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金融圈現(xiàn)在是個人就想跳槽,但都跳不出去……
是的,如題。
這也是最近我和圈內一些朋友的共識了。
朋友A,某國有行分行工作,工作時長865。
行里管理僵化,每天都是各種KPI壓的透不過氣。分行的經營風險很大,只能內部給壓力。

圖源:網絡
天天睜眼閉眼都是各種指標的完成進度和考評,被細化成了精,加班加點也沒幾個能完成,他作為中層,背負的壓力其實最大,還得對下狠對上瞞,心累比身體累還糟心。
這段時間他一直通過各種關系想看看看能不能跳出苦海,不想再做這種一眼望不到頭的工作。但問了一些非銀機構的熟人,環(huán)境比銀行也好不到哪去,這兩年還降薪嚴重,銀行不說多高薪酬,至少還能圖個安穩(wěn)。
朋友B,某頭部券商債券投行工作,剛升了SVP。
作為中高職級員工,今年年終獎直接被砍了40%,早年的固收投行是旱澇保收性價比高的優(yōu)選,現(xiàn)在變成了卷到變形的關系戶集中地。
手頭的活一堆,爛事特別多,發(fā)行人奇葩也要求越來越多,只能拖著頭銜去干小弟的活。他也想像早幾年的有的同事跳槽去股票投行,可人家嫌做債券的技術含量低,況且現(xiàn)在IPO這個增量,轉不轉行也沒啥大意思。

圖源:網絡
朋友C,某公募基金市場部工作,天天累到半死。
開直播做數(shù)據(jù)出觀點對接公司各種團隊。卻始終處在鄙視鏈最底層,基金銷售不出去,內部沒人多看一眼,健康狀況卻堪憂。
想晉升沒有業(yè)績,想要業(yè)績市場卻不給機會,前景一片迷茫,一心想奔私??煽吹剿侥蓟瓞F(xiàn)在這么不招人待見,心里這小點火苗也基本滅了。
朋友D,某大型國企資管部工作,前幾年工作還算輕松,但現(xiàn)在心理壓力巨大。
chengtou債頻頻暴雷,天天膽戰(zhàn)心驚怕被追責。市場已經過了擴張階段,能投的標的越來越少,在國企工作只拿底薪,連自己都養(yǎng)不活,更別提剛生的娃。

圖源:網絡
他一心想跳槽去市場化機構,可托人內推了好幾次,被人家嫌棄沒有業(yè)績證明和實際的投資經驗,走個形式給安排個面試,根本不招你。
朋友E,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某司中層。
今年休了好久無薪假,晉升的時間從傳統(tǒng)的7月也延遲到了10月。之前一直按期發(fā)放的加班費限制到不超過36小時,管理層還一直在研究各種方法讓員工自己走人。
見多了外企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她迫切想離開這種環(huán)境,去個上市公司做財務。眼瞅著都面上一家要入職了,民企HR又反悔說老板不批薪酬,要降薪40%。這種拙劣的招人套路他打心眼里看不上,果斷拒了。
……
像這樣的例子,一舉能舉出一大把。有些人關系近,會互相吐吐槽訴訴苦。
有些人表面波瀾不驚,其實已經像水下的鴨子一樣,雙腳在暗處拼命努力。
都是圈內人,主打一個心照不宣……

圖源:網絡
沒辦法,經濟下行周期下,市場不好,各家金融機構的業(yè)績都難達標,直接帶來的就是金融行業(yè)年終獎和基礎薪資的下降。
而另一方面,從去年的月薪8萬事件,到年初破除“金融精英論"錯誤思想和“一行兩會”的終結,再到年終獎發(fā)獎季,接二連三傳來的券商固薪大規(guī)模調整,獎金全面腰斬,銀行從業(yè)人員工資獎金縮水,基金管理費下調導致人員降薪,甚至還有VCPE投資機構一波波裁員。
再怎么遲鈍的人,應該都能get到一個岌岌可危的真相:
金融圈的金飯碗,含金量已經大大縮水了,再不挪騰挪騰,恐怕會失去更多……

圖源:網絡
可當下的難題是,如今這個環(huán)境和形勢,是想跳槽就能跳的了的么?
有個事我們必須得清楚,這一輪的金融圈降薪,是整個金融體系的整體薪酬調整。
這里金融行業(yè)的范疇,除了大家所關注的投行證券外,還有銀行、信托、保險、基金公司等。不同機構雖然降薪幅度不同,但趨勢都是一樣的。或早或晚,不會缺席。
如果現(xiàn)你在A機構降薪了,過的不爽了,急不可耐地跳到B機構,或者從一個子行業(yè)跳到另一個子行業(yè),誰也無法確保你會不會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
更何況,現(xiàn)在各家金融機構都在縮編減員,就算招人也把條件拉到比天還高,待遇最多是微漲,往年那種溢價跳槽的好事,想都別想,這時候進去,明擺著就是要你去內卷,工作性價比極低。

圖源:網絡
如果徹底轉行跑路呢?你又能跑到哪里去?
有一個問題大家必須要想到,當人人都知道一個行業(yè)好的時候,這個行業(yè)往往早已被先入者牢牢占據(jù)。
比如曾經的四大高薪行業(yè),金融,互聯(lián)網,房地產,教培,哪一個不是風光多年,誰又能想到,如今全軍覆沒無一幸免?
所以如今,你看到新能源,雙碳、ESG,硬核科技這些方向蒸蒸日上,想著去占地盤,可這些行業(yè)需要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儲備你有么?這些行業(yè)能風光幾年誰又知道呢?
就怕境遇像我一個朋友說的一樣,這幾年他從地產跳到建筑,又從建筑跳到金融,結果跳哪哪完,真真成了羅永浩同款“行業(yè)冥燈"。
可不跳槽不轉行,又有多少金融民工能忍受得了現(xiàn)狀呢?
畢竟這個圈子里的太多人,都是從畢業(yè)起就進入了這個光鮮的名利場,一路隨著這個行業(yè)高歌猛進,薪水也水漲船高。
活到這么大,哪見過錢越賺越少,行業(yè)越做越頹的趨勢?

圖源:網絡
不得不說,所謂中產階級最常陷入的一個大坑就是:幸存者偏差。
具體表現(xiàn)就是,明知道時代的灰燼已然來臨,沒落到自己頭上,總覺得這個慘貨不會是自己。
“別亂說!”“不是我!”“你才是!”其實內心多少高估了個人的努力,低估了時代的運氣。
而一旦真正面對慘狀,又會轉而出現(xiàn)另一種心態(tài)失衡:
“憑什么是我?”“我做錯了什么?”怨天怨地怨世界,唯獨不能面對的就是自己。
我們做金融的,都十分清醒地了解周期。
也十分明確地知道,在金融這個典型的周期性行業(yè),有上行就會有下落,沒有始終向上走的好事。
有個詞叫“盈虧同源”,說的就是收益和損失是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影響的。
很多人賺錢和賠錢,都來自同一源頭,賺錢的時候就要知道,風險也在于此。
只可惜,人最難的是知行合一。

圖源:網絡
你問我現(xiàn)在怎么辦?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和同業(yè)們互相聊起的時候,大家也都只能一邊抱怨現(xiàn)狀一邊訕訕地開玩笑:
要么忍,要么滾。
難怪這幾天這張圖大火,看起來也并非不無道理。

圖源:網絡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給。
可如果不能一走了之徹底潤出去,我還是建議,理智理智再理智。
現(xiàn)在這個階段,非必要不離職,非必要不跳槽,非必要不負債。
一方面減輕因為外部困境所導致的做決策的不理性因素,一方面伸出觸角,多關注那些更高效的領域小范圍嘗試。

圖源:網絡
換個角度來說,其實現(xiàn)在這種心態(tài),對我們這些一直身處蜜罐的金融民工反而是好事。
因為人從來都是這樣——
覺得安全了,反而可能危險了;
只有一直不安全,才能夠保持相對安全。

*「毯叔盤錢」所有內容系個人觀點,僅以交流個人想法和分享知識為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或參考。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讀者結合個人財務狀況,獨立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