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高棉”吳哥窟純玩EP4:東梅奔,石象托起宇宙
-------序------
那一年,我們20多歲,吳哥窟記錄了我們的快樂、我們的青春!
--EP4:東梅奔,石象托起宇宙-------

東梅奔(East Mebon)是我們出來比粒寺后去的第2個寺廟。它是柬埔寨吳哥地區(qū)的10世紀(jì)寺廟,國王羅貞陀羅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統(tǒng)治期間所建,坐落在如今已干涸的東湖(East Baray)蓄水池的湖心人工島上。要說參觀比粒寺(皇家葬場)是個陰森森的過程,而當(dāng)我們來到東梅奔這里,吳哥就開始慢慢蘇醒,我們就在藍(lán)天白云叢林里,開始吳哥探索之旅。

東梅奔寺于公元953年完工,與比粒寺風(fēng)格大致相同。它原本在東池中心的島上,現(xiàn)在東池已經(jīng)完全干涸。想象一下,如果是乘船來到湖中的島上拜訪寺廟,那會是怎么樣的一番滋味。東梅奔可以看作是比粒寺的小型版本,建造風(fēng)格也和比粒寺相近。

東梅奔有兩道回廊墻,三級平臺,最上層有五座磚塔,按照梅花狀排列。寺廟不大,可以很輕松地游覽。

和其他寺廟一樣,東梅奔也有不少石獅,風(fēng)格不同。

寺廟的第二層平臺的四個角落,分布了四座石象。

在古印度神話中,這四座神象分立四方,用巨齒撐起整個宇宙。可惜這里的石象,象齒已經(jīng)斷掉了,不過宇宙還是一樣被托了起來。

被毀壞的石柱就隨意地擺放在斷石上,就像博物館的展覽物。

橫梁上的雕刻尤為精美。墻壁上也有非常精細(xì)的雕刻花紋,這在吳哥的寺廟里很常見,這里還不算特別有代表性。

進入石門后的東梅奔一角。

從石門里看過去,寺廟就像畫。

帥哥手上拿的就是對我們這次柬埔寨之旅非常有幫助的一本書,《lonely planet》的柬埔寨分冊,給了我們這次出游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小資料】
東梅奔平面圖:

東梅奔衛(wèi)星照片:

【下篇預(yù)告】EP5:塔薩寺,Som祖先