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鷹利爪——盤點全球新一代主動制導中距空空導彈

? ? ? ?歷史上首款空空導彈AIM-4獵鷹空空導彈從1946年開始研制,1949年“獵鷹”成功攔截目標。自此,飛機搭載機炮統(tǒng)治天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空戰(zhàn)的導彈時代來臨了。但很快AIM4在越南戰(zhàn)爭中的糟糕表現(xiàn)使他被AIM-7與紅外引導的AIM-9一起取代了,之后AIM7便開啟了他的傳奇生涯。
? ? ? 多年來,AIM7麻雀空空導彈一直在樹立中距空空導彈性能上的標桿,后來的各種仿制及改進型號(比如意大利的阿斯派德,英國的天空閃光,)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90年代長期作為西方國家主力中距離空空導彈并在戰(zhàn)爭中廣泛使用,直到新一代超視距空空導彈AIM-120裝備部隊,才陸續(xù)退役。

不過今天我要講的不是麻雀空空導彈,而是屬于新生代的故事。

美國
AIM120
? ? ? ?AIM120是第一種具備“射后不管功能”的中距空空導彈,這款導彈的出現(xiàn)揭開了空戰(zhàn)歷史上嶄新的一頁,AIM-120中程空空導彈全長3.65米,直徑17.78分米3.65米直徑44.5厘米(包括彈翼)/17.8厘米(只有彈體),具備非常出色的跟蹤打擊實力。

? ? ? ?AMRAAM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是美國空軍和海軍研制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主承包商為美國休斯公司(1997年并入雷錫恩公司)。AMRAAM于1975年開始研制,1987年6月低速生產(chǎn),1991年裝備美國空軍,1993年裝備美國海軍。
? ? ? ?AMRAAM有AIM-120A/B/C/D多種改型。AIM-120A為基本型,共生產(chǎn)5150枚,1994年12月停止生產(chǎn)。AIM-120B于1994年開始交付。AIM-120C于1997年開始服役。到2005年為止,雷錫恩公司已交付AMRAAM導彈14000枚。其最高生產(chǎn)率在第8批階段達到1100枚/年。AIM-120C-7于2005年10月在美國部署。最新型號AIM-120D的于2015年開始進行驗收實驗。預期要到2021~2023年才能夠服役(這可真是。。。太慘了,還沒服役,就已經(jīng)不行了)
? ? ? ?不管怎么說作為第一款第四代中距導彈,性能也一直是第四代中距導彈的標桿,那么就以。AIM120為例介紹一下第四代的特征吧,首先就是這個所謂“射后不管功能”,其實吧,在我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AIM120只是擁有了主動引導頭,在末端不需要雷達照射罷了,遠不是絕對的射后不管就那制導方式來說,AIM120實際上存在GPS輔助慣導(這個是AIM120D新增的)+中段雷達半主動/數(shù)據(jù)鏈制導+末段雷達主動制導,彈有四種制導模式:中段指令慣導和末段主動雷達制導、中段慣導和末段主動雷達制導、主動雷達制導以及雷達干擾尋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受到彈體直徑、空間與供電能力的限制,導彈的主動雷達導引頭無論是發(fā)射機功率、接收機靈敏度均遠小于戰(zhàn)機的火控雷達,因此有效距離一般不超過20公里。所以對付這種距離超過20公里的目標就需要用到其他制導手段了,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在中途會采用慣性制導,導引頭在彈道末端才會開啟。而導引頭鎖定目標后,由于導彈會依目標調(diào)整姿態(tài),就會損失大量的動能。因此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彈,會盡量延長慣性制導的過程而節(jié)省能量。載機先發(fā)射導彈,導彈靠機載火控雷達輸入的目標資料求出預定攔截點,并在彈上慣導系統(tǒng)引導下往預定點飛去,同時由于目標飛行過程中可能存在機動規(guī)避,而慣導的精度有很差,所以機載雷達還要保持對目標的追蹤,并及時通過數(shù)據(jù)鏈將坐標傳給導彈尾部的天線以修正彈道。但為了實現(xiàn)“發(fā)射后不管”,機載雷達一般是通過雷達的旁波瓣(旁瓣是主波束周圍輻射較小的波束,范圍比較大,可以說,只要不是主瓣就是旁瓣),來向?qū)梻魉托畔?,這樣就可以在進行機動時向?qū)梻魉唾Y料。

? ? ? 然后就是關于射程問題了,以AIM120為例,AIM120A最大射程75公里,但是到了C5之后就逐步增加到了100公里以上,當然實際上我們經(jīng)常說的最大射程多少多少,都是在特點條件下的,實戰(zhàn)中很難達到,基本上所謂的最大射程都是在兩機對沖的情況下,在很高的高度很高的速度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的射程,實戰(zhàn)中基本上不存在。其次就是關于所謂不可逃逸區(qū)的概念了,很多人都認為不可逃逸區(qū)就是說飛機在這個區(qū)域內(nèi)怎么機動都不行了,以及總是覺得這個導彈的不可逃逸區(qū)是個定值,那絕對是100%的扯淡,事實上在任何時候?qū)椀墓魠^(qū)域都是相對的,根據(jù)雙方速度、航向、高度、目標飛機的機動能力、能量特性、等參數(shù)的變化而變化,那么不可逃逸區(qū)到底是啥,你可以這樣理解,就是說不可逃逸區(qū)即導彈發(fā)射時敵機立刻轉(zhuǎn)向并以最大動力輸出進行加速,雙方呈一條直線飛機不再做機動,如果導彈能夠追上飛機則飛機處于不可逃逸區(qū)之內(nèi)。所以說這個時候為了擴大不可逃逸區(qū)的距離,一般就要提高發(fā)射機的速度(敵機的速度咱們控制不了),控制發(fā)射的角度(你高發(fā)射結果導彈一出來就大角度轉(zhuǎn)彎,速度不就全沒了)。
? ? ? ?總的來說,無論射程還是不可逃逸區(qū)的范圍,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數(shù)值,所以以后大家不要動不動的說某型導彈不可逃逸區(qū)XX公里了,然后射程的對比吧。。。理論上來說如果你能找到DLZ ( Dynamic Launch Zone )動態(tài)發(fā)射區(qū)的包線,自然是墜吼滴,但是本人能力實屬有限,沒找到。。。
? ? ? ?這里還是簡單說一下AIM120射程提高的原因吧,理由有二:一是將WPU-6/B發(fā)動機換成了PNG672798-1Plus5發(fā)動機,總沖和比沖都提高,另外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軟件升級,具有了選擇高拋彈道攻擊目標的能力,眾所周知,高度越高,氣壓越小,空氣密度越大,相應的同樣速度下的空氣阻力也就越小,

可以看到低空發(fā)射效果最好,在戰(zhàn)斗機常用的8公里作戰(zhàn)高度,射程增加幾乎有50%,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人沒有在發(fā)動機性能大幅度提高,沒有使用雙脈沖發(fā)動機的情況下,僅僅增加4公斤,射程提高如此之多的原因。
AIM260
? ? ? ? 2017年美國空軍和海軍開始委托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啟動了JATM導彈項目,最終催生了AIM-260遠程空空導彈。

? ? ? ?個人估計是因為以前的戰(zhàn)略誤判,對PL15的性能低估了,結果發(fā)展較晚,這東西其實披露出來的東西挺少的。目前我們只能知道這玩意不會采用沖壓發(fā)動機,估計會采用雙脈沖;將采用紅外\雷達\雙向數(shù)據(jù)鏈復合制導雷達和紅外復合制導,對隱身目標可能會有不錯的效果;雙向數(shù)據(jù)鏈是在AIM120D就擁有的東西,AIM260也有,意味著會具備A射B導的能力;能夠裝進F-22\F-35的彈艙。然后就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正常情況下按照美軍的習慣,導彈型號都是按照序列號一個個排下去,而現(xiàn)在這個序列剛剛達到了AGM-183,AIM260直接蹦到260是咋回事,很有可能要求要達到260公里的射程(當然解釋的思路還有很多,比如26年服役什么的),這么看來,射程很有可能就要超過PL15,算是個強勁的對手。

中國
霹靂12
? ? ?霹靂12(外貿(mào)型稱SD-10),全長3.850米,直徑0.203米,翼展0.674米,彈重198千克。

? ? ? 這個導彈是我國的第一款主動空空導彈,具有全向攻擊能力和很好的下視下射能力。性能的話比較中規(guī)中矩,從布局上看和AIM120非常像,不過更長更粗,能用來裝更多的推進劑提高射程,不過可能當時中國的固體推進劑還沒有現(xiàn)在先進,所以盡管更大但是在射程上沒有什么優(yōu)勢。

至于氣動布局為什么這么像,其實道理很簡單,任何東西在設計思路接近,技術接近的情況下都會長的差不多,這點在五代機上就能看出來。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追蹤視野很有限,與目標角速度稍微提高就會失去目標,也因此不管是R-27還是AIM-7,控制面都靠近重心,就是為了在機動時能降低角度變化,因此這樣的導彈要打高機動目標就很困難。而換了主動引導頭的第四代空空導彈掃描范圍更大,所以可以做更大幅度的機動性,因此AIM-120、MICA、R-77的控制面都在尾端,控制力矩大。而PL12只是和AIM120一樣選擇了最普通的布局罷了(當然實際上講翼面差異也很大)。而且遠沒有冷戰(zhàn)時期的各種麻雀離譜。
? ? ? 引導頭的話,其實就是R77引導國產(chǎn)頭數(shù)字化的產(chǎn)物,抗干擾能力更強,原版?zhèn)鹘y(tǒng)機械陀螺的熱機2min時間大大縮減。總體來說是一款很中規(guī)中矩的導彈。
霹靂15

? ? ?? 終于出來了,相信大家一定都在等著,目前藍星中距彈的最高水平,霹靂15,很多人都說霹靂15有雙脈沖,那么雙脈沖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一般情況下一個導彈的固體發(fā)射藥都會一次燒完,推力燃燒過程中保持不變。雙脈沖固體火箭發(fā)動則機是一種在同一燃燒室內(nèi)用阻燃隔熱層將燃料裝藥分成若干段,每段裝藥有獨立的點火系統(tǒng),每套點火系統(tǒng)都會連接制導系統(tǒng)的彈載計算機,由計算機控制發(fā)射藥塊點燃的時間。

你可以理解為我可以將原本一次燃燒完的藥柱兩次點火。控制點火時機(當然可能推力還不一樣),能大幅度提高射程,眾所周知一個氣動外形的不同速度下的阻力是不一樣的,

在一個特定速度下升阻比最高。正常的導彈都是一次點火,加速到最高速度然后熄火。而如果我將導彈加速到一個阻力和速度最優(yōu)秀的速度上,然后不在繼續(xù)加速,僅僅是維持速度,豈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射程?沒錯的,這就是能量管理。再配合高拋彈道,射程絕對驚人,目前可知霹靂15射程最少達到了150公里,

當然雙脈沖也可以放在末端點火,這樣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導彈末端的機動性能。霹靂15的能量規(guī)劃是怎樣的我不清楚,甚至很有可能不只是雙脈沖,更有可能是多脈沖。此外霹靂15還擁有有源相控陣引導頭,擁有更靈活的波束指向及駐留時間、可控的空間功率分配及更靈活時間資源分配,可大大提高導彈的制導精度和抗干擾能力。這可真是雙倍的快樂。霹靂15:我真是high到不行!
? ? ? 不過霹靂15好歸好,就是實在是有點大,目前來說殲20的彈倉雖然比F22大,但是仍然做不到彈倉內(nèi)裝六枚中距彈。(即使如此霹靂15尺寸仍小于霹靂12,所以說霹靂12殲20能掛載六發(fā)是行不通的)


俄羅斯
R77
? ? ? 長3.6米,彈徑0.2米,翼展0.75米,網(wǎng)格翼折疊后翼展約0.4米。

? ? ???R-77空空導彈最大的布局特點在其網(wǎng)狀尾翼,其尺寸250×125毫米,很多人都因為其他導彈上沒有這東西,因而覺得蘇聯(lián)就是落后,用別人不要的東西。其實不然,實際上來說R77是世界上第一款使用了格斗尾柵的空空導彈,R77要是美國人的導彈,這東西怕不是要被吹上天。尾柵翼這東西呢,歷史要說其實也不短,和萊特兄弟的飛機是同一個時代的。

? ? ? ?但是這東西的優(yōu)點和缺點很明顯,蘇聯(lián)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用同等重量的材料來制造柵格翼和傳統(tǒng)機翼,則柵格翼在滿足同等氣動力的前提下,各向尺寸能夠比傳統(tǒng)機翼小40%以上;柵格翼的氣動壓心到作動器軸心的距離很短,從而使得力臂較短,在產(chǎn)生同等控制力的前提下,柵格翼需要的驅(qū)動力矩相較于傳統(tǒng)翼要小30%以上?!敝劣谌秉c嘛,自然是高速下阻力太大。這種缺點使格柵翼飛行器只是在早期曇花一現(xiàn),只有蘇聯(lián)堅持下來并發(fā)揚光大了,實際上,格柵翼在世界范圍的流傳就是在90年代后(懂得都懂)。

得益于格斗尾柵,R77擁有極佳的飛行性能,高迎角性能比傳統(tǒng)翼面有效得多,R-77的迎角變率可達150度/秒,失速迎角高達40度;甚至具備大角度離軸發(fā)射能力。而R77的梯形主翼可以在超音速時減少網(wǎng)格翼迎接的來流速度,降低阻力提高操控效率,還能抵消格斗尾柵讓導彈轉(zhuǎn)動外產(chǎn)生的反向作用力,甚至增長升力,提高射程。
? ? ? ?雖然射程近,但是不代表發(fā)動機不行,主觀的認為蘇聯(lián)的發(fā)動機比美國差其實也是不對的,事實上所用的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總沖約14000kgf.sec,比沖80秒,略高于美國AIM-120(總沖11780kgf.sec,比沖75秒)(kgf.sec是千克力×秒)
? ? ? 然后就是引導頭,不得不承認,蘇聯(lián)在雷達這方面,受限于電子技術落后于美國,確實趕不上美國,早期用9B-1348E引導頭,工作波段為J波段(10~30GHz,即波長1至3cm)對RCS=5平方米的目標探測距離為10~15km,長604mm重16kg,口徑200mm,采用機械陀螺所以熱機時間長達2分鐘(放真實空中中可是要死人的),因為是模擬電路因此無法以軟件提升性能。

K77M
? ? ? ?“產(chǎn)品180”/K-77M空空導彈消息不多,雖然在“軍隊-2019”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俄羅斯就公開采購了K77M空空導彈,但是目前細節(jié)我們?nèi)圆坏脼橹?/p>
? ? ? ?已知長度3.7米,質(zhì)量190千克,戰(zhàn)斗部22kg,最大射程110km(不知道用的什么標準)。

將會采用新的雷達導引頭;新的修正數(shù)據(jù)鏈,可以更快對導彈進行修正;更精確的慣導的控制系統(tǒng);更足的彈載電源,可持續(xù)工作150秒(這也側(cè)面反應了“產(chǎn)品180”的射程),雙脈沖發(fā)動機,可以大幅度通過導彈的射程。比較有趣的是,K77M放棄了格斗尾柵,看來劍走偏鋒不是什么時候都是對的,想來也是,曾經(jīng)俄羅斯機載雷達探測距離近,用不到射程那么遠的導彈,現(xiàn)在雷達技術進步了,自然是要先敵攻擊啊,先敵攻擊可以減少敵機的規(guī)避空間,消耗敵機能力,讓自己占據(jù)有利陣型,還是香的。

? ? ? ?不過就算這樣,俄羅斯也不肯老老實實走常規(guī)布局。如果專利圖為實,則說明在K77M的尾舵前面還有一個固定翼面。推測這個固定小翼面應該是用來整流的,可以大幅偏轉(zhuǎn)的尾舵減低有效攻角,等于增加尾舵的失速攻角,其作用類似飛機上的前緣襟翼。相比于傳統(tǒng)布局導彈,在超音速時因為控制力夠大,因此可以賦予需要的機動性,但到了亞音速,因為氣動力可能不足,因此要高機動就會需要大攻角,那么傳統(tǒng)翼面就面臨失速的隱憂?;蛟SK77M在大攻角會有優(yōu)勢。

歐洲
流星
? ? ? 流星空空導彈長3.65米,直徑0.178米,重量185千克。

? ? ? ?因為研制年代比較晚,一開始就擁有雙向數(shù)據(jù)鏈。推進系統(tǒng)由變流量固體沖壓發(fā)動機與整體式無噴管助推器組成。(沒錯,是固體火箭沖壓發(fā)動機,事實上沖壓發(fā)動機是完全可以使用固體燃料的),變流量固體沖壓發(fā)動機的優(yōu)勢在于能提供遠射程、高巡航速度;此外,通過主動推力控制,導彈具有的靈活的彈道規(guī)劃能力,可以使用“側(cè)滑轉(zhuǎn)彎”。

采用沖壓發(fā)動機,燃料就不需要加氧化劑了,之前一搞空氣中的氧氣來氧化就行了,可以全部裝固體燃料,這樣以來效率大大提高。
? ? ? ?但是問題是你在導彈外邊布置一個沖壓發(fā)動機,這么突兀,還是會產(chǎn)生不小阻力,這樣一來反而會降低導彈的射程,抵消射程優(yōu)勢。而且結構復雜,還有沖壓發(fā)動機的通病,仰角不能太大,相比之下固體發(fā)動機就是想多大仰角多大仰角,完全取決于導彈。機動性大大受限。不是很適合做空空導彈。事實上當年霹靂15就曾經(jīng)在沖壓發(fā)動機和雙脈沖發(fā)動機之間徘徊,后來經(jīng)過大量實驗計算,最終選擇了雙脈沖發(fā)動機。

法國
米卡
? ? ? ?米卡空空導彈3.1米 、彈徑 0.16米 、翼展0.56米 ,彈重112千克。

? ? ? ? 米卡一直以來就是我比較喜歡的空空導彈,設計比較緊湊精巧。有人覺得米卡空空導彈這么小,跟格斗彈差不多,就覺得射程近,實則不然。米卡的火箭發(fā)動機長約1950mm,總沖為99kns,而看上去更大的AIM120A的火箭發(fā)動機總沖為104kns(kns應該是千牛乘秒,不過這個數(shù)字似乎和上文對不上,或許型號不同?)實際上高不了多少。再考慮到米卡的阻力較AIM120要小,實際上射程方面米卡還真有可能不比AIM120A差。
? ? ? ?米卡的機動性就不得不說了,彈體中部具有四片長弦彈翼,能降低阻力并在飛行末端增強導彈的機動性。這種布局很常見,霹靂15、IRIS-T、R77都是這種布局。這些都是知名的高機動導彈。

這樣可以通過復雜的氣動彈性剪裁,能夠利用彈翼的氣流干擾,減少導彈的阻力,彈翼也能帶來升力,而米卡做得更甚,無論是翼面積還是和尾舵的距離,都更大更近。這樣的氣動能不好嗎?法國人隨便拿出這個氣動改改加個助推器就改出了中近距離防空的王者“紫菀30”。再配合在中距彈中獨有的燃氣舵(當然估計會損耗推力),機動性絕對是中距彈中的王者,最大過載超過50G,這已經(jīng)是第四代格斗彈的水平了。

? ? ? ? 米卡很有趣的一點是采用了通用彈體,通過搭配主動雷達引導頭或者紅外成像引導頭來滿足中距和近距空戰(zhàn)的需求,有助于降低研制和后勤費用。

米卡RF的主動雷達導引頭采用了由泰利斯公司和馬可尼公司聯(lián)合研制的AD-4AJ波段脈沖多普勒雷達,工作頻率為10-20GHz。其制導體制為慣性制導、中段載機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制導,“米卡”RF型的導引頭作用距離據(jù)外界估計為15公里左右,在這之前,米卡需要靠彈上的慣性陀螺和載機的無線電信號修正。10-20GHz。其制導體制為慣性制導、中段載機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制導,因為米卡是世界上第一款應用了雙向數(shù)據(jù)鏈的空空導彈,所以還可以A射B導,米卡RF型的導引頭作用距離據(jù)外界估計為15公里左右,在這之前,米卡需要靠彈上的慣性陀螺和載機的無線電信號修正。而米卡IR的被動紅外導引頭是由法國SAT公司研制的雙頻段紅外成像導引頭,采用雙頻段機電掃瞄方案和完善的信號處理技術,具有較遠的作用距離和較好的抗干擾能力。

日本
AAM4
AAM4導彈長3.667米,直徑0.203米,翼展0.8米,彈重222千克。是以麻雀空空導彈為基礎,日本自主研制的一種空空導彈。這款導彈體積很大。體積和重量幾乎可以和遠距離導彈相媲美。

2008年,三菱公司又推出了改進型AAM-4B空空導彈,提升了1.2倍的射程和1.4倍的自主索敵攻擊距離。該導彈最大的特點是采用了有源相控陣(AESA)末制導雷達,相對于AAM4導彈采用的平板縫隙機械雷達,其對目標探測距離、抗干擾能力等戰(zhàn)技指標都有很大程度提高,對隱身戰(zhàn)機等低RCS目標攻擊能力有所增強。這是世界第一款換上了有源相控陣的中距彈,由于日本的人工成本和應用昂貴的AESA末制導雷達的緣故,AAM4B空空導彈先進的同時AAM4B導彈也是最昂貴的空對空導彈。

印度
ASTRA
印度一直以來致力于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大國有的東西自己也要有,所以印度也要搞自己的空空導彈,于是就有了ASTRA。

這東西要說是印度自己搞的,也不太對,因為這東西很多系統(tǒng)都是直接外包給歐洲EADS軍火公司的,引導頭倒是自己搞的,KU波段脈沖多普勒體制,外徑178毫米,長度690毫米,重量12.5公斤,探測距離13公里。性能還可以,90年代先進水平。射程的話,從印度空軍在2019年9月的5次打靶中,“阿斯特拉”均在80-86千米處擊落靶機來看。倒也還不錯,比R77遠??偟膩碚f,這款導彈算不上先進,對付巴基斯坦的AIM120C5和SD-10空空導彈有點吃力,面臨一研制成功就落伍的局面,但是考慮到這是印度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不錯了,不能強求。

以色列
德比
德比導彈長3.62米,翼展0.64米,彈體直徑0.16米,發(fā)射重量118千克,戰(zhàn)斗部23公斤。

2015年,以色列推出了“德比-ER”導彈,這種導彈外形看起來和“德比”幾乎沒有區(qū)別——而據(jù)拉斐爾公司的宣傳材料,該導彈的主要改進之處,一個是采用了雙脈沖發(fā)動機。據(jù)說射程可達100公里。雙脈沖發(fā)動機為啥射程增大我也說了,其實這東西也沒什么玄乎的。不過有的人要有這個論證雙脈沖不是啥先進的技術,或者德比ER和霹靂15差不多,我只能說:“雙脈沖和雙脈沖的體制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自己完形填空)

中國
天劍2
? ? ?? “天劍2”空空導彈彈長3.6米,直徑190毫米。天劍2采用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前后雙四穩(wěn)定翼設計,中段慣性加末段主動雷達制導,基本型射程約50到60公里,發(fā)展型可達80公里?!疤靹?”的是中國臺灣省在美國AIM-120“先進中程空空導彈”競標過程中落選的諾格/摩托羅拉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研制的一款中距空空導彈。


從作戰(zhàn)需求和技術進步的角度看,中距空空導彈下一步的發(fā)展趨勢有:
1.射程越來越遠。不可逃逸區(qū)越來越大??諔?zhàn)中,率先攻擊擁有很多優(yōu)勢,提前消耗對方能量,占據(jù)優(yōu)勢位置,從而立于不敗之地。歐洲各國聯(lián)合研制的“流星”空空導彈采用了固體火箭沖壓發(fā)動機,它的射程是普通空空導彈的2倍以上,據(jù)稱不可逃逸區(qū)是AIM120的三倍。
2.攻擊包線越來越大。現(xiàn)在空空導彈把“全向發(fā)射”作為一個重要發(fā)展目標,這樣可以在發(fā)現(xiàn)目標后就能攻擊目標。要求導彈可以向后發(fā)射,攻擊載機后方目標,或者導彈向前發(fā)射后,從載機上部飛過,攻擊載機后方目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越肩發(fā)射”。
3.引導頭探測與抗干擾能力越來越強。現(xiàn)在越來越多新型中距彈都選擇了有源相控陣引導頭,更強的引導頭意味著也有更強的探測能力。
4.多模引導。干擾與反干擾一直是空空導彈發(fā)展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促進的兩項技術,多模導引這種有效的抗干擾手段是世界各國研究的重點。
5.?機動能力越來越強。隨著推力矢量技術的應用、雷達火控技術的發(fā)展和導彈外形的持續(xù)改進,新型空空導彈的機動能力將達到60g以上,飛機一旦被其鎖定很難逃脫。
6.小型化。這個是我的推測,隨著伴隨無人機的到來,或許在未來戰(zhàn)場戰(zhàn)機密度會大幅度提高,再考慮隱身彈艙的存在,沒有外掛,戰(zhàn)機掛彈量減少,很有可能會存在導彈不夠用的情況。而且考慮到未來激光系統(tǒng)有可能會上機,面對光速的攔截系統(tǒng),機動性可能會不起作用,有可能需要用海量的導彈攻擊目標,利用激光系統(tǒng)的冷卻時間才能突破防御。那么在彈倉體積不變的情況下,只有縮小導彈體積才能掛載更多的導彈。


我是原終極側(cè)位35姬,那個賬號在更換捆綁手機號的時候丟失了。原來的粉絲們可以現(xiàn)在關注這個賬號。? ?
新人渣作,文筆不好,覺得不好的,求輕噴,如有錯誤,請在評論區(qū)留言或者私信。跪求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