你都在干燥酷熱的沙漠中穿行,伴隨周身的只有酷熱與狂風,這時你登上山丘,所見此景:巨大的圓城在視野盡頭微微泛光,將大河之水一分為二,城中宣禮塔高聳入云,傲然直刺天穹之頂——這城宛如沙海之中一顆明珠,你向它靠近,第一聲入耳的歡迎便是那聲音,那是人間煙火的聲音,笑聲、叫賣聲、砍價聲、歌聲灌入耳中,蓋過了你一路行來時沿途風聲的空響。你離城更近的時候,氣溫也隨著下降,耕田、流水,這些要素都影響了巴格達的氣候條件,也造就了它的文化氛圍。清爽的微風取代嚴酷的熱浪,植樹和高墻下的陰影都可為行人提供遮陽的蔭蔽,你走進城門,浮現(xiàn)于眼前的便是這座“和平之城”。他們建城時確實都考慮到了。
DH:非常生動的描述,我現(xiàn)在覺得自己沉浸其中了。初次來到巴格達,那種旅行者會有的如釋重負和興奮感,可能還有點應接不暇?
AO:應接不暇,很準確的形容詞。
[BGM]
AO:我今天其實帶了張地圖,因為今天要涵蓋的地方比較多,我們會看一下巴格達的各個分區(qū),這些分區(qū)有一定的規(guī)則,這座城市就是以特定的方式劃分明確又彼此關聯(lián),可能可以類比成中世紀威尼斯?雖然威尼斯我沒去過。
DH:我也沒,沒事的
AO:所以類比得有點抽象
DH:會去的會有機會的
[BGM]
DH:你說的這個“劃分”是指人們去每個區(qū)域的目的不同,還是指階級劃分?
AO:都是。每個區(qū)域的功能不同,住在每個區(qū)里的人群也不同。你可以通過建城的種類和城市中居住的人群中看出一個文明的很多特點。
DH:我懂你意思,每座城市都有它的設計和特征,就比如我看一個圖肯定能一眼認出這是巴黎還是倫敦還是華盛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有個問題,為什么這個巴格達,它是圓的。
AO:你這個問題很好,為什么要把城建成圓的呢?感覺是個很怪的設計,但我這么說吧,阿拔斯人覺著自己是哲學王,屬于是一種warrior nerd(太靈性了不知道咋翻),晚上打仗白天研習哲學,他們深受古希臘哲學的影響,比如歐幾里得,還非常青睞薩珊帝國的城市,比如古爾(Gor,薩珊朝舊都,位于伊朗南部,現(xiàn)靠近南部城市法拉什班德,距設拉子約110公里),再加上我之前提過的星象的象征含義,也就是他們依仗特定天象時間的原因,他們以此來獲取政治上的合法性。圓城的城市設計旨在做出天國的鏡像,天堂共有七層,真主位于天堂之上,所以在這座圓形城市中也一樣,哈里發(fā)位于城市的中央,也就是位于世界的中央。
DH:所以每件事都是有意為之的。
AO:是的。
DH:以防路人不知道,哈里發(fā)是什么?
AO:哈里發(fā)是伊斯蘭世界的政治領袖,直譯是“(先知的)繼承者”或者“(真主在塵世間的)代表”,是穆斯林帝國的政治和社會領袖。
DH:好的,所以把城建成圓的是出于象征目的,也有實際層面的原因嗎?
AO:是有的,方便導航,便于人口流動。每次講關于巴格達的課的時候我都會問,你們有沒有看過《降世神通:最后的氣宗》(Avatar: The Last Airbender),這是我最喜歡的動畫片之一。
DH:嗯對
AO:這里面有一座城市叫永固城(霸新塞,Ba Sing Se),非常像巴格達。城市是圓的,同心圓結構,在土之國境內。
DH:這動畫片里有句經典臺詞
AO:“永固城內無戰(zhàn)事”
DH:嗯嗯
DH:所以不帶我們游覽一下和平之城嗎,游客進城會看見什么?你剛剛提過了,圓城有至少兩層環(huán)形城墻,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有巨大的磚砌城墻——還是來看一下地圖吧!
[BGM]
DH:我看見了沙姆(Sham)、庫法(Kufah)、巴士拉(Basra)、呼羅珊(Khurasan),這些都是地點嗎?
AO:其實是城門,朝向這些地點。所以沙姆門朝向敘利亞(沙姆是阿拉伯語里對大敘利亞地區(qū)的叫法),庫法門朝向庫法,以此類推,如此方便來自這些地區(qū)的人流進入城區(qū)。然后還有不同城區(qū)。比如哈爾比耶區(qū)(Harbiyah),是一大片近郊區(qū)域,居民主要是猶太人和波斯人;還有卡爾赫區(qū)(Karkh),是城市的商業(yè)區(qū),商人和市場都在這里;然后是阿巴西耶區(qū)(Abbasiyah),是城市的文化中心,智慧宮(Bayt al-Hikma,House of Wisdom)聳立在這里。實際上這些在游戲里都能看到,我們后續(xù)肯定也會更深入地游覽這些要素。你指出的很對,這些區(qū)域之間有所區(qū)別
DH:是的,我猜卡爾赫區(qū)應該比哈爾比耶區(qū)富有得多,哈爾比耶區(qū)應該更像貧民區(qū)?
AO:你說得對,這些區(qū)域不僅具有不同的功能,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實有個很好笑的故事,是中世紀編年史家寫的,講的是一對新婚夫婦住在哈爾比耶,但他們不喜歡住在這個區(qū),所以想搬去卡爾赫區(qū),因為這個位置更好,實際上他們表示卡爾赫區(qū)更好更適合養(yǎng)娃。對于每個考慮過買房養(yǎng)娃的人來說,這話都應該非常親切。
DH:是啊,沒啥變化。而且當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之后,我想大家就會理解為什么這對新人不想住在哈爾比耶。
AO:我提一句,卡爾赫區(qū)靠近巴格達南門,這些區(qū)域的位置可以讓我們一窺這片區(qū)域的功能??柡諈^(qū)靠近南門,毗鄰河道,緊挨著環(huán)繞全城的運河。這些運河讓人可以乘駁船或小舟通行。直到今日,我們可以看到國際貿易主要還是通過航運進行的。你記得幾年前,有一艘大船,我叫它“小船麥克船臉”號,在蘇伊士運河擱淺了嗎?
DH:它是叫長賜輪(Ever Given,長榮海運堵在蘇伊士運河的船),我確實記得,因為埃及媒體天天刷屏,說得好像會一直堵著,講我們損失了多少貿易額,我想不記得都不行
AO:感覺要把全球經濟拖下水了。我不知道你經歷了沒但是我們當時因為這事買不到廁紙,加州是這樣的。所以這是一個很好的提醒,我們仍然需要用船運輸貨物。在中世紀巴格達也是這樣,我們正在討論的是一個跨越幾個世紀的觀點:用水路船運貨物。
DH:哇哦。
[BGM]
DH:所以其他地點呢?
AO:還有沙爾基耶區(qū)(Sharqiyah),是行政和軍事部門所在地,處理政務會去這里,官僚都在這,所謂辦文書工作的地方。這里最開始應該是王子住的地方,有一些宮殿房舍,哈里發(fā)的繼承人會住在這里,但是后來成了行政機關在的地方。然后還有,在巴格達我們會見到三個主體建筑,之后會細說,分別是宮殿(應該指金門宮)、清真寺和智慧宮(音頻口胡了)。宮殿我們之前提過了,位于城中心,周圍花園環(huán)繞。這些花園很重要,因為在伊斯蘭信仰中,天堂就是一座大花園。宮殿區(qū)域在設計上很開放,以方便所有人接近。
DH:所以任何人都可以靠近宮殿嗎?
AO:沒錯,這點跟中世紀歐洲的城堡非常不同,城堡是私人區(qū)域,這里說的宮殿是對外開放的。然后是清真寺,在城市正中有一座大寺,用作禮拜的中心和社群活動,而各區(qū)都有自己的清真寺,這點跟當代許多中東城市一樣。如果你去過伊斯坦布爾,見過那里有很多清真寺,你可能會有這個體驗,就是從遠處聽到喚禮,慢慢地聲音會越來越近,每座清真寺的喚禮聲相接在一起。我們在中世紀巴格達所見差不多就是這種景象。
DH:我覺得有一點值得注意,雖然提到了很多清真寺,但伊斯蘭并不是中世紀巴格達城中的唯一信仰。我們也會見到基督教和猶太教,如果你看一下人口構成,這里的兩百萬人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北非裔、希臘人、猶太人——之前提過了,甚至還有中國人。
AO:非常多元的一座城市,民族和信仰上都是。
DH:能給我們講講你說的第三個主體建筑嗎,智慧宮
AO:非常感謝你沒有跳過這段,智慧宮是我最喜歡的一處地點。這就是warrior nerds聚集地,我老幻想自己是這玩意
DH:好好好
AO:讓我保留一下美好幻想吧
AO:他們就是聚在這里翻譯希臘語、波斯語、敘利亞文典籍,這里所指是古代數(shù)學、自然科學、哲學、詩歌,這一切造就了當時的文化和科學繁榮,對世界歷史進程有深遠影響。我們會在之后的內容里談到這里的文化。
DH:等不及了!我開始對這座城市有感覺了——
DH:有關城市的權力、市場、文化和工業(yè)的分區(qū),象征意義的重要性,城市規(guī)劃所用的心思——
AO:我們才剛開始呢,坦白的講我可以一直講啊講啊講但我們還要給下期留點內容
AO:下一期,我們將介紹在這里生活工作并為城市文化增添一筆的人們
DH:你讓我們對這季內容都一顆賽艇了
DH:我是狄安娜
AO:我是阿里
AO:這是Paradiso Media出品的育碧播客,記得點贊關注不要錯過下集《巴格達聲音漫步》,我們下期再見
【刺客信條:幻景】巴格達聲音漫步|EP1:和平之城(翻譯)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