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感想吧
通過這幾年的也算是實踐吧,突然想說一下感受,就算是關于教育的吧,從事笛簫教學也有四五年時間,這個的確不敢夸下??谡f沒有教壞過學生,因為畢竟管吹樂因人而異,有一些適用于大多數(shù)人的方法的確有可能不適用于個別人群,所以也一直在反思改進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在這隨筆講一下前段時間的一個案例吧,就是有個口型并沒有問題的學生,課后給我說在網(wǎng)上看到了有人說吹笛子嘴型是念fu的口型,問我對不對,一般這種情況基于以往經(jīng)驗,基本是初學階段越刻意強調口型狀態(tài)反而越不對,所以我是幾乎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否定了,但是第二天我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于是試了一下,似乎又是fu的口型,其后正好遇上了一個新生,口型控制比較困難,于是當場讓該學生實驗了一下,又發(fā)現(xiàn)并不行,其后我自己經(jīng)過反復推論,終于發(fā)現(xiàn)fu的口型有時容易造成上嘴唇前突“上包下”的錯誤,至此才否定了該做法。但是也由此引發(fā)我的很多反思,固然這次是論證后被否定了,但是之前會不會有正確的學生反饋被忽視了呢。教育者有時會只相信經(jīng)驗,就像我剛開始處理這個消息一樣,覺得自己的經(jīng)驗更豐富,不會疏漏出問題,尤其院校科班出身的更會有看不起民間“野路子”的壞習慣。但是老師也是人,不可能會一位老師把所有學生蹚過渾水全走一遍,疏漏是在所難免的,學生有的時候作為對所學事物的真正第一實踐者,不能否認可能會得到比老師更確切的方法或者數(shù)據(jù)等,而這時,作為被反饋者,往往會憑自己的經(jīng)驗和直覺,對于這些和自己經(jīng)驗直覺不符的觀點和內(nèi)容進行先行否定,那么一般學生得到否定的答案后,往往就不敢于如此了,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往往就泯滅于其中了,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真正引導學生去自己思考論證得出結果的教育者,才是真正難得的教育家。固然這次我通過我自己的實踐得出這個結論,但是下次我再告訴口型沒問題的學生不要刻意學這個fu的口型時,學生依然不知道是為什么,因為畢竟沒有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真正的感知到,哪怕我告訴學生,不這樣做的原因是防止口型出現(xiàn)如何的變形問題,那么也不過是刻板的內(nèi)容,至多再原封不動的告訴身邊的學習者。無法引導學生思考,那么學生必然只能是學什么會什么,就像大多數(shù)學生甚至要問曲子如何去抒發(fā)感情,想舉一反三,那就需要想辦法由學生做主體,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顯然在這些我做的還是很少的。言歸此事,或許我更好的做法應該是不要否定也不要肯定,對此方案提出可能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先把眼下要求的練習完成,然后回過頭來適量嘗試,對照我說的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看是否會出現(xiàn),最終自己得出結論是否使用。當然這可能也是我比較天真些的猜想,不一定完全適用。但是有的時候或許不必當全職諸葛亮,下放一些通路,給學生些信任,不要只相信經(jīng)驗而著急否定,那么是不是會做的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