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希聖:制人而不制於人——先師韓星垣之功夫點滴談
(本文首刊於《武魂》雜誌1999年第12期)
本文首刊時編者語:很喜歡讀這篇文章,原因有二:1.這是在切切實實談拳。不虛誇,不神化,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前賢「神技」之所以神,原來也是嚴格按照規(guī)矩、要領,一步步練出來的,這是「人」的功夫,不是「神」的功夫;2.作者不避「堆砌」之嫌,將前賢實踐、本人體認與王薌齋先生的拳學理論緊密相連。通篇既是習拳心得,又是對王薌齋著作的精心註解,這對後學深化對意拳(大成拳)理論的理解,無疑非常有益。
本文作者葉希聖先生,是「香港意拳學會」創(chuàng)會人之一,亦是歷屆副會長,同時亦是「香港精武體育會」董事兼意拳教師。葉先生自幼嗜武成癖,1963年得拜王薌齋先生之得意弟子韓星垣先生門下修習意拳。八十年代,師伯韓星橋移居珠海,葉先生登門求教,功夫更加充實。


韓星垣技擊樁
《拳學新編》講:「應敵要訣,千言萬語,不外乎制人而不制於人」。這是拳學之至高境界。達到此境界的功夫,不外乎三個「一」,即「一擊必殺」,這是擊打力,如郭雲深先生之「半步崩拳」或《意拳正軌》所說的「打人如拔草」:「一碰即出」,這是「崩彈力」,如《習拳一得》所說的「一面鼓,一面盪,周身無點不彈簧」,亦即《意拳正軌》注釋之「含有彈簧之崩力」;「一觸即發(fā)」,這是「驚抖力」,《萇氏武技書》說:「夢裏著驚,無意燃火,不見有人,那知有我!」其附註說:「觸著即發(fā)」。王薌齋先生在其《意拳正軌》中亦說:「任敵千差萬異,一驚而即敗之」。不過,驚力經常都伴有彈力的,而意拳本來就是綜合勁力。
意拳有句老話:「打人容易發(fā)人難,發(fā)人容易控人難」??梢韵胍姡懊嬲f過的打、發(fā)功夫以外,還有更高一層次的「控」人功夫。打、發(fā)、控、控打、控發(fā),都屬於「制人而不制於人」的範疇。
說到制人功夫,先師韓星垣先生憑著一身深厚之意拳功力、精湛之實戰(zhàn)功夫,戰(zhàn)績輝煌,書不勝書,前輩均耳熟能詳,這且不表,免得有招搖之嫌。以下僅就筆者師從韓先生後之所聞所見及本人之思考,對韓先生之制人功夫(包括理論、方法),向讀者做一簡介。
制人功夫的要素,基本以渾圓爭力為核心。剛柔方圓、鬆緊虛實、單雙輕重、鼓盪順逆、動靜開合、橫豎高低、斜正吞吐、起伏脹縮、遒放爭斂、推抱兜墜、鑽裹翻擰、提頓伸縮、伸筋縮骨……種種的重重矛盾,參互錯綜而轉化統(tǒng)一。運動身形、步法,也即是重心變換,路線轉移,使角度對敵準確,然後形之於主軸(人身之上下)螺旋,帶動斜面三角的肩架螺旋,小臂(節(jié)段)亦同步螺旋,帶著拳 (掌)直奔眼前中線;亦可掌腕卷擰,形成一個三角螺旋。王老說:「力之為用,其變化不外乎剛柔方圓,斜面螺旋」。此外,「手耍身子,身子耍手,身手互?!?。意拳原理應辯證地去運用,不可執(zhí)著一方。當中理應明白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巧妙互用、失衡與爭衡所產生之斷勁效應;要弄清楚移點、黏點、滑點與脫點之要緊關係?;钣谩竷牲c一線、一生兩死、逢角(節(jié))生力」之口訣。間架具體要「形變力不變」,一如按壓彈簧或皮球,要有形變反彈之力。掌握意拳間架與結構(力學)之優(yōu)點,本能地使力量爆發(fā)之脈衝期極度縮短。形意拳訣說:「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我個人認為掌打六節(jié)(亦可說十七節(jié))不見形,理由是手指原來有三節(jié),節(jié)節(jié)生力。王老說:「意達指尖前」;又說:「甲欲透骨而入髓」;更說:「指端力透電」、「力感如透電」、「著敵似電急」,可見指節(jié)與指尖對武力之重要性。能發(fā)人者,彈指間事耳!先師教導我們說:「肩撐肘橫,大臂不動小臂動,力在指尖中」,這是巧妙地運用人體槓桿,完全符合人體運動力學的單臂槓桿原理。特別是「固定端」與「運動端」的盡善盡用,因而發(fā)揮出其優(yōu)越性,且也非一般意拳同道所共有。

王老說:「為什麼有此一動?」而今我問:「有否如下之動」?以下分段述之:
1.伸筋縮骨(為了方便閱讀和理解,以下三段文字是匯集散見於各篇論著的句子,稍作堆砌並加簡短解說):《意拳正軌》說:「力生於骨而連於筋,筋長力大,骨重筋靈,筋伸骨要縮,骨靈則勁實?!埂附钌旃且s」?其義難明,因為一塊骨頭怎能會縮?不過,《拳學新編》卻教你明白:「筋伸則骨節(jié)縮,骨靈則力實」。原來,骨縮或縮骨之骨,指的是骨節(jié)。對於骨節(jié)縮之運用?!度瓕W新編》說的明白:「力之外發(fā),手、肘、肩、胯全身關節(jié),骨縮筋伸」;《意拳正軌》亦說:「縮骨而出,放勁而落,縮即發(fā)也,放(發(fā))亦即縮」;再看《拳學新編》:「臨敵發(fā)力,縮骨而出,如弓之反弦,魚之發(fā)刺」;再對照《意拳正軌》:「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梢韵胍姟干旖羁s骨」是發(fā)力重要之一環(huán)。所謂「如弓之反弦」和「骨重如弓背」主要指的是脊骨,亦即武界所說的腰脊發(fā)力的地方是也。至於如「魚之發(fā)刺」及「筋伸似弓弦」合併指的是「發(fā)手」。至於脊骨之對拉拔長及縮短,《意拳正軌》亦有論及:「高則揚其身而身若有增長之意,低則縮其身而身若有躦捉之形」。此動之關鍵在於「脫肩頓膊」,跪頂坐靠而為之。在「拔臂助長」之訓練中可以求得。
2.鼓盪:亦是發(fā)力重要之一環(huán),在「一面鼓,一面盪」之動作過程中,能夠發(fā)出彈簧之崩力。此環(huán)節(jié)之基礎在於渾圓爭力。你若沒有渾圓爭力,就等於泄了氣的皮球;若然你具備了渾圓爭力,你就相當於充足氣的皮球,四面八方就爭得起來,如此平穩(wěn)均整之力,就叫做渾圓爭力。運動鼓盪去引爆渾圓爭力,就叫做渾圓爆發(fā)力。可惜的是,一般習意拳的人,鼓盪不分,有盪無鼓,甚至盪亦不行,又怎能「鼓盪爆發(fā)」!於是就以推為發(fā),甚至以局部之手力去推,又怎望能發(fā)人!

3.渾圓爭力(兼談「挺拔」)要求得渾圓爭力,就必須先求得王老所提的身體「上下相引」之力;要求得上下相引之力,就必須從「頭」做起(包括頸項)。這就是說,要使頭項挺拔起來。先師授拳時刻強調挺拔之重要性,因沒有挺拔,上下相引之力就無法連通,爭力自然無從談起。所以「首領」之名,恰如其份(意思謂以頭領起上下之力也)。那末,隨便抬起頭來就是「挺拔」了?那也未必,因為挺拔不在形態(tài)而在意力?!柑撿`挺拔」是王老經常提及的。他晚年所著的《養(yǎng)生樁漫談》仍一如既往地教導我們說:「永遠保持意力,不斷虛靈挺拔」,所以,我個人認為:上下相引乃渾圓爭力之支柱,而挺拔則是上下相引之領導。當掌握到挺拔之後,上下相引之力乃成,不過,要達至全身四肢百骸之渾圓爭力,則非手有伸筋之力不可?!兑馊墶氛f:「伸筋腕項,則渾身之筋絡皆開展」(這就是意拳同道常說的手足四腕和頸項,為五個脖子);又說:「四腕挺勁力自實」,這亦是先師同樣強調的「手要帶上勁」,「力在指尖中」的伸筋力。至於肢體之間之空間,例如:手與頭頸、手與腰胯……之爭力,則須通過「爭力線」用神意使之「靈通」起來。如此有形之肢體藉伸筋力連通,無形之爭力線藉神意靈通,才是神、形、意、力合一之渾圓爭力。不過,肢體之伸筋力亦是神意之所為。至於剛才說過的爭力線,可以假借求之。王老:「假借無窮意」,又說:「無窮假借無窮象」,但是,「精神須切實」,才可「由抽象到實際」,如是,爭力線才有實感。王薌齋談拳學要義說:「虛無假借而求實當」。《習拳一得》亦說:「要在內外均整力合一,由虛空尋有力之真實,拳之道要,一大半在抽象中求實際」。上面講了一大堆有關「渾圓爭力」和「爭力線」的文字,其實都是自己身體四肢百骸之渾圓爭力。若要求「內外均整力合一」,則非依循王老所提的「在空氣中游泳」求之不可。王老說:「離開己身,無物可求;執(zhí)著己身,永無是處」。換句話說:「先求自我爭力,再求物我爭力」,那就是了。
關於伸筋縮骨、鼓盪、渾圓爭力、挺拔……我們都有一套特定的訓練法。
先師的打法是積極進取的,主要以「打破硬進」,出手不回,以步打人;其次,退也是打,反側也是打,斜進豎打……其打、發(fā)也,無廢料,無虛架花招,出手便是處、直截了當,乾脆利落。打手中,顧即是打。打即是顧,亦有不顧而打(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控打更是一絕!
先師時刻訓導我們:應敵時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不要以己之長就人之短,亦不要以己之短就人之長;技擊本來就是「損人利己」的。與人較量時,在「武德」而言,應讓則讓;但在己身有危難之時,就要有「敢死精神」,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抱有與敵偕亡之心,不可存九死一生之想。
前面說過「以步打人」,倒想起先師之靈活摩擦步法,略似「打人如走路」,有王老所說的「單重之妙」。步幅可大可小,可遠可近,步速可疾可徐,路線隨意轉移,不受空間限制,簡直是「神龍游空」,任我縱橫。
我曾向先師問此步法「為什麼有此一動」?先師答曰:「留有餘地也」。很有意思的「留有餘地」步——這話是我說的。
「跑不了」,是一句經常掛在先師唇邊的慣用語。凡與先師搭手,將接未觸之時(留意此時),即時有「離心」之感覺(注意此機),這正是被他打出去的時候。有時候,手是搭上了,但是發(fā)覺自己的力量用不上去,兼且全身動彈不得。更有時候,手搭上之後,己身重心立即被其控制,前後左右都站不住腳,無所依靠。上面說的是搭手功夫(亦即推手之始終)。若言斷手,則無招式可言,渾圓爭力就是招式,招式之打發(fā),即是渾圓爭力之爆發(fā)。茲舉一例以示之:假設對方出右拳直向我的胸部擊來,我即順應來勢出左手(或右手)接上彼右拳之力(這是很關鍵性的),對方隨即驚覺自己的右拳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己身同時失去平衡,亟需藉助我之左手以求穩(wěn)定;滿以為我的左手是「扶手棍」,卻原來我的左手是「奪命藤」,說時遲,那時快,對方已被我打出,服服貼貼地掛在牆上。這種效應,是渾圓爭力及其爆發(fā)的結果。
有些時候,先師之發(fā)人,不覺其動,人己彈出,其打、發(fā)、控功夫造詣之高,可以想見!
先師長相威武嚴肅,但微笑時卻和靄可親。可是每當談拳論武或發(fā)力時,他的眼睛瞪起,有如一隻吊睛白額虎的眼睛,炯炯發(fā)光,虎虎生威,令人望而懾服!歌訣說的「鷹瞻虎視威」的「目擊」功夫,簡直是先師的寫照。
曾見一中年漢子,登門拜訪先師,稍談片刻,來人驀然跪下,連聲前輩,起來告辭而去。另有一個北方某大內家拳派的拳師來訪,一見之下便滿口前輩之聲,談拳片刻後離去。據識者告知:此人本來欲試技,在先師目擊之下懾於其威,不敢造次。

「注」:先師韓星垣先生於1931年從王薌齋老先生習意拳。1937年,王老在北京定居,特召先師來京隨侍左右,先師時年方22歲。當時,王老對先師疼愛有加,耳提面命,悉心培訓過硬功夫,以至於成。當年,有關意拳教務及對外武事,其先遣工作許多時多由先師負責。1938年先師胞兄韓樵(韓星橋)先生也奉召到京,從此兄弟倆同時助理意拳教務,直至1946年。所以,凡在1946年前習意拳的,多蒙韓氏兄弟教益。1946年,韓氏兄弟告別王薌齋老先生回滬設立拳社,發(fā)揚意拳,廣育英才。1949年先師移居香港,教授意拳,曾先後到美國兩次,又到加拿大、英國等地傳薪??傊?,英、美、歐洲及東南亞各國於1983年以前之習意拳者,皆是先師所傳。發(fā)揚意拳於海外者,先師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