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四章 安危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第四章?安危
紅林悟道《韓非子-奸劫弒臣》上一章中韓非子講了何為擅主之臣,就是控制君主的臣子。這一點很重要,能夠控制君主的臣子是有多厲害呀!但,從韓非子的述說中我們既沒有看到臣子用了什么高超的計謀,也沒有看到臣子有多么強大的實力,無非就是和君主站在一起,觀點一致而已。就靠這一點“奸臣得乘信幸之勢以毀譽進退群臣者”,奸臣得勢,黨同伐異,權(quán)傾朝野。而事到至此“人主非有術(shù)數(shù)以御之也,非參驗以審之也,必將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君主卻沒有防御之術(shù),也不用檢驗考察之法,必然會憑奸臣過去的言論輕信他現(xiàn)在話。結(jié)果就是“故主必蔽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謂擅主之臣?!本鞅厥苊杀?,奸臣篡權(quán)擅主。
韓非子在這一篇所講的第一個人之常情或是常理是“凡人之大體,取舍同者則相是也,取舍異者則相非也?!币馑际谴蠓踩说某P裕^點相同的就相互肯定,觀點相異的就彼此指責。這里的“人之大體”也可以理解為絕大部分,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性。同者相,異者非,自古有之,這是本有的人性,還是人類在發(fā)展過程的族群意識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xiàn),就是族群的排它性。是這一族的就會有自然的接納心理,不是這一族的就會有自然的排異性,這一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種族問題上表現(xiàn)得很突出。
韓非子講完人類社會“同者相,異者非”的人之常情后,又講了一個,就是“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意思是安全有利的就去追求,危險有害的就要避開,這是人之常情。這句話似乎很有道理,將人放置到自然界,自然是要這么做,至少這也是現(xiàn)代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稍谙荣t們看來,這只是茍且偷生罷了。之所以“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是因為我們沒有勇氣去抗拒危害,對抗危害的制造者,卻將這種行為視為智慧。
在韓非子的時代,之所以會有“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是因為“國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币馑际菄矣辛丝刂凭鞯某甲?,臣下就不能充分發(fā)揮智慧和力量來效忠君主,各級官吏也不能奉行法制來建立功績。奸臣控制了君主,群臣就只能倒向奸臣,誰還敢發(fā)揮智慧和力量來效忠君主,君主也只是個擺設。
我們在前面講過君主被奸臣控制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君主舍棄了確定與維護君主權(quán)力的律法,打破了君臣之間的本是律法確定的關系,才讓奸臣有機可趁,按“同者相,異者非”的人之常情,就用了“君是臣譽、君非臣詆”的辦法控制了君主。到了這一步,自然臣子不會再依據(jù)國家律法來建功立業(yè),只要巴結(jié)好奸臣就好了,誰還冒著殺頭的危險去效忠君主呢?這就是韓非子眼中的“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到底要在誰的面前“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是君主,還是奸臣,還是律法與規(guī)則。這真是個問題。
【國有擅主之臣,則群下不得盡其智力以陳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p>
在公司管理中,老板切不能因為自己的過失,在公司里形成韓非子所說的“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的局面。最好的局面是讓員工認識到只能在公司制度面前“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而不是在老板和“奸臣”面前“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效法天地,依法治國,這是長久之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