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的越來越輕松,想得越來越少——荒落的讀書筆記(一百零九)
柏拉圖認為,人的身心是否健康明智,決定了他是否能夠避免跌入欲望深淵。 這讓我想起了高中生到大學(xué)后放飛自我的事例——年輕人往往是跟著情緒走的,我們很慢要求他時刻保持冷靜。 那么問題來了,像這種情況,我們是否應(yīng)該適當(dāng)?shù)淖屍潴w驗一下滿足感呢?我想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其分辨理性與放縱,不至于被物欲所沖擊至墮落。 后面他還拋出了一個觀點,讓我頗為贊同。那就是必要的時候,需要走一些極端才能取得相對中庸的結(jié)果。 當(dāng)然,他這是以極端的“僭主”來批判獨裁統(tǒng)治。 然后他在論證“僭主”是被奴役的過程中,塑造出了一個欲望得不到滿足,一直處于孤獨的狀態(tài),且需要巴結(jié)“奴隸”的形象,非常有趣。 這是《理想國》第九卷前面的內(nèi)容。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